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嗎?一位法國氣象學家為了保護瀕危候鳥,化身鳥人帶領野雁改變遷徙路線——他是克里斯提安.穆萊克(Christian Moullec),他已經飛遍50個國家、25年來從未間斷,領航無數候鳥安全完成千里返家路,近年來他更為了生態教育及保育募款,開放民眾和他共乘,體驗這項飛行領航工作,讓所有參與過的人都驚呼不可思議。
如今,真人真事被改編成電影《迷雁返家路》(Spread Your Wings)搬上大銀幕,即將飛抵台灣,3月27日中法雙語同步上映。電影中不只能感受到有如《看見台灣》般的空拍歐陸美景,走進電影院更彷彿化身飛鳥,與大雁共同展翅翱翔。
一起去賞鳥!年度必看法國生態電影 陪野雁飛越2500公里看遍歐陸風光
1995年,35歲的法國氣象學家克里斯提安在瑞典駕駛輕航機時,意外發現一群候鳥被困在城市中,於是他駕著輕航機帶領牠們飛往德國。此後,他仔細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候鳥數百年來一直維持著相同的路線再飛行遷徙,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都市擴張、高樓大廈林立,機場、高速公路、橋梁等人造建築,都成為候鳥遷徙路徑中難以避免的阻礙,造成鳥類遷徙時大量傷亡,甚至不少鳥類因此面臨滅絕危機。
克里斯提安嘗試幾次要帶領飛鳥離開城市,卻無法改變候鳥原本的遷徙途徑,這些途徑就好像寫在牠們基因裡面一樣,世世代代都飛著同樣的路。他並沒有就此放棄,開始更認真研究鳥類生態,收集被遺棄的鳥蛋,從孵蛋開始,讓野雁破殼而出後產生「銘印」,隨後克里斯提安就一路陪著雁鳥成長,駕著輕航機跟著牠們飛,嘗試引導雁鳥,重新規劃一個更安全的遷徙路線。
如今這樣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迷雁返家路》,男主角克里斯汀住在法國聖羅芒濕地,政府卻打算在此興建產業園區、興築堤防,導致濕地大面積縮減,每年來避冬的白額雁,棲息環境也愈趨破碎;再加上遷徙過程的傷亡,日漸瀕臨滅絕危機。
克里斯汀向任職的博物館提出了野雁保育計畫,卻因經費不足而被否決。但他沒有放棄,帶著自己的兒子湯瑪斯私下孵化一批白額雁,並待季節適當,帶著鳥兒循陸路前往挪威拉普蘭,再從挪威飛越北海、經過英國、丹麥、比利時,回到法國聖羅芒,展開一場遷徙之旅。
「只要飛過一次,牠們永遠都會記得起飛的地方。」
有別於生態電影常見的沉重與嚴肅,這部劇情電影以深厚的父子情感,帶出人類熱愛野生動物與生態的本心,克里斯汀14歲的兒子湯瑪斯並不瞭解白額雁與白頰黑雁的棲息困境,更不擅長駕駛輕航機,卻本於自己從小到大對牠們的革命情感,決定不顧一切、放手一搏,只想把雁鳥安全的帶回故鄉。
湯瑪斯握著方向盤的手仍在顫抖,其實就跟他身旁這群首次翱翔的白額雁一樣,對於前方未知的方向有些膽怯,DNA裡卻彷彿藏著勇往直前的毅力,驅動著牠們揮動翅膀繼續飛翔。既是湯瑪斯在領航雁鳥,也是飛雁們在帶領湯瑪斯完成這趟幾乎不可能的艱難任務。
在雁行隊伍中,一隻雁鳥展翅拍打,其他的雁鳥也會立刻跟進。「雁行理論」就是指雁在飛行時會形成獨特的V字形,V字形尖端的雁是領航者,領航者並非固定一隻而是輪流擔任,讓每隻雁的飛翔都能夠並駕齊驅,同時也輪流休息。透過V型隊伍的輔助,雁群飛翔的距離,會比雁鳥單飛時增加70%,就算有一隻雁飛得特別快,也是沒有用的,唯有大家一起飛,才能飛越高山大海,完成數百公里的遷徙。
