自然谷環境信託位在新竹縣芎林鄉鹿寮坑內,這裡有乾淨的溪流、自然的林相,以及世世代代人們賴以為生的果園。過去大面積栽種海梨柑,因此這裡被稱為「海梨柑之鄉」,盛產的高品質海梨柑為當地帶來了繁榮光景,這樣的盛景是許許多多農民向其他「競爭對手」爭取而來的,其中最常見的「競爭對手」之一是白斑星天牛,其令農民感到十分頭痛!
白斑星天牛,又稱星天牛、斑星天牛、馬庫白星天牛,農民大多習慣稱之星天牛,其啃食的植物非常廣泛,有柑橘類、桑類、柳類、苦楝、構樹……等等,其中柑橘類(芸香科)作物受到其危害備受關注,是農民痛恨的生物之一。其為害北、中、南時間各有差異,以北部為例,每年約4月底,天牛成蟲便漸漸開始從蛹羽化,在樹洞中等待鞘翅變硬後才鑽出來展翅高飛。
白斑星天牛成蟲以剝食樹木、嫩枝皮層或啃食樹葉維生,可觀察到成蟲在樹體上的啃食痕跡。在5月起便開始產卵繁殖,蟲群們紛紛尋找伴侶完成終身大事,並在6、7月份成蟲族群達到最高峰,直至11月冬季來臨前,果園皆是天牛們活動的舞台。
不過天牛成蟲時對果樹危害尚微,而真正讓農民害怕的並不是成蟲啃食,而是幼蟲對樹體造成的危害。每當雌蟲完成交尾,雌蟲爬到樹木基部(樹頭),以口器將樹皮咬成T字形裂縫,將卵產在此裂縫中,並將樹皮咬合回去保護卵。
根據資料顯示,一隻雌蟲平均可以產下70到80顆卵,約七到十天即可孵化,而幼蟲期可長達10個月以上。而7到9月份是幼蟲危害最嚴重的時候,剛出生的幼蟲,先在樹幹之表層內啃食,隨著成長而逐漸蛀入木質部,並向上、下蛀食,嚴重影響作物水分及養分傳輸。直到隔年4月蟲體開始化蛹,經過約半個月的時間羽化為成蟲,生命週期年年不斷循環。
昔日的「海梨柑之鄉」鹿寮坑,目前種植最多的作物仍是柑橘類果樹,每年夏季前就是農民與天牛大戰的序曲,大多數的農民都採取「戰術A」,所謂戰術A就是讓天牛產卵前就先將其移除果園,所以無論是農藥噴灑、纏網、塗抹石灰在樹幹上等方式,都是「盡量防止」天牛在夏季時產卵在樹幹上。農藥噴灑可使成蟲羽化出來立即中毒死亡,其他非農藥防治法皆效果有限,如石灰包覆樹幹的防治法,天牛仍有辦法咬開石灰層,突破重重難關完成繁衍。根據眾多農民使用經驗,眾多非農藥方法中,細密的網子最能攔截天牛,但缺點就是也會同時捕獲其他昆蟲。
在以上「戰術A」的努力下,攔截大多數的天牛,仍會有漏網之魚成功產卵,因此在天牛危害防制上還有「戰術B—勾天牛」。如果觀察到樹體有新鮮木屑堆放在孔洞周圍,這是天牛幼蟲的鋸木屑或排遺,表示牠們躲藏在樹體內,農民就會使用細鐵絲,前端弄成彎勾,伸進樹洞去勾出幼蟲,此方法費工費時,因此也無法將幼蟲全數移除果園。
以農業的角度來說,農作需要產量,足夠的產量才能給予人們溫飽,因此人們才將天牛這類會危害作物,損害人類的利益,造成產量減少的生物稱之為害蟲,但在自然界中,沒有所謂的害蟲,彼此都是相互競爭或相互幫助,生物們都在這片土地努力生存著。
以天牛來說,幼蟲在樹體鑽呀鑽,其啃食形成的洞穴,是甲蟲、螞蟻的棲身之所,同時也會吸引鳥類來覓食,不僅如此,啃食樹木,雖然對樹體健康造成影響,其實整體來看,是促進林相的新陳代謝,世代的更新與替換,由此角度去思考,農民厭惡的天牛,是不是也沒那麼討厭了呢?
白斑星天牛
中文名:白斑星天牛
別名:胡麻斑天牛、星天牛、馬庫白星天牛、斑星天牛
科名:天牛科
學名:Anoplophora macularia
分佈:可在日本、韓國、臺灣、中國平地至中海拔發現。
特徵:
- 棲息在平地至海拔1300公尺闊葉林中。
- 明顯大顎與觸角自鞭節起,每節之基部為白色。
- 體色黑色,體表翅鞘散佈白色斑點。
- 鞘翅自頭部數起第二道斑點為明顯橫向斑。
- 成蟲南部全年皆可見,而中北部集中在5~9月。
生態:
白斑星天牛每年可產生新的世代,通常會在初春化蛹,半個月後羽化為成蟲。成蟲出現期很長,而在夏季達到成蟲族群最高峰,進行交配。卵在第十天左右就會孵化,幼蟲期會在樹體內成長,時間可長達十個月到十二個月,等待春天化蛹,完成一個世代循環。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
※感謝CHOICE喬義司 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支持自然谷之星專頁
參考資料
- 網站 嘎嘎昆蟲網-馬庫白星天牛
- 網站 植物保護圖鑑系列9-柑橘保護
- 網站 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果樹柑橘
- 網站 阿發果園部落格-天牛危害與蛻變過程
- 網站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用昆蟲來入藥
- 書籍 《台灣天牛圖鑑》第二版。周文一。貓頭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