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關燈 hen 好,能源稅再說?」從民調看台灣人節能減碳的知行落差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隨手關燈 hen 好,能源稅再說?」從民調看台灣人節能減碳的知行落差

低碳民調說什麼?

2019年09月04日
轉載自研之有物;文:黃曉君;美術編輯:林洵安

大家都知道節能減碳很重要,也能做到隨手關燈、少搭電梯……但說到增加電費、徵收能源稅,半數民眾立刻反應「為什麼要我們去做?」這一切究竟是貧富差距的作祟、教育程度的落差,又或者另有隱情?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中研院社會所蕭新煌兼任研究員,自 1980 年代開始研究台灣人環境意識,至今已30多年。

2017年,蕭新煌主持「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團隊以電話抽樣訪問1211位台灣民眾 ,了解國人環境意識和行為,以及低碳政策的偏好。

結果發現:民眾的環境意識已高度成熟,也能贊同政府應有所為的政策,但對個人需要付出較高代價的低碳政策,採取保留態度,顯示國人的環境意識仍然存在知行落差。

中研院社會所蕭新煌兼任研究員 (右 1) ,2017 年主持「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團隊成員包括中研院社會所林宗弘研究員 (右 2) 以及臺北市立大學許耿銘副教授 (右 3)。攝影│林洵安
中研院社會所蕭新煌兼任研究員(右1),2017 年主持「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團隊成員包括中研院社會所林宗弘研究員(右2)以及臺北市立大學許耿銘副教授(右3)。攝影:林洵安

台灣人的環境意識夠成熟了嗎?30年來,國人的環境意識經歷哪些階段?

蕭:30多年來,國人的環境意識有長足的進步,主要原因是:經濟成長讓人民有餘力「衣食足,知環保」、民眾環境受害感逐漸擴大、知識份子以及環保團體的倡議。

我將台灣人的環境意識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氣候變遷。

1980年代,台灣經濟大好,人民環境意識萌芽,開始發現「環境污染」問題。怎麼發現?靠五官。眼睛看到空氣污染,鼻子聞到惡臭、耳朵聽到噪音、皮膚感覺到灰塵……民眾從日常生活感受到的水污染、空氣污染等等現象,直接建立受害感。

從1985年的民調可知,當時國人關心環境問題主要為:公共衛生疾病(78.5%),食物、水、空氣污染(71.2%),但對於生態保育(28.1%)、氣候變化(25.6%) 等等需要更多先備知識的議題,還沒有太強烈的感受。

資料來源│蕭新煌,1985:145 圖說重製│林洵安
資料來源:蕭新煌,1985:145。圖說重製:林洵安

到了1990年代,知識和閱聽能力的擴大,民眾環境意識升級,開始意識「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人們受害感也從自身受害,擴及到動植物受害。當時環保團體喊出「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就是大地反撲」等等口號,建立起生態保育與人類命運的連結。

2000 以後,從國外傳入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低碳等等新興名詞,再次提升國人的環境意識。再加上,近幾年的極端氣候,創紀錄的高溫、超級暴雨、水旱災頻仍,也讓民眾環境受害感越來越強烈、範圍越來越擴大。

過去都是窮人家,農民、勞動階級受害,現在暴雨一來,不但底層民眾更受害,停車場也會淹水,波及中產階級。可說是全民受害、人人有感!如何將民眾的受害感連結到全球變遷等抽象議題,成為當前知識份子的重要挑戰。

總的來說,30多年來,國人不再只注重經濟成長,而是希望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能夠兼顧,甚至越來越傾向環境保護優先,顯示台灣正處於環境典範轉移的過程中:從「經濟成長」的老典範,轉移到「環境保護」的新典範。

呼,對環境有感就好!回到2017年民調,當前國人對於低碳議題了解多少呢?

