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邁向2050年零碳排的路上,為了將再生能源輸送到需要的地區,電網的角色日趨重要。不過,反對輸電網的建設的聲浪高漲,除了民眾不喜歡住家附近有電網,也有環境上的考量。如何在發展再生能源跟電網間找到一個平衡?如果輸電公司(TSO)和環境氣候陣營雙方能坐下來「好好對談」,會不會產出更符合環保概念的電網?
理論上,大家都同意這一點,但真正做到的,歐洲也僅有「再生能源電網倡議」RGI(Renewable Grid Initiative)一家。
兩大陣營 22個會員的合作與監督 確保再生能源往前進
少有組織的會員會像RGI一樣,呈現兩大陣營壁壘分明的狀況。一邊是赫赫有名的國際級與深耕地方的環保組織,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歐洲鳥盟(BirdLife Europe)、歐洲氣候行動網絡(Climate Action Network - CAN Europe)、歐洲環保政策智庫「運輸與環境」(T&E)、國際智庫德國看守(Germanwatch)、愛爾蘭地球之友、德國自然保育聯盟NABU(Germany)、荷蘭自然與環境(Natuur&Milieu)、英國皇家保護鳥類學會(RSPB)等。
另一陣營則是歐洲各國的輸電公司,包括比利時的Elia,德國三大輸電商(Amprion, 50Hertz and TenneT),法國的RTE、義大利的Terna、荷蘭的TenneT、西班牙的REE等。
RGI執行長巴塔里尼(Antonella Battaglini)在2009年創辦RGI,但外界多不看好兩大陣營真能坐下來談。如今,RGI已經從2009年的四個創會會員,擴展到22個會員,除了西歐、南歐等國,更擴及東歐的克羅埃西亞。
RGI能跌破眾人眼鏡,原因是雙方有共同的目的。RGI環境經理卡耶(Andrew Carryer)解釋,從歐盟減碳的高度來說,環境組織其實了解輸電網建設對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性,他們希望電網建設對環境的衝擊能降到最低。對電網公司而言,反對電網建設的聲浪很高,他們也了解到缺乏透明度與公眾溝通,只會讓建置時程一延再延,達不到想要的結果。
環境團體擁有自然保護的理念與專業、社區參與的資源;電網業者則掌握了規劃技術,雙方的合作讓電網朝向正面發展,但中間難免有火花。
卡耶解釋,並不是電網公司決定該怎麼建,環境組織就會同意。相反的,電網公司從規劃階段就要把計畫攤開來談。如果只是一意孤行的話,最後還是會引發強力反彈。
反對中找解答 分歧間找共識:環境友善、公眾參與、透明
RGI認為,電網的建設必須建立在資訊透明度、環境友善、公眾參與等面向上。2011年,RGI邀請29個環境組織與電網公司共同簽下「歐洲電網宣言」(European Grid Declaration)第一部分「電網與自然保護」,隔年公布第二部分「透明度與公眾參與」。2019年新增「海洋電網宣言」(Marine Grid Declaration)以因應日趨廣泛的跨海電網建設。
除了政策倡議,RGI也試圖走向更務實的在地計畫。例如與德國自然保育聯盟(NABU)合作的高壓電網鳥類死亡調查系統。當公民發現高壓線兩旁有鳥類屍體時可以上網呈報。藉著數據,雙方的對話更為聚焦,輸電公司也可在電網規劃加入應對方案,或避開死傷嚴重的區域。
另一個會員德國看守則針對社群反對電網建設的理由加以分析。除了不希望電網在我家附近(鄰避效應)及反對能源轉型二大族群,另有一群支持能源轉型的人,他們認為電網建設是為燃煤、核能等集中式能源服務,以再生能源分散式的特性並不需要這麼多電網。
針對後者,德國看守協會電網與低碳政策顧問法蘭克(David Frank)指出,分散式再生能源的成效可能被高估了。再生能源發電受天氣影響,有時過多有時不足,加上有些地區沒有發展再生能源的條件,電網有時仍是必要的。
電網傳輸不挑電力類別,以促進「再生能源電網」為名的RGI如何確保電網建設是為再生能源,而非為其他能源?卡耶解釋,如果是在大量興建燃煤電廠的地區,例如中國,確實無法區分電網電力。但西歐僅極少數國家有增建核電的計畫,許多輸電線路明顯是為再生能源而建。假使有RGI的電網公司想趁機連接新核電廠,第一關就要面對環境保護團體會員們的嚴厲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