在現實世界裡面,各種候鳥的遷徙距離有長有短,電影中的白額雁從挪威飛往法國的路線大約距離2,500公里,一年往返一次就是5,000公里,而現今所知能飛最遠的候鳥是北極燕鷗,牠的體長不到40公分,每年卻要往返南北兩極將近4萬公里。
事實上,不只是白額雁,世界上數百種鳥類都屬於候鳥,必須在秋冬飛往溫暖的低緯度熱帶繁殖,春夏時再北返回涼爽的高緯度寒帶生長,遷徙的任務彷彿是藏在候鳥的基因裡,從來沒人教過牠們,牠們卻永遠知道要在什麼時候起飛,要從往個方向前進,出發之前,牠們先「換羽」以利飛行,同時也需要攝取大量食物,為漫長的遷徙旅途做準備預備。
從電影反思台灣濕地破壞 人類開發土地,野生動物則失去棲地
台灣常見的鳥類中,知名的紅尾伯勞、黑面琵鷺等,將近一半的鳥種都屬於候鳥,黑面琵鷺每年秋冬季從朝鮮來到台灣避冬,成為台灣河口溼地不可思議的風景。根據統計,近年來訪台灣的黑面琵鷺逐年成長,2017年已佔全球的六成,創下台灣歷史新高。
每年三、四月都是黑面琵鷺及許多候鳥北返的季節,許多愛鳥人士都會聚集在台南的曾文溪出海口,台江內海國家公園,一睹黑面琵鷺的身影。然而,正如同電影中聖羅芒濕地受到產業園區的侵擾,候鳥在台灣經常利用的濕地也逐漸在萎縮。
高雄的永安濕地,曾是黑面琵鷺最南端的利用棲地,卻因為台電興達火力發電廠的擴廠,而讓濕地面積萎縮,而在台北淡水河出海口的紅樹林,也即將因為闢建外環「淡北道」而遭到侵蝕,而包含台東知本溼地在內的多處河岸,也因綠能發展所需將開發成太陽光電場。
不只是一條雁鳥遷徙路徑 更是人為介入與物種保育的關鍵旅途
很多人會說「生命自會找到出路」,反對人類過度干涉自然生態,然而,事實上人類已經在干涉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人造的建設與工程、人為的開發圈地和填海,都把牠們原本的生命之路一條一條的截斷。
在《野雁返家路》中,有博物館的生態學者認為克里斯汀是在做「動物訓練」而非「動物保育」,是以人為的方式改變牠們既有的遷徙習慣。確實,他是改變了牠們,但這些改變是為了讓牠們能更快的適應環境,繼續存活下去而不至於滅絕,這些人為的改變也是為了幫助野生動物適應人類的破壞與侵擾,讓雁鳥可以繼續翱翔在天際。
歐洲在過去30年失去了4.2億隻鳥,每年有8萬公頃的鳥類棲地正在消失。而在台灣黑面琵鷺的數量逐漸增加,然而爪哇八哥與埃及聖䴉等外來種也引發了另一場生態危機,河口棲地逐步地消失,全球各地的候鳥因為禽流感也面臨獵捕與撲殺,數百年來的漫漫長征卻可能因為人為因素而中斷,《迷雁返家路》不只是帶牠們回家,也是帶人類回家,別忘了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或許沒有辦法飛翔,但不該剝奪候鳥展翅的天空。
25年來,克里斯提安像是「鳥人」,一次又一次以輕航機領航候鳥飛往更安全的所在,而雁鳥也真的記住更安全的路徑,減少遷徙過程的傷亡,保育後代得以存續。近幾年,克里斯提安開放民眾「登機」體驗與鳥飛行、鳥瞰世界的旅程,除了募資下一趟旅程的經費,也藉此推廣鳥類保育,也許下一次到法國,也能與野雁共同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