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和霖/建立分色回收模式 讓民眾與清潔隊一起做好分類回收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謝和霖/建立分色回收模式 讓民眾與清潔隊一起做好分類回收

2019年10月11日
文: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垃圾分三類 後續誰來分?

相信您已經很習慣於每天晚上聽到《少女的祈禱》音樂響起,又是倒垃圾的時間了。把不要的東西分成垃圾、回收物與廚餘等三大類,交給清潔隊的垃圾車與回收車,算是盡了自己的一份義務。但後續呢?包含瓶瓶罐罐、廢紙、平板塑膠容器等雜七雜八的回收物,一包包交給清潔隊,後續誰來分類?

垃圾收集是政府提供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服務,攸關整個居住環境的乾淨衛生。或許您早已習慣這個服務帶來的便利與廉價,卻很少去看垃圾交出去後的命運。這些回收物有沒有被好好分類?分類之後有沒有人收去做成再生料?再生料有沒有人用來製造成產品並賣出去?這一長串的過程只要有個環節斷了,您以為已經回收的東西,其實很可能最後還是被送到焚化廠,更糟糕的是,被非法燒掉或丟在荒郊野外裡。而要讓你不要的東西再度成為有用的物質,最重要的環節,是分類。但這個環節,我們做得並不好!


基隆清潔隊員忙著把民眾交給他的回收物丟到回收車廂上。

我國的清潔隊,原本只有肩負收集垃圾的責任,但在社會環保意識提升之後,開始承擔起收集回收物的工作。收了雜七雜八的回收物之後,大部分清潔隊是以低廉價格一起變賣給回收商(稱為統包統價方式),由回收商負責後續分類。回收商的人手與機器,可以把部份回收物分開來,比如說紙類、各種材質的瓶瓶罐罐;但是像是生鮮食品包裝盒及托盤等平板塑膠容器,由於透明,很難辨別容器上面的材質辨識碼,要用人分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勞力;而要用機器分,因為不同材質的平板塑膠容器可能會套疊在一起,也很難分乾淨,於是這類回收物,大部分最後還是變成垃圾。

最近有人向環保署提出一個不錯的點子,就是請環保署要求生產者,把不同材質的平板塑膠容器染成不同顏色,如此就可透過顏色來分類。這確實是個聰明點子,讓這種回收物的分類成為可能,但由於沒有解決這類容器會互相套疊問題,還是得用人來分;而且這些透明的平板塑膠容器在沒染色的現況下,即使分乾淨,市價也不高,若有染色,會因為再生料色澤問題而使其回收價值變得更差,屆時會有多少回收商願意花勞力去分類,有待觀察。當然,環保署可調高給回收/處理業者的補貼費率,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如此也勢必要調高向生產者收取的回收清除處理費率,而要去面對一個環保署至今還沒解決的老問題:生產這些平板塑膠容器且合法繳費的業者是少數的,有許多是規避繳費的地下工廠所製造的,如貿然提高費率,勢必導致劣幣逐良幣的不良後果。1

這也不禁讓人想起玻璃瓶分三色的故事。由於不同顏色廢玻璃的市價不同,玻璃廠會要求回收商必須先分成三種不同顏色:透明、綠色、褐色,其中透明玻璃價值最高,因為用途廣,需求量最大。但這畢竟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且有許多玻璃瓶在由民眾送交清潔隊、再送交回收商的過程中會破掉,不同顏色的玻璃碎片混雜在一起更難分,於是分三色的工作又被丟回清潔隊手裡。不幸地,有部份清潔隊的場地,是早年向台糖或私人租用的農地,或是佔用水利地,並沒有合法變更為環保設施用地,不能蓋遮蔽物,於是只見被分派到玻璃分色工作的清潔隊員,坐在簡單的帳篷下,有的甚至在烈日下,在滿地玻璃碎屑的環境中,冒著被割傷的風險,進行無聊的分色工作。

所以即使實務上可用人來分類,但若要少數勞力去分那麼多人製造出來的垃圾,既不經濟也無效率。對於已經從產源端收集過來的大量回收物,若後續還要進行分類,還是必須仰賴機器,人力只能扮演輔助工作,不能成為主力。因此面對這些連用機器分也難分的回收物,還是得從源頭端的收集方式檢討起,看如何利用民眾的雙手先做好分類,再由清潔隊收集。

垃圾不落地 源頭如何分?

