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最近的工業發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除了各開發案所加乘的環境污染外,其中最受爭議的是水資源的巨量需求。
根據水利署審核通過的大型開發案的用水計畫書,對中部地區水資源的綜合評估指出:「即便興建了天花湖水庫、湖山水庫且如期供水,到2006年後,即呈缺水局面,除非能落實節約用水,則大致可滿足至2021年以前的工業用水高成長的需求。」(2006,中龍鋼鐵股份有限公司;2006,中部科學工業園區開發籌備處)
為了工業發展的用水高成長需求,我們要付出多少代價?2021年以後呢?我們還要蓋多少水庫?多少攔河堰?
水利署定義的中部地區指的是苗栗、台中、彰化、雲林,這些地區所推動的開發案和終期用水資訊如下:苗栗的竹科第四期竹南、銅鑼基地(3.8萬噸/日);台中的中科一至三期(29.5萬噸/日)、中龍鋼鐵(10.5萬噸/日);雲林或彰化的台塑大煉鋼廠(12.26萬噸)、國光石化公司(25.1萬噸)等開發案,合計達81.16萬噸,另外,中科預計要再擴張1,000公頃(預估需水近40萬噸/日[1]),如把這個用水也加進來,每日新增的水資源需求就高達120萬噸,每年新增的4億3,800萬噸水,相當於7座左右的湖山水庫的庫容、480萬人的民生用水,更糟的是在5年左右所有的水就得陸續到位。而且還未計入用水量較少,但污染量仍大的開發案─龍風電廠、彰工火力發電廠等。
這些水從那裡來?就是繼續把河川僅剩的水擰乾。
根據水利署的規劃,包括最近完工的、施工中、規劃中的水利設施包括,苗栗地區的鯉魚潭水庫二期工程(士林攔河堰,已完工,每日增估9萬噸)、後續還要推動平安橋堰、天花湖水庫、西河堰等新水源才能滿足;大台中地區必需推動八寶攔河堰、大安、大甲聯合運用輸水管、鯉魚潭第二取水口及第二原水管;彰化地區的雙溪嘴攔河堰;雲林地區的湖山水庫等。最後還得把鯉魚潭、石岡壩、湖山水庫、集集堰等串起來聯合運用。(2006,中龍鋼鐵股份有限公司;2006,中部科學工業園區開發籌備處),因此,中部地區主要的河川從中港溪(平安橋堰)、後龍溪(天花湖水庫)、大安溪(鯉魚潭)、大甲溪(石岡壩)、烏溪(雙嘴堰)、濁水溪(集集堰)、清水溪(湖山水庫)無一倖免,全數遭殃,但這些還是不夠。
針對大台中地區的用水,水利單位的方案還包括將自來水抄見率提昇至65%(目前的抄見率為53%,即47%的水都是漏掉的),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然而,改善漏水率並非易事,也從未被列為重點工作。根據自來水公司的說法指出:「台中地區從2007-2009年投資16.5億,預估可降低2%的漏水率 [2]」準此進度,每年可減漏約1%,要把大台中地區的漏水率從47%降低到35%,可能要花上12年,但中科的用水等不了那麼久。
於是移撥農業用水已成為常態、水利單位的新開發案源源不絕。
竹科銅鑼-竹南基地靠的是鯉魚潭二期工程中供應通宵新灌區的部分水權;中科在枯水期將移撥台中農田水利會的水;台塑六輕、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公司,在枯水期得全數移撥農業用水;中龍鋼鐵所需的10.5萬噸,其中8.5萬噸水利署承諾可由台中的鯉魚潭和石岡壩供應,但其他2萬噸要新闢水源─大度堰方能達成。
農業用水的移撥,不僅使得農田休耕,影響農民生計,一步步壓縮農業的發展空間,也使得河川、地下水的補注大受影響,以濁水溪為例,在枯水期(2-5月)的農業水權本就高於河川的流量,又逢春耕時節(11-4月)需水恐急,工業用水搶用,於是下游河床嚴重乾涸,冬季沙塵暴嚴重;再者,地面水供應不足,農民轉向抽取地下水的數量則是個看不見的黑洞。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台灣北澇南旱趨勢顯著,降雨天數逐年降低,暴雨愈形集中且強度越強、乾旱更長。無止盡的用水需求,加上這麼多不確定的水源,不只產業有風險,也將基礎的民生用水推入高風險的境地。