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搖籃,但大學校務基金卻在資助高污染、高碳排的化石燃料產業!2017年,在全球大學生如火如荼發起撤資行動,要求校方不要再投資化石燃料產業時,台大學生檢視校務基金,赫然發現台大也投資了2.6億元在台塑、中鋼等高污染、高碳排企業。
一場學生發起的撤資行動接力賽於是展開,歷經三年,終於開花結果。17日晚上,台大學生會永續部臉書放鞭炮慶賀,校方承諾逐步撤除校務基金中高達4.32億元的高污染、高碳排產業投資,台大成為「亞洲第一」撤資化石燃料產業的大學。
但是,由學生公布的消息算數嗎?隔日,校方以三點聲明[1]回覆媒體詢問,證實已處理相關3分之2的投資,但至今未有進一步的公開聲明。
台灣撤資倡議團體「350台灣」協調員蘇彣忠在詢問國際夥伴團體後得知,要在國際上被認可為成功撤資的案例,需要校方官方公佈出來,例如:記者會、學校網站、校方報紙等。這對力促成這項撤資的台大學生會永續部、台大氣候行動社成員來說,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台大氣候行動社社長張榮廷表示,喜的是參與國際氣候會議時,可以向世界分享台灣經驗;憂的是拿不出白紙黑字的校方聲明,這個「亞洲第一」恐無法被國際認可。
恐影響後續合作 台大撤資行動「差一步」
台大學生會永續部部長黃毓庭表示,校方已表示台大校務基金將於2020年底前完成高污染高碳排產業的撤資,且未來不再投資於相關產業。至於低調的原因,則是擔心影響後續的合作關係,與這些企業搞壞關係。
黃毓庭直言,由學生來揭露台大校務基金的撤資,坦白講,是一件奇怪的事。但永續部還是決定公布出來,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一起監督學校。
雖然台大並未說明撤資的對象,但根據2017年當時永續部部長顏東白所盤點的資料,校務基金投資2.6億元在中鋼、台塑集團(台塑石化、南亞塑膠和福懋科技)、台灣水泥、亞洲水泥等六家企業。六家企業每年合計排碳量超過4600萬公噸,約占全台排放量1/5。
近年台大校務基金因加入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作業基金,基金規模更甚2017年。投資高污染、高碳排的金額也增至4.32億元、佔22%。據了解,校方所謂的已處理2/3,是指六家企業已撤資四家,而非投資額。
台大校長遴選爭議延宕一年 黑箱過多 倡議路曲折
校園撤資議題在國際上延燒,從史丹佛、耶魯、牛津、劍橋、到雪梨、墨爾本等,超過170所大學決定全部或局部撤資。學生以遊行、靜坐、霸佔球場、絕食等手段逼使校方正視議題。相較之下,台大學生的行動堪稱溫和但仍是曲折。除了演講、活動、公開信外,2018年永續部在校內舉辦一場空污小遊行,要求台大校務基金撤除台塑投資,不要成為污染幫兇。另一個關鍵行動,就是台大校長遴選。
2017年底的台大校長遴選過程中,永續部揭露校務基金在高污染、高碳排的投資,並請八位校長候選人對撤資表態。當時管中閔回應:「當石化產業外移之勢已經形成,台大尤應善盡社會責任,將此納入校務基金分配使用之考量因素。」,並順利在2018年1月勝出遴選。
時任永續部部長的林孟慧原本已規劃當面再向新校長確認承諾,但在此之前,校長遴選爭議爆發,延燒一整年,歷經三任教育部長下台,直到2019年1月8日,管中閔才正式當上台大校長。
對於這次撤資的決議,學生會雖樂見結果,卻也有無力感。永續部副部長楊侞蓉問,學校怎麼定義撤資對象?是依據2017年當時學生的盤點嗎?還是有其他標準?這些校方都不太願意跟學生談。校務基金的投資小組都是保密的,無論是成員或是運作方式,學生都無從得知、也沒有參與的空間。只能透過事後詢問,才能取得部分資訊。
黃毓庭坦承,台灣社會對於氣候變遷、化石燃料的動能還沒有帶動起來。這次的撤資,主事者(校長)扮演重要的角色。
讓「亞洲第一」名符其實 仍待校方公開聲明
17日由學生發出的這項聲明引起廣大媒體重視,電視、平面、雜誌紛紛報導。但時至今日[2],台大校方仍維持原聲明,未進一步公告,讓難得的「亞洲第一」蒙上一層不確定性。
張榮廷呼籲,撤資雖然影響校方的短期獲利,但國際要求的企業社會責任(CSR)、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PRI)都立下投資規範,這些訊息顯示,投資化石燃料產業將面臨愈來愈高的長期風險。
黃毓庭也力促校方主動公開撤資承諾,不僅能發揮台大的影響力、讓國際社群看到台灣在面對氣候變遷危機的努力;對台大在國際上的大學評鑑排名、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都會得到更具體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