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追思會/欸!遊蕩犬貓真的會威脅原生種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野生動物追思會/欸!遊蕩犬貓真的會威脅原生種

2019年06月13日
文: 賴曉嫻(野生動物追思會編輯)

遊蕩犬貓和原生種的衝突一直是一個難解的保育議題,即使有大量的目擊證據顯示牠們會與原生種產生衝突,犬貓仍然是不被正視的入侵種。專家學者雖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貓狗帶來的威脅,不斷與民眾呼籲不要餵食貓狗、不要放養、遛狗要牽繩等,但在缺乏國內研究支持的情況下難以拉攏主管機關作出行動,往往會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以及輿論壓力而缺乏完善的管理,對於不當的行為也一直沒有嚴格採取相對應的措施。

圖片出自野生動物追思會粉專。
圖片出自野生動物追思會粉專。

犬貓會對原生種造成負面影響 證據在這裡

而在前幾天,終於等到了一篇由顏士清博士等人發表的研究(Yen, Ju, Shaner, & Chen, 2019)。這篇研究地點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也是依《國家公園法》所設置的保護區,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特有的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

研究地點在陽明山公園

此研究地點為陽明山國家公園,從圖中可以看到此國家公園被新北市和台北市圍繞。▲的位置即自動相機的架設地點,總共121台;深灰色的區塊是人類活動的地區。
此研究地點為陽明山國家公園,從圖中可以看到此國家公園被新北市和台北市圍繞。▲的位置即自動相機的架設地點,總共121台;深灰色的區塊是人類活動的地區。

雖然是國家公園,但陽明山國家公園裡的野生動物的處境跟國內其它國家公園的動物十分不同,這源自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特殊定位。其特殊的地方在於,這裡被居住著700萬人口的大台北地區包圍著,且國家公園內也住了約1萬2000人,每年的遊客更是高達1900萬人次。除了受到大量的人為干擾之外,也不乏許多的遊蕩犬貓,來源主要是當地民眾放養、附近地區的飼主棄養的個體,以及長期下來這些犬隻的後代。

這樣的情況下,不難想像野生動物在這片理應被妥善保護的地區中,過著甚麼樣的生活。例如在2015年就有二級保育類麝香貓被遊蕩犬咬死的案例,而2012-2014年間也有另外三筆麝香貓疑似被遊蕩犬攻擊致死的紀錄。光是二級保育類就有這麼多的目擊資料,何況是其他野生動物?

人類活動也會影響原生種的分布 遊蕩犬也會

顏博士的研究結果顯示,當人類活動距離越遠、遊蕩犬的活動程度越低的情況下,原生哺乳類的出現機率和*物種豐富度皆會越高。

這篇研究蒐集了2012-2017年間所得到的將近6000筆自動相機資料,所關注的對象包含遊蕩犬貓以及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出沒的原生哺乳類,再利用建模的方式算出遊蕩犬貓與原生哺乳類在時間上與空間上的活動關係,結果顯示,原生哺乳類出現的機率與物種豐富度與人類活動距離成正比,與遊蕩犬的活動程度成反比。

這三張圖的縱軸皆為數學模式所估計的物種豐富度,橫軸從左到右分別是野生動物與人類活動區域的距離、貓的相對活動程度、狗的相對活動程度。 每一個點代表一台自動相機的資料,虛線是根據圖中的點所計算出的迴歸線。 RAI是每一台自動相機平均每100個工作日所拍攝到的貓或狗次數,而兩張圖中的RAI都是取過log值的,因此數值界於0-3之間。 三張圖的結果分別為: 1.左圖:野生動物距離人類活動區域越遠,物種豐富度會上升 2.中圖:拍到遊蕩貓的次數越多,物種豐富度越低。但統計結果不顯著。 3.右圖:拍到遊蕩犬的次數越多,物種豐富度會顯著下降。
這三張圖的縱軸皆為數學模式所估計的物種豐富度,橫軸從左到右分別是野生動物與人類活動區域的距離、貓的相對活動程度、狗的相對活動程度。每一個點代表一台自動相機的資料,虛線是根據圖中的點所計算出的迴歸線。RAI是每一台自動相機平均每100個工作日所拍攝到的貓或狗次數,而兩張圖中的RAI都是取過log值的,因此數值界於0-3之間。

