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走進成龍濕地 用舊布編織地方人情 | 環境資訊中心
享綠生活

藝術家走進成龍濕地 用舊布編織地方人情

2019年07月07日
轉載自《鄉間小路》5月號;文:李盈瑩;圖:觀樹教育基金會
位於雲林口湖的成龍村曾經是座農村,因為地層下陷,現在是以水產養殖為主業的沿海小聚落。今年初春,來自台北的藝術家到庄頭開辦舊布工作坊,平日鮮少接觸創作的婦女們紛紛擱下繁忙的勞動與家務,聚精會神跟著老師從裁布條、綑色線,一路編織出一張張色彩繽紛的湯墊地墊。創作帶來的成就感,讓地方媽媽臉上洋溢著欣喜之情!

全台舊衣大募集

全台舊衣大募集

為了蒐集創作素材,長年籌辦藝術計畫的觀樹教育基金會首先向村民募集二手衣,在整頓衣物的過程中,發現樸實的成龍村竟然有連吊牌都還未拆剪的名牌四角褲,令人驚嘆「快時尚」真是無所不在!第二波則上網徵求,除了網友大力捐寄衣物,新北的竹圍工作室也協助媒合布料工廠的NG品,另有村民親友提供了織帶掛繩工廠的打樣品,舊布素材相當豐富。

編織工作坊,暖身預備備
編織工作坊,暖身預備備

編織工作坊,暖身預備備

編織工作坊由藝術家王彥臻領軍,號稱只要有「舊衣、剪刀、一雙手」就能創作。晚餐後成龍村民齊聚一堂,跟著王彥臻從舊衣整理、裁剪布條、綑線球、色彩搭配、設計、徒手編作等步驟,完成了實用的湯墊、地墊、水果籃。平日漁事與家務繁忙的婆媽們雙手忙於編作,嘴巴也沒閒著——「小孩的內褲好鮮豔,很適合當素材耶!」「我老公的四角褲都破洞了,可以拿來創作!」


三組藝術家駐村教作

三組藝術家駐村教作

歡樂的暖身課結束,緊接在後的是將近一個月的藝術家駐村。由三組藝術家帶領的課程於駐村期間每日開辦,循序漸進培力村民各種編織技能。王彥臻以「編」技法為主;來自義大利的Elena用各種回收的線材織帶,以「織」技法創作;日籍的Ayaka與Nobuyuki則以成龍濕地的貝殼結合淘汰的麻繩、棉繩,將鉤織技藝運用在異材質創作,屬於難度較高的進階課程。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48141788578_aa35864e48_b.jpg
三組藝術家駐村教作

用創意編織的在地市集

歲末是成龍村漁獲豐收的季節,藝術計畫策展單位預計在此時舉辦創意市集,作為成龍村發表作品的擂台。村民可將向藝術家習得的諸多技藝,運用於攤位布置、Logo設計、產品包裝等面向。無論是白蝦、文蛤的買賣攤位,烏魚子、虱目魚丸等食品加工廠,還是有機農產、柑仔店零嘴、在地老米粉工廠、新住民的印尼料理攤,都期待能看見編織工作坊培養的美感運用於其中。

往年的「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由國內外的藝術家就地取材,取蚵殼、漂流木、蚵架用的竹材,或拜訪回收場,找尋各種資源再利用,在駐村期間結合村民的協力參與,完成一件件令人驚豔的大型裝置地景,逐漸打開成龍濕地的知名度。


往年成龍濕地藝術計畫以大型地景創作為主。

讓村民成為創作者

王昭湄是觀樹教育基金會環境教育主任以及成龍濕地藝術計畫的策展人。來到第10年,她開始思索將創作能量保留在村裡的可能性,畢竟前來駐村的藝術家屬於外部資源,倘若村民能透過課程習得技能,並轉化為成龍村的產業特色,如此一來,每位村民都能成為藝術家,也都是獨立的創作者。