這方面環保單位不是沒想到。早年我國就曾引進「外星寶寶」的回收桶,放在大街小巷裡,用來回收紙類、金屬、玻璃、塑膠等材質的回收物,後經檢討,認為國人分類觀念未成熟,常常丟錯桶,甚至有把垃圾丟進去的情況,導致回收成效不佳,於是這些「外星寶寶」就被回收成為歷史灰燼了。後來我國更為了市容整潔的緣故,發展出「垃圾不落地」政策,不再於社區設置垃圾子車,避免成為髒亂點,大街小巷上的垃圾桶也越來越少,於是不論是要丟棄或回收的垃圾,都得仰賴民眾親自送上清潔隊的垃圾車與回收車,對兩方都麻煩,這種舉世罕見的收垃圾方式,其實是社會部份人士(即使比例不見得多高)缺乏公德心的後果。

而且,這種收垃圾方式,不利於民眾做太細緻的分類,因為清潔隊員面對那麼多的民眾,回收車停留時間又短促,沒有辦法好好把民眾細分的垃圾丟到不同的袋子裡;且對於必須在來來往往的車流中,站在垃圾車後面監看民眾丟垃圾情形的清潔隊員,也很危險。根據報導,平均每年有4名清潔隊員因為從垃圾車上跌落或遭到其他車輛撞擊而死亡,因而受傷者更高達740名。2

在垃圾不落地的政策侷限下,有少數縣市發展出分日回收的方式,如台北,於每星期一、五收平面類(紙類、舊衣、乾淨塑膠袋),於二、四、六收立體類(容器、保麗龍、廢家電)。這是個聰明的方式,但只分成兩大類,有點可惜,原因是怕分太細,引起民眾反彈,反彈可能原因包括民眾家裡可能會因此堆積太多回收物,或者民眾會搞不清楚星期幾要收那些回收物。於是這種分日回收方式,目前還無助於平板塑膠容器的分類。

但其他縣市,由於回收車輛與人手的不足,沒有辦法每個工作天都收遍所有清運路線,通常一條路線一週只收兩三天的回收物,而無法像台北一樣採分日回收方式,於是其回收物的分類品質極差,看來就像垃圾;如果想要提升分類品質,取得更好的變賣價格,就得仰賴回收車上或回收場上的清潔隊員展神通,做好粗分類甚至細分類工作。

近年由新北市發展出、由環保署回收基管會推廣到各縣市的村里資收站,原本是個不錯的方法,但由於沒有提供資收站管理者任何薪資,只仰賴志願性勞力,因此大部分的資收站只是虛應故事,一個星期開站一兩天,且還選擇上班時段開站,因此使用人數相當少,知道的人也不多。再者,許多村里資收站因為仰賴回收商收購,而回收商不收的,比如平板塑膠容器,這些資收站也不收,於是也無法發揮取代清潔隊沿線收集的效果。再加上佈點有限,目前成果並不大。3

我們認為環保署應提供足夠運作經費,讓這些村里資收站能夠每週開站至少4-5天,並於民眾方便做回收的時段開站(也就是下班後時段),且有專人管理、輔導民眾做好分類,並回收所有該回收的項目,這樣才能發揮實質效果。不過,這也要面臨一個短時間較難克服的問題,即空間問題。要找到適當的地點並順利設站,不見得那麼容易。但長期而言,村里資收站的確是我國該走的方向。

分色五大類 「亭下」來回收

在經費與執行難易度考量下,是否有更簡便的方式,同樣能達到類似村里資收站透過民眾自己做分類的效果呢?前述把不同平板塑膠容器染成不同顏色的提議,激盪出我們如下的構想,建議各地方政府不妨一試。

