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健康威脅 各國調適行動有貧富差距 | 怪天氣讓人更病更窮
深度報導

面對氣候健康威脅 各國調適行動有貧富差距

【怪天氣讓人更病更窮】專題

2019年08月22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古國廷報導

氣候變遷不僅帶來災害,更影響我們健康。除了高溫帶來的熱痙攣、 熱衰竭、中暑等熱相關病症;氣候變遷亦使登革熱、瘧疾和腸炎弧菌等更容易傳播;而長期乾旱導致作物歉收、糧食短缺、當地人營養不良。

醫學期刊《刺胳針》認為政府透過預警系統、增強相關醫療服務,有益減少氣候變遷對大眾健康的衝擊。

而氣候變遷災害造成的傷亡,與國家投資多少健康醫療經費有關。如果政府願意投入越多經費,越有機會減少氣候變遷災難所造成的人員損傷。

世界投入健康調適經費逐漸成長

《刺胳針》估計全球為此投入於醫療部門經費約116.8億英鎊,占所有氣候變遷調適經費4.8%。如果將醫療、災害管理、農業等健康相關支出加總,其經費約326.5億英鎊,占所有調適經費15.2%。

這些支出與減少氣候變遷災害帶來傷亡有關,因此觀察經費隨時間的變化就非常重要。與2015至2016年相比,2016至2017年醫療部門的調適經費支出增加8.2%,高於同一時期所有調適經費的平均成長量。

如果加總醫療、災害管理、農業等健康相關調適經費,同樣與2015至2016年相比,2016至2017年該經費占整體調適經費比例,從原本的13.5%成長到15.2%。

政府願意投入更多經費在健康醫療,越有機會減少氣候變遷災難所造成的傷亡。​​​​​​​
政府願意投入更多經費在健康醫療,越有機會減少氣候變遷災難所造成的傷亡。

各國投入健康調適經費,貧富不均

健康醫療的調適經費,成長量幅度較高的地區多在歐洲和南亞。但是世界上低收入的國家,相關經費就少了許多,遠低於能因應氣候變遷健康威脅所需的經費。

這些弱勢和貧窮的國家,仰賴國際資金援助。然而統計氣候變遷相關融資和資金援助,2003年至2017年間僅有3,955萬美元用在健康調適,相當於總資金的0.96%。

單就2017年,世界只有一個健康相關的調適援助計畫,協助弱勢的低度開發太平洋島國(Pacific Island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其資金約為1,785萬美元,占2017年調適相關資金的3.8%。

薩摩亞為低度開發太平洋島國其中一國。
薩摩亞為低度開發太平洋島國其中一國。

健康調適政策,多國重視跨部會合作與行動成效評估

以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研究歐盟相關調適政策的報告為例,政府跨部門合作,以及氣候變遷對健康影響和行動成效評估,受到多國重視。

跨部會合作

因應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仰賴健康醫療單位與其他部門合作。奧地利國內所有氣候變遷和調適相關決策,是由農林環境與水資源管理部(Federal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Environment and Water Management)負責。至於對健康的影響,該部門會與健康與婦女事務部(Ministry of Health and Women's Affairs)交換資訊和專業技術。

法國則是環境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主導所有氣候變遷調適計畫,但氣候變遷的健康調適行動則由公共衛生局(Public Health Agency)負責,其工作包括科學監測與研究、健康風險評估、人員專業訓練以及社會溝通。

比利時則將氣候變遷與健康議題,納入國家既有的環境與健康行動計畫中,該計畫由National Cell Environment-Health負責。National Cell Environment-Health是該國環境與健康跨部門會議的一個工作小組,集結各環境和健康相關單位的代表,協調國內各層級環境與健康政策。

奧地利的哈爾施塔特一景。
奧地利的哈爾施塔特一景。

評估威脅和行動成效

評估讓政府更清楚氣候變遷對健康影響的程度和範圍,並衡量目前調適政策是否有效,未來是否還需額外行動。例如經評估可知哪些族群受到何種健康威脅,並思考如何介入保障他們。

像是西班牙針對不同的氣候變遷情境,評估對國內各族群的健康影響,並作為調適行動的基礎參考資料。其中包括描繪健康易受衝擊的脆弱地區、監測及控制傳染病、公共衛生早期預警系統。

立陶宛則評估氣候變遷對過敏、 蜱蟲傳播疾病、紫外線、空氣汙染、高溫、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並提出健康調適方式。奧地利會評估高溫、病媒傳播和花粉過敏等風險,以及應對的調適策略。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一景。

 

世界各國有哪些實際的健康調適行動?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調適的效益高於所需要的成本,而且越早投入效益越高。調適行動面向包括:

  • 加強基礎醫療
  • 加強傳染病監測和控制病媒
  • 發展氣候、環境、健康三者整合的監測方式
  • 確保國家健康政策有把氣候變遷納入考量
  • 加強環境衛生服務,例如水資源、衛生設施、疫苗接種
  • 處理氣候變遷對居民攝取營養的衝擊
  • 災害早期預警和預防

以加強傳染病監測和控制病媒來說,德國於2012年至2016年研究,在國內密集海陸空跨國運輸的地區,頻繁發現病媒蚊;此外貨物運送和外國遊客頻繁進出的高速公路休息站,也有病媒蚊擴散。

經研究認為白線斑蚊頻繁進入德國,主要從義大利和法國南部旅遊運輸,和義大利的貨物運輸而來,且白線斑蚊已能在德國境內生存。因此德國持續在高風險地區監測牠們的活動,提早發現,並用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israelensis)和移除繁殖地等方式控制,以避免病媒蚊擴散。

白線斑蚊進入德國,與頻繁的海陸空貨運有關。
白線斑蚊進入德國,與頻繁的海陸空貨運有關。

而針對災害早期預警和預防,像是高溫對健康影響甚鉅,2003年夏天的熱浪造成德國7,000人死亡。為減少高溫帶來的傷亡,德國國家氣象局至少對未來兩天預測並發布高溫警報,相關當局亦對此採取行動。平時德國也推廣建築降溫的方式,像是牆壁隔熱、安裝百葉窗和綠屋頂。

年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者等族群亦受高溫影響,故德國針對健康或社福機構例如安養中心、身心障礙服務中心、醫院、學校、幼兒園,會培訓工作人員在熱浪時應採取的行動。

台灣面對高溫與傳染病的實際行動

針對高溫, 衛福部除了平日在各級公衛和醫療相關場所,宣傳熱傷害預防資訊。另參考中央氣象局和世界氣象組織,將高溫區分三個警戒範圍,不同的範圍有相對應的行動計畫。

例如氣象預報溫度高於38℃,則為第二級橘色警戒。衛福部會督促地方政府結合民間社福單位,視訪或電訪掌握弱勢民眾和獨居老人狀況,並提供物資協助;並提醒醫療單位可能有大量的中暑傷患,需提早準備。

若氣象預報溫度高於38℃,且連續三天以上,則為第三級紅色警戒。衛福部會提醒高溫地區所在的當地政府,需與民間單位合作提早準備避暑場所和臨時庇護所。

至於氣候變遷對傳染病的影響,疾病管制署有建置傳染病監視和通報系統,掌握登革熱、日本腦炎、類鼻疽等氣候變遷相關傳染病,其發生情況和地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