策展人王昭湄蹲點成龍村多年,與村民感情深厚。攝影:林韋言
策展人王昭湄蹲點成龍村多年,與村民感情深厚。攝影:林韋言

於是,她將今年藝術計畫的主軸設定為「第10年的挑戰」,並以生活中的舊布料為起點,利用每戶人家都有的尋常素材,吸引村民前來參與。王昭湄坦言:「說是挑戰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今年是全新的嘗試,關於村民的創作熱度能維持多久、將來會創造出什麼樣的作品,到目前為止一切仍是未知數啊!」

舊布把大家編織在一起

農曆年前,趁著家家戶戶大掃除,王昭湄開始向村民募集舊衣,並於年後舉辦暖身工作坊。或許因為素材取得容易、技法簡單、成品也深具吸引力,王彥臻帶領的編織工作坊吸引許多不曾參與藝術創作的新面孔。連續三日的下午或晚間飯後,婆婆媽媽卸下手邊的家務前來,一面學習、一面聊天,還有吃不完的點心——印尼媳婦的手作甜米糕、柑仔店阿嬤帶來的烏雞丸等甜食零嘴、村裡年輕農夫的有機玉米筍。

從早期的志工,到近年以藝術家身分駐村,王彥臻已參與成龍濕地藝術計畫多年,她深切感悟:「藝術季從來都不是藝術家自己做得開心就好,透過舊布這個稀鬆平常的素材,我們一起編織創作,一起藉由食物的溫暖交流,人與人的距離好像更靠近了!」

平日王彥臻以兒童藝術教學為職,也曾帶領台北西湖國小的美術資優班進行舊布創作,以最基礎的編法編出直線、方形、圓形、甚至立體的編織物。她發現兒童在創作時會嘗試各種變形,而成人或是成龍村的居民,則會慣性地追求作品必須要很圓、很平整。因此她試著為兩邊搭起橋梁,分享兒童天馬行空的視野與創造力,也親自示範將路跑或選舉旗幟編織設計為流蘇等布邊裝飾,鼓勵成年人勇敢嘗試各種創作。

藝術家也深入成龍國小,與孩子協力創作。攝影:林韋言
藝術家也深入成龍國小,與孩子協力創作。攝影:林韋言

療癒女性的柔性創作

以往的大型地景藝術,多是剖竹子、打樁這類曝晒於豔陽下的體力活,因此參與者以男性為主,村裡的婦女主要負責準備食材,頂多參與聚會聊天,鮮少有機會能實際創作。而這回舉辦的編織工作坊,王昭湄有了出乎意料的發現,「婆婆媽媽的反應其實很熱烈、很踴躍,許多村民回家還會繼續編織,將課堂中的作品越做越大,還上傳到我們自組的FB社團分享呢!」

透過她長年蹲點成龍村的細膩觀察,這裡的中年婦女平日多半從事著比務農還更加辛勞、更多不確定因素的水產養殖業,她們得依賴潮汐變化出海串蚵殼;為了保持海產新鮮,一大清早就得出門捕撈漁獲;其他還有料理三餐、接送小孩、侍奉公婆等家務事。或許藉由舊布編織的創作,她們能暫時放下媽媽、太太、媳婦的角色,在此充分放鬆,徜徉在五顏六色的布花裡。這樣的柔性創作,對女性而言著實是一段療癒身心的時光,也是探索自我潛能的機會。為了讓創作的熱情能持續燃燒,在駐村結束到年底市集的這段期間,王昭湄也積極爭取藝術家能留在村裡持續開課,解決村民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症。而在駐村的期間,藝術家每週亦會走入校園,與不同年級的孩童創作交流;至於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總是還沒接觸任何技法就覺得自己學不會,因此工作坊那幾天,王彥臻會在長青食堂午飯後,拉著幾位阿嬤聊天,留下他們參與午後的課程,引導他們從幫忙剪T恤、裁布開始。

村民協助整理募集來的二手衣物。
村民協助整理募集來的二手衣物。

於是成龍村的老、中、幼三個世代,從初春一路到歲末年終,彷彿能看見未來親子共同編織的溫馨畫面,持續縈繞在庄頭每個人的腦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