這個點子簡單講,是請民眾把每天會大量產生的回收物,分成如下五大類,並請清潔隊用不同顏色的袋子來收集。所以清潔隊的收集袋,不再是清一色,而是要有五種不同顏色,袋子除了要耐用,也要有明確標示,包括袋別,及以圖文並茂方式說明所收受的回收物種類。同樣地,為了讓民眾在家裡就能夠做好分類,地方政府應以前述五種不同顏色的石頭紙或護貝的紙張,列印這五大類回收項目的圖文說明,發給家家戶戶,讓民眾標示在其回收袋(箱、桶)上。

本文建議的回收物分類方式
袋別 顏色 主要類別 次要類別
玻璃瓶 平板塑膠容器 其他
A 黃色 金屬與塑膠瓶罐類   1號平板塑膠容器  
B 綠色 紙類 綠色玻璃瓶 2/4號平板塑膠容器  
C 褐色 紙容器(紙餐盤、紙杯、鋁箔包) 褐色玻璃瓶 5號平板塑膠容器  
D 白色 保麗龍 透明玻璃瓶 6號平板塑膠容器 塑膠購物袋
E 藍色 雜項塑膠(非容器類硬質塑膠)   3/7號平板塑膠容器 食品包裝袋、其他可回收物

上述的分類方式,主要是讓清潔隊員可以輕鬆地依照袋子顏色,把收集到的回收物,放到回收場上的五個區塊,不會再混雜在一起;而每一袋子中的回收物,可以輕易從外觀再把它們細分開來;比如說紙類、綠色玻璃瓶、2/4號平板塑膠容器,是三種明顯不同的東西,不會搞混,也不用再去辨別材質;至於放在A袋的瓶罐類,雖然混雜了金屬與各種塑膠材質,但回收商可用機器輕易把它們分開來,因此混雜在一起,不會有問題。

紙類和紙容器分別是B袋和C袋的主要類別,提醒民眾這兩種東西不要混在一起,畢竟紙容器是有塑膠淋膜、鋁箔的紙製品,其散漿所需時間(約40分鐘)遠較一般廢紙(約20秒)長,若混雜送到一般廢紙廠,大部分將成為垃圾被燒掉。

至於塑膠購物袋和食品包裝袋,前者目前有在回收,後者則大部分為複合材質,且其印刷油墨可能含氯,目前並沒有在回收,但許多民眾搞不清楚,通通當成「乾淨塑膠袋」丟給清潔隊,結果不再可能分開來,而成了垃圾;倒不如讓食品包裝袋和塑膠購物袋都回收,並分別成為D袋和E袋的次要類別,提醒民眾這兩者的不一樣,從源頭就把它們分開來。食品包裝袋雖然目前沒有人收去做成再生料,但往後可考慮引進「水熱處理法」(Hydrothermal Treatment Technology),將之脫氯並燃料化,好過送到焚化廠燒掉產生戴奧辛。

另外,三色玻璃瓶被放到不同顏色袋子,清潔隊員不用再辛苦分三色;不同材質的平板塑膠容器,也被放到不同顏色袋子,不會再成為沒人要的垃圾;往後環保署如能要求不同材質平板塑膠容器須具備不同形狀特徵(而非不同顏色),這樣更不會有放錯的問題;對於不是常常會產生的回收物,如電池、日光燈管與其他電子廢棄物,最好教育民眾拿到販售點(如便利商店、販售電子產品的商家)回收,和這些每天會大量產生的廢棄物分流;如果一定要交給清潔隊,則用塑膠袋或紙箱包好,放入藍色的E袋即可。

如此分法,清潔隊就可以比較輕鬆地把回收物分成十六大類以上,取得更好的變賣價格;這將能鼓勵他們更努力去教育民眾做好回收,成為良性循環。

至於民眾要如何把分成五大類的回收物,拿給清潔隊呢?如果以清潔隊目前的收集方式,清潔隊員必須忙著辨識民眾交給他的回收物要放到哪個袋子,不但忙中容易有錯,恐怕收集時間也會拉長,因此勢必得改變收集方式。在此建議結合村里資收站的概念,由民眾在固定地點、固定時段把其分類好的回收物,放到不同顏色的收集袋,清潔隊再來收走。而這固定地點所需要的設施可以很簡單,畢竟民眾丟出的回收物,清潔隊當天就收走,而這些袋子在收集回收物的時候,需要的只是幾個掛勾還有一根可以固定掛勾的橫桿,不用像村里資收站一樣還要有一個可以上鎖的貯藏空間。