許:我們研究國人對低碳政策的理解,擬分為風險知覺、低碳經濟(生產與消費)、低碳能源與低碳交通這三個大的面向,分成問卷細項來看,國人對於低碳議題已算是有相當程度的認識:

一、對於環境問題的傷害性以及自然災害的嚴重性,比過去更加敏感:

資料來源│ 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 圖說重製│林洵安
資料來源: 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 圖說重製:林洵安

另外,還有高達八、九成的民眾,感受到氣候冷熱極端無常與天然災害增加帶來的影響。

二、對於能源結構和節能減碳,也有一定的了解:

資料來源│ 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 圖說重製│林洵安
資料來源: 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 圖說重製:林洵安

三、關於核能的危險性,也有很高的警覺:

資料來源│ 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 圖說重製│林洵安
資料來源: 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 圖說重製:林洵安

七成民眾贊成非核家園?但 2018 年底公投,民眾又支持「廢止」非核家園……

許:2018 年的公投結果成因很複雜,包括政黨介入、民眾拿小抄投票,可能沒有真的理解題意等等,無法在此詳細分析。但有一點值得注意:在公投當下,民眾對於核能發電占台灣發電量的比例,可能是嚴重高估的。

長期以來,台灣民眾對於核能占全台灣總發電量的比例,認知非常混亂,10%、20%、50%,甚至 80% 都有。今年(2019),台大風險中心和聯合報最新民調顯示:仍有四成的民眾認為核能是台灣最主要的發電方式。

事實上,核能佔台灣總發電量約 8~13%,並不像部分人想像的比例那麼高。當民眾高估核電佔比,很可能就會傾向:「絕對不能沒有核電。」在我們的民調也顯示:五成民眾認為不用核電廠,台灣就會缺電。

資料來源│台大風險中心依經濟部能源局資料計算 圖說重製│林洵安
資料來源:台大風險中心依經濟部能源局資料計算 圖說重製:林洵安

不過,核能發電牽涉的問題非常廣泛,國際上也爭論不休,在此無法詳述。

但不論擁核或反核,民眾應該獲得充分資訊,對於這項爭議有更完整的了解,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斷。

如果民眾對低碳議題已有相當程度認識,大家願意做出哪些改變呢?

許:民眾的改變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民眾對於自己可掌控、成本較低的行為,很願意做環保、愛地球,如:

資料來源│ 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 圖說重製│林洵安
資料來源: 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 圖說重製:林洵安

二、民眾也支持政府應有作為的低碳政策,如:

資料來源│ 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 圖說重製│林洵安
資料來源: 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 圖說重製:林洵安

三、但是,民眾對於自己要負擔較大成本的政策,例如配合漲價、加稅,願意的比例立刻降到五成。即使願意付出,付出比例也偏低:

資料來源│ 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 圖說重製│林洵安
資料來源: 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 圖說重製:林洵安

不過,如果加稅的對象是企業,僅剩兩成民眾不同意,甚至大多數認為加稅比例應該達到 6~10%。

這個研究結果顯示:雖然民眾環境態度已經相當成熟,但將認知化為行動,似乎不如預期……

五成民眾目前不支持加稅、漲價,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許:從「計畫行為理論」來看,認知和態度不一定會直接轉換成行為,特別是當個人缺少可用的資源或機會,即使本身有強烈的意圖,仍會降低真正採取行動的可能性。

計畫行為理論簡單說:我們心裡面的態度,怎麼轉換成行為,或是會不會受到某些因素影響而讓人不行為 ,有三個關鍵因素:

一、行為態度:個人內心對於行為所抱持的態度,比方說:節能減碳很重要,我必須要做一些友善環境的行為。

二、主觀規範:如果我做或不做這件事情,會不會有些社會壓力。比方說:父母親或老師的要求,會不會讓我採取節能減碳的行為。

三、知覺行為控制:我有沒有辦法把這件事做好,這就涉及個人對於完成某行為程度的掌控度,例如:當不需要使用電燈時,我會不會隨手關掉。

所以在 2017 的民調中,我們進一步分析受測者的性別、已婚或未婚、是否有未成年小孩、收入高低(以薪資四萬元為區分)、教育程度(大學以上、專科以下)、是否常常參與節能活動等等,看看這些個人變項,如何影響民眾面對自己需付上高代價的低碳政策。