三張圖的結果分別為:1. 左圖:野生動物距離人類活動區域越遠,物種豐富度會上升 2. 中圖:拍到遊蕩貓的次數越多,物種豐富度越低。但統計結果不顯著。 3. 右圖:拍到遊蕩犬的次數越多,物種豐富度會顯著下降。


此外,自動相機資料還能夠告訴我們各種動物在一天之中常出沒與活動的時間,稱作「日活動模式」。分析結果發現,在4-7月的時候,原生哺乳類與遊蕩犬日活動模式的重疊程度明顯下降,顯示原生哺乳類似乎傾向避開遊蕩犬出沒的時間。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證實這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因為4-7月是許多動物的繁殖季節,推測也許是這些動物改變活動時間,以減少幼獸受到攻擊的可能性。

綜合研究結果,當保護區設置位置鄰近都市環境時,人為活動和遊蕩犬隻都會對原生哺乳類造成負面的影響,而遊蕩犬隻的影響又高於人類活動。

 不能忽視遊蕩貓

這兩張圖表示遊蕩犬貓與原生哺乳類的日活動模式之間的關係。 縱軸代表遊蕩犬貓與原生哺乳類的日活動模式之重疊程度,意思是如果牠們的重疊程度越高(越接近1),那兩者的作息會更接近。 橫軸表示各個物種,從左到右分別是哺乳動物群落(所有物種的集合)、鼬獾、麝香貓、白鼻心、臺灣野兔、山羌、野豬、水鹿、台灣獼猴。 (咦?穿山甲呢?原來穿山甲資料量太少了所以沒放上來…) 上圖表示遊蕩貓與原生哺乳類的日活動模式重疊程度,在一年各季之間沒有明顯的變化。 下圖能看出較明顯的差異,遊蕩犬隻與其中五種原生哺乳類在4-7月時的日活動模式重疊程度較低,且都是體型相對較小的物種。推測這些動物改變活動時間,也許是要減少幼獸受到攻擊的可能性。
這兩張圖表示遊蕩犬貓與原生哺乳類的日活動模式之間的關係。 縱軸代表遊蕩犬貓與原生哺乳類的日活動模式之重疊程度,意思是如果牠們的重疊程度越高(越接近1),那兩者的作息會更接近。 橫軸表示各個物種,從左到右分別是哺乳動物群落(所有物種的集合)、鼬獾、麝香貓、白鼻心、台灣野兔、山羌、野豬、水鹿、台灣獼猴。(咦?穿山甲呢?原來穿山甲資料量太少了所以沒放上來…)。上圖表示遊蕩貓與原生哺乳類的日活動模式重疊程度,在一年各季之間沒有明顯的變化。下圖能看出較明顯的差異,遊蕩犬隻與其中五種原生哺乳類在4-7月時的日活動模式重疊程度較低,且都是體型相對較小的物種。推測這些動物改變活動時間,也許是要減少幼獸受到攻擊的可能性。

雖然研究當中,遊蕩貓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並不顯著,但貓仍然是小型動物的掠食者,光是在美國及澳洲一年就有數10億隻的鳥類因為貓的捕食而命喪黃泉,也至少造成了33種哺乳動物的滅絕。由於這份研究主要針對中大型的哺乳動物,貓造成的獵捕壓力是比較低的,因此文章也指出,未來可以再針對鳥類、爬蟲類、小型哺乳類(例如鼠類、鼩鼱)等小型動物進行研究,瞭解貓造成的影響。

野生動物也會因為遊蕩犬貓的緣故而有共同傳染疾病,像是壁蝨、焦蟲、弓蟲的感染,以及貓小病毒、犬小病毒、犬瘟熱以及狂犬病,這些都是歷年來國內已經證實的傳染案例。除了會危及野生動物的生存,還有可能形成人畜共同傳染病。