所以,地方政府如能從現行清運路線,規劃出適當的回收點,並在每個回收點的路旁,設立一個類似公車亭、可以遮雨的「回收亭」,主要結構是兩根柱子及一根橫樑,並在兩根柱子間,約1公尺左右的高度,裝上一根橫桿,設計一些掛勾,讓五種不同顏色的收集袋可以掛著。這樣的回收亭,只有在每個回收日的晚上的固定時段(比如九點到十點,不同回收亭可規劃不同時段),才會出現收集袋,平時不會有收集袋,不會妨礙行人或車輛通行,還可供行人躲雨。由於所需空間不大,要找到適當空間設置這樣的回收亭,應該比村里資收站還來得容易許多,且所需經費也少很多。

收集袋由清潔隊定期配置一定數量到各村里辦公室,再由各回收亭的管理專人領取保管。各個專人於每個回收日的晚上,配合垃圾車到來的時間,比如九點,視回收亭服務戶數多寡,拿個一兩套收集袋到其負責管理的回收亭上掛著,此時垃圾車播放《少女的祈禱》,提醒民眾出來倒垃圾、廚餘以及回收物,專人就在回收亭上,監督及輔導民眾把不同類別的回收物投到不同顏色的袋子。一段時間過後(比如一個小時),該專人把袋子綁起來,同時清潔隊的回收車也開過來,把這些袋子帶走。如此,垃圾車與回收車到來的時間,會有時間落差,可讓民眾從容不迫地把不同大類回收物投到不同袋子;而且回收車在回收點停留時,不用再面對蜂擁而來的民眾,而是在回收亭專人協助下,把已綁好的收集袋送上車。

每個回收亭需要聘請兩個兼職的專人,輪班服務民眾。專人來源,可以是當地的拾荒者、經濟弱勢者、退休人士、工讀生、環保媽媽或任何民眾,只要提供合理時薪,不怕請不到人;而薪資來源,則可從增加的變賣金額中支應,若有不足者,或可考慮提高垃圾費,但這畢竟受到議會與部份民意的盲目制肘,不見得那麼容易;而且法理上,地方政府執行回收工作所需成本,主要應由我國第二種垃圾費來支應,也就是由公告應回收物的生產者向環保署基管會繳交的「回收清除處理費」,畢竟這筆錢是用來給付所有幫忙生產者執行回收責任的任何角色。4因此各地清潔隊收集這些公告回收物的成本,在扣除變賣金額後,理應由環保署代生產者來支應;環保署不應只是意思意思「補貼」地方政府,而是要代生產者全額支付。

到底行不行 何妨來試辦

我們稱以上的回收方式為「分色回收」。這是個在種種現實條件侷限下,可以做得到的模式,且應比目前各地清潔隊收集、分類回收物的方式還來得有效率。我們把這想法告知幾個縣市的環保官員,請他們評論,他們大多不置可否,但有某縣市的一名資深官員,很認真地提出了他的看法,我們也針對他的看法予以回應,整理如下表:

某環保局官員對分色回收的看法以及本協會的回應
某環保局官員看法 本協會回應
民眾不用細分還是會分錯的現況下,分五大類怕民眾更容易分錯,配合度降低。 若有明確說明應分成哪幾類,加上有專人在回收亭現場輔導,民眾會日漸熟悉如何分類、分錯機率會逐漸降低。這種方式是最好的資源回收教育,有持續性,也不像破袋檢查般會引起衝突。
玻璃瓶分色與其他回收物混為一袋,在收運上較危險,因為民眾交付的玻璃瓶可能有破損。 目前玻璃就是和其他回收物混在一起回收,所以分色回收模式不會比現況差。且分色回收模式,是以紙類、紙容器、保麗龍當作玻璃瓶緩衝,避免其破損。對於民眾交付的玻璃若有破損,應要求他們事先用紙箱包好、封好,並標示清楚裡頭有脆玻璃,甚至可要求放在收集袋旁邊,分開來回收。
清潔隊的收集袋(裝滿回收物)如全數交付同一變賣廠商,價金可能不高;但如清潔隊到場內再做一次分類,還是需要耗費人力。 分色回收模式,是為了讓清潔隊可以更有效率地把五大類回收物再分成十六大類以上,讓回收物變賣價金可以提高。是需要耗費人力,但應該比目前作法所需人力還要少。
由於國人公德心尚待加強,回收亭的設置很快就會變成髒亂點,再加上聘請專人(拾荒者)輪班服務民眾,最後留在回收亭的可能就是一些垃圾了。 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但我們不應因此放棄更好的源頭分類方式,也不應放棄提高民眾平均素養的任何機會與期待。要避免成為髒亂點,有待持續性的環境教育以及社會監督力量的建構。
採五類方式變賣可能會造成價值低,如果在社區示範,社區為了取得更好的價格,會分的更細,以符合後端去化的需要。 若集合住宅等社區有寬廣的空間可以設置回收站,就可以分得更細,當然不必採取分色回收模式;但如果空間不大,不能放置太多回收桶的社區,就可以考慮分色回收模式。
應要把回收跟去化一併考量,才不會衍生不必要的問題。 目前有許多無市價的回收物,是環保署公告的應回收物,雖有回收的可能,但因為分類品質或者回收處理成本高昂,導致其去化困難。比如平板塑膠容器,清潔隊若以現行方式回收,收了也是白收。分色回收模式就是要解決分類品質不高的問題,若能提高分類品質,去化問題或可減少一半;至於如果是回收處理過程不敷成本,那應要求收了生產者回收清除處理費的環保署來負擔。

該官員看法中,有兩點是值得大家關切的,一是他認為部份民眾配合度或守法性不足、缺乏公德心,二是他怕所收集的回收物沒有地方去,收了也是白收。其中第一點,也是許多縣市政府不願實施隨袋徵收的理由,第二點則是環保署不願張揚的真相。但我們認為這些都是在落實過程中需要大家一起來克服的困難,而非迴避改善作法的藉口。宣導、教育、溝通及建構社會監督力量,是提高民眾配合度的不二法門;讓生產者代替消費者付出足夠的成本代價,盡到全面的責任,則是打通資源循環任督二脈的重要手段。而分色回收模式,則是強化源頭分類這個環節,讓廢棄物的產生者多付出點心力,減少清潔隊等回收服務提供者難以承受的負擔;但這作法到底有什麼地方沒有考慮到而需要加以改善的,還是要實際推動才知道。各地方政府可考慮先從一條街或一條清運路線開始,逐步擴展,並視空間特性或資源充裕程度和村里資收站、分日回收模式互相搭配,如此將可讓我國的回收成果實質提升;且這種分類方式可推廣到仰賴民間回收業者回收但回收站空間有限的公寓大廈、商業大樓以及機關學校,只要地方政府願意承接(甚至收購)因此分類出來的無價回收物,這些民間業者應該也樂於配合。盼各地方政府可以察納雅言,加以考量、試辦,也希望環保署能夠大力協助,若可行,民眾也有意願配合,則請列為政策,全國推行。


附註:

  1. 〈建立「回收Web3.0」 減少塑膠濫用 還我清淨家園〉,看守台灣協會,2015.07.15。
  2. 〈玩命清潔隊!站立跟車收垃圾風險高,平均每年4死740傷〉,風傳媒,2018.09.06。
  3. 〈垃圾回收率的故事八部曲——遍野雄兵〉,看守台灣協會,2018.01.16。
  4. 公告應回收物目前涵蓋範圍包括13類33項的容器與物品(主要是廢車與廢電子產品),但一些原本極具有市場價值且回收處理體系成熟的東西,如廢紙,並不涵蓋在內。公告應回收物的生產者必須負起其產品廢棄後的回收責任,且必須向環保署登記、申報、繳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