這不僅是中部地區的問題,桃園地區也是如此,2004年八月下旬的艾莉颱風引發石門水庫的濁水之禍,200萬人停水的殷鑑不遠,但竹科龍潭基地新增需水78,000噸/日、宏碁智慧園區二期新增6,000噸用水,在本屆環評已通過;同時在朱立倫縣長的積極招商之下,華亞科已向縣府申購桃園科技工業區16.7公頃土地,可供興建2座12吋晶圓廠,桃科預計還可容納4-6座的空間[3]。可預見的是,當石門水庫再度告急,往大漢溪上游蓋「高台水庫」的呼聲必定再起。可惜的是地方父母官在積極招商之際,似乎未曾想到這些快速增加的用水,將加深桃園地區人民的停水之苦,延伸巨大環境破壞、社會衝擊。
筆者忝為環評委員,和幾位嚴守立場的委員,依據環評法所賦予的職權,慎重考量每個個案,以及個案之間的關連,水資源只是其一項基礎課題,然而,反覆的審議,開發單位對於水源量是否足夠、是否衍生新的水資源開發案、取水所造成的生態破壞、供水系統付出的代價等,都以水利署已承諾通過其用水計畫書來因應。然而,水利署是經濟部底下的一個開發水源單位,在台灣官場文化中,無人敢直言目前的水源開發困境,只能一再配合;再者,數十年來水資源的開發,在產、官、學界已形成特定的利益共同體,至今還未從體制內發出任何的反省聲音,所提供的用水計畫書多數避重就輕,忽略開發水源的環境代價與風險,幾乎只有為開發案背書的用途。
而行政院則視筆者等人為投資障礙、絆腳石,近日大動作召開財經會議,給與環保署空前壓力,赤裸裸介入環評審議,為大財團排除開發障礙,要求簡化環評程序、限縮委員審議範疇,快速通過環評。同時更進一步宣稱雲林離島工業區早在1995年已通過二階環評,因此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可免實施環評,本次送審僅是「以昭公信」[4],這擺明了把環評會當成開發案的橡皮圖章。依經建部門的邏輯,如果環評會願意配合、妥協成為開發案之背書工具,則言必尊重其專業;反之,委員如果堅持依法審議、嚴格把關,則成經濟發展罪人,大呼意識形態凌駕專業。
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官員自大到完全不理會台灣環境條件的限制,以為水只要開發就有了,農業隨時可以犧牲,反正產值很低,工業部門的獨大導致了河川死亡,生態、農業環境被惡意的破壞,形成「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的荒謬悲劇,遺憾的是當環評委員為農業生產環境仗義執言時,農委會則自廢武功,淪為行政院的鐵票部隊,部會職司混淆到像是「圖利大財團俱樂部」,將台灣一步步推向高環境風險的國家。
有遠見的投資應是保護台灣的本命土,珍惜當下的每份資源,然而,行政院蘇貞昌院長的大投資計畫,從數千公頃的台糖土地釋出、開放3K產業引進外勞,農地上的違章工廠合法化,到不惜摧毀環評體制僅剩的一點公信力,極力推動大煉鋼廠、石化廠,就是短視、抄捷徑,就是在斷送台灣。
水資源是當代公共財,是子孫未來財,但卻快速集中於少數大財團。
國土是當代及未來世代所共有,但卻千、百公頃的流向大財團。
蘇院長衝衝衝,難道就是要帶領我們走向財富集中化、環境大崩壞的新社會?
參考資料:
1中龍鋼鐵股份有限公司,2006。中龍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期第二階段擴建計畫─用水計畫書。
2中部科學工業園區開發籌備處,2006。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第三期發展區(后里園區-七星農場)開發計畫─用水計畫書。
作者註:
[1] 中科一至三期的用水地共765公頃,用水量為29.5萬噸/日,如以此為標準,1000公頃的園區需水約為38.6萬噸。
[2] 2006.10.11,中龍鋼鐵第二期第二階段擴建計畫審查會議,自來水公司供水處李組長丁來的發言。(中龍鋼鐵股份有限公司,2006:附2-4)
[3] 中國時報,2007.3.20。
[4] 經濟日報,2007.4.5。
◎本文轉載自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