遊蕩犬貓在外沒有過得比較好 缺乏源頭管理的話做再多都不會減少數量

在今年3月份的一篇同樣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研究(Hu, Yu, Kang, Chen, & Yen, 2019)顯示,在道路周邊地區,遊蕩犬密度平均約一平方公里30隻,算是相當高的數字,在這樣的密度下,遊蕩犬幾乎沒有動物福利可言,其健康狀況都非常差,皮膚病、斷腿、貧血的個體比例都很高,2016-2018的存活率更是只有11.5%。以動物福利的觀點,不應該繼續讓牠們在此流浪。

然而在這麼差的健康狀況、這麼低的生存率之下,族群數量卻沒有降低,原因有很多,可能因為個體之間繁殖(未結紮),可能有更多從其他地方來的遊蕩犬,可能是棄養、再棄養,也可能是走失、放養。因此欲管理遊蕩犬隻,對源頭的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台北地區已經可以說是國內對於遊蕩犬貓這個議題最了解的地方,如果連這個地方都有嚴重的相關問題,其他地區大概也不會太樂觀。

我們能怎麼做?

期望當政府機關看見此研究,除了減少保護區附近的人為干擾,也能對遊蕩犬貓更加重視、做出相對應的配套措施。瞭解遊蕩犬貓的族群分布,並實質介入管理,例如移出野生動物重要棲地及瀕危物種的棲息環境。在人與遊蕩犬貓的互動關係上也必須加強控管,餵養可能導致遊蕩犬貓的密度遠超過環境乘載量,使得其與野生動物的衝突更加頻繁。

人類活動有影響但搬光光不能解決問題,還要做到不棄養不放養不餵食要牽繩

身為老百姓的我們又能做甚麼?我們已經知道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有負面影響,也伴隨著放養犬、棄養犬的隱憂,除了督促政府站出來之外,也要盡到飼主的責任以及和周圍的人分享正確觀念:不棄養、不放養、不餵食、要牽繩,更能達成預期的目標。

其實我們這麼近 正視自己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力

其實不只陽明山,台灣有許多居住在淺山的野生動物都和人類的活動範圍很靠近,也都面臨相似的問題。這些野生動物除了要面臨棲息地被破壞、路殺、陷阱、盜獵等各種人類有意無意所造成的危機外,又要面臨不負責任的飼主造成的後患,尤其瀕危的石虎與珍貴的穿山甲等,皆是保育類中容易受到人類影響的物種。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關注牠們的現況之外,更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也在無形中影響到野生動物的生存,否則現況永遠不會改變。

*感謝顏士清博士協助審稿
*圖文參考自研究論文全文:https://reurl.cc/eoW1K
*本文轉載自野生動物追思會臉書

備註:

  1. 遊蕩犬貓:沒有飼主或有飼主卻不受行動限制的貓狗。
  2. 研究中所針對的原生哺乳類有:台灣野兔、鼬獾、中華穿山甲、麝香貓、白鼻心、野豬、台灣水鹿、山羌及台灣獼猴。
  3. 自動相機:廣泛用於生物資源調查的工具,利用紅外線偵測經過的生物,通常針對哺乳類或鳥類。
  4. 物種豐富度(species richness):即單位面積內的物種數,一個地區的物種數越高,代表物種豐富度越高。物種豐富度也和許多生物學家的愉悅程度成正比。

參考資料

  • Yen, S.-C., Ju, Y.-T., Shaner, P.-J. L., & Chen, H. L. (2019). Spatial and 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ve mammals and free-roaming dogs in a protected area surrounded by a metropolis. Scientific Reports, 9(1), 8161. doi:10.1038/s41598-019-44474-y
  • Hu, C.-H., Yu, P.-H., Kang, C.-L., Chen, H. L., & Yen, S.-C. (2019). Demography and welfare status of free-roaming dogs in Yangmingshan National Park, Taiwan.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doi:10.1016/j.prevetmed.2019.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