結果發現,女性、已婚、有未成年小孩、低收入、專科以下、不常參加節能活動者,付出意願均比較低。原因可能是:已婚、家中有未成年小孩、教育程度較低、低收入等民眾的經濟負擔較重,而家中財務如果是女性掌管,增加開銷的意願相對也比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民眾參加過環保團體,像是鳥會、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環保聯盟,主婦聯盟舉辦的環保活動,比較傾向認同低碳政策,個人也容易出現環保行為。

關於「增加大眾交通運輸站點,是否能讓民眾減少開車或騎機車」,結果如何?

林:先來看看台灣人的交通生活方式!大體來說,五成民眾使用機車、兩成三是汽車、兩成四會選擇低碳的大眾交通工具、自行車或步行。

民眾選擇交通生活方式的關鍵是:交通社會排除、生活習慣和文化品味。所謂的交通社會排除,是指社會經濟地位不平等、大眾交通工具的普及度不足,比方說:偏遠鄉鎮的火車站或捷運站很少,民眾當然沒什麼機會選擇大眾運輸。

而 2017 年的民調顯示,當鄉鎮增加捷運站,可顯著降低民眾開車或騎機車的數量,願意轉換到大眾運輸的就有 8%。只不過,願意者大多數是機車族(7%),汽車族則沒有太大影響。

資料來源│ 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圖說重製│林洵安
資料來源: 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 圖說重製:林洵安

理由可能是:汽車族通常是 40~55 歲的中年人,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家裡可能有小孩、老人需要接送,開車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相對的,機車主要是年輕人、中低階層、自雇者(農民或小販等) 的謀生工具,只要有不錯的替代方案,最容易改變。雖然大眾運輸的車資,普遍稍微高於機車油錢,但機車族怕颳風下雨,機車也會耗損,所以還是傾向大眾運輸。

由此推知, 如果政府能夠讓大眾運輸的車資更接近機車油錢,或是補貼電動機車,應該有助於機車族選擇大眾運輸。

機車能減量太好了!台灣的機車高達一千五百萬輛呢……

林:欸……這裡要先幫機車族洗白一下!從全台灣整體的污染量來看,機車排碳量不是最高的,只是機車族最容易因為好的低碳政策轉換成大眾運輸,所以建議針對機車減量來規劃。

台灣整體的排碳量,六、七成來自大工廠,前面說的加稅、加價等政策,就是要解決這些污染「巨頭」,其中也包含家戶用電。

第二部分就是交通,大概占三成。陸上交通排碳量第一名是大型柴油車,再來是小汽車。機車數量雖然多,但總排碳量均比不上兩者。

但柴油車數量少、利益集中、容易發生集體抗爭,很難改變。汽車族經濟條件和生活習慣所限,不像機車族容易轉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機車減量不只是減碳,也能挽救人命!2017 年機車事故達所有車禍死亡人數 36.7%,為所有車輛中最高。中研院的研究也顯示,大眾運輸越少的鄉鎮,機動車輛死亡率越高。而當大眾運輸站點增加,立刻減少車禍傷亡,減下來的都是機車族。

總的來說,這次民調可提供政府什麼建議呢?

蕭:這次民調顯示的意義是:不少民眾已經Ready,準備迎接低碳社會的來臨!但政府必須傾聽民意、拿出魄力,擬定並落實有效的低碳政策。

我們雖很嚴肅地討論國人節能減碳的知行落差,但也千萬不要變成低估民眾,好像國人還普遍很無知、無感!大多數國人的環境意識相對成熟,也有行為改變,贊同政府部分的低碳政策,顯示民眾是有知、有行動的。就算是加稅和漲價,也至少有一半民眾已經抱持支持的態度。

民眾知行落差所透露的意義,應該是:「雖然每個人都在行為上做出小小的改變,但缺乏集體行為,這部分是政府的責任。個人行為改變只是小善,政策改變才是大善。」

 

政府必須負起責任,不能什麼都等著民眾去做,或是害怕民眾不支持,就不敢推行低碳政策,這是自己找藉口。你帶頭做好的政策,民眾就會支持你。以增加電價來說,雖有一半民眾不願意,但還有一半願意啊!

只是在制定政策之前,必須先了解民情。減少交通排碳量,可以從最容易改變的機車族開始,增設大眾運輸站點、補貼捷運車資、補助電動機車。開徵能源稅,這個稅應如何開徵?還是會變相提高油價?當然更重要的是產業結構要改變。總之,了解民眾願意為環境付出多少,再來慢慢調整政策。

蕭新煌堅定的說:「不少民眾已經 Ready,準備迎接低碳社會的來臨!」政府不要再找藉口,應該傾聽民意、拿出魄力,推行符合民情的低碳政策。攝影│林洵安
蕭新煌堅定的說:「不少民眾已經 Ready,準備迎接低碳社會的來臨!」政府不要再找藉口,應該傾聽民意、拿出魄力,推行符合民情的低碳政策。攝影:林洵安

許:我們對於政府長期的政策規劃,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政府應該讓民眾了解,日常生活的改變不會造成損失,甚至可獲利。另外基於稅收中立的前題,建議政府將稅收改採雙重紅利的概念。例如:能源稅的開徵除了抑制污染、保護環境,還可利用稅收收入,降低目前的稅制對於資本主義市場的扭曲。

二、國民的環境知識涵養,是影響接不接受低碳政策的重要關鍵。因此我們建議加強校園的的低碳教育,透過活動的共同參與,可傳達正確的觀念和習慣養成,進而影響社會上每個角落。

三、推廣裝設智慧電表,更有效率了解和確認家戶用電量變化與用電的效率,並告知民眾智慧電表的相關知識與優點,透過這種節電裝置進一步改變民眾用電行為。

四、政府應該在推行相關政策時,透過各種審議、公民參與途徑進行多元、多層次的政策溝通,以期讓全民都能理解低碳政策,同心推動低碳社會的轉型。

蕭:總之,政府不要輕易誤解民眾!三十多年來,台灣民眾真的有進步,雖然有些人還有點不清楚,但始終可以看到至少有近五成民眾已可稱為先鋒,願意在改變個人行為之餘,還支持必要的減碳政策。

這 50% 非常重要!台灣的民主經驗也只要 50% 的人倡議,民主就成功了。但這些人不能只是個人,必須參加支持環保的公民團體,才能形成集體壓力,促使政府執行低碳政策。「低碳社會的實現,關鍵就在 50% 有動能的公民,以及有實際作為的 NGO !」

 

30多年來,台灣的公民團體一到關鍵時刻就會出現,不管是環保組織、婦女組織、人權組織,這些都是台灣社會難能可貴的集體能量。

NGO 可以做些什麼事?中研院社會所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蕭:NGO平常主要透過傳單或各種環保活動,教育民眾環境知識,像是食農教育、能源教育等等。前面的調查也顯示,參與過環保團體活動的民眾,比較容易接受低碳政策。

現代的NGO也會進行「公民電廠」這類社會實驗,促成某些社區自己發電,分散能源生產,不要通通集中在台電。除了實質上推廣再生能源,也是很成功的能源教育與社區營造。

我們非常看重NGO,因為NGO不但代表民眾的集體意識,也能把民意匯流起來,形成集體力量對政府施壓,所以政府也會邀請他們參加能源轉型會議,討論減碳白皮書。我們的計畫也邀請了二十幾個NGO,討論政府、產業、公民社會等等應該有什麼作為,才能促成低碳社會。

而我們學者的任務,包括民意調查,從民情探索政策的可行性,並規劃台灣產業轉型建議書等等,善盡知識分子的責任。除此之外,我們也實質補助、聲援這些有動能的公民團體,像是好夥伴主婦聯盟的「公民電廠」,共同推動低碳社會的早日來臨!

※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原文為〈「隨手關燈 hen 好,能源稅再說?」從民調看台灣人節能減碳的知行落差〉,以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