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裡的藍色小精靈 新發現:兩種受脅金剛鸚鵡有助大型種子傳播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森林裡的藍色小精靈 新發現:兩種受脅金剛鸚鵡有助大型種子傳播

2020年07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黃鈺婷 翻譯;林大利 審校;稿源:Mongabay

紫藍金剛鸚鵡(Hyacinth Macaw, 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金剛鸚鵡,外形肖似體型較小的李爾氏金剛鸚鵡(Lear’s macaw, Anodorhynchus leari)。這兩個物種擁有鸚鵡科中最強健的嘴喙,能夠輕易地咬開不同棕櫚樹的大型果實。

Hyacinth Macaw
紫藍金剛鸚鵡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金剛鸚鵡。圖片來源:Laura Wolf(CC BY 2.0)

今年1月刊登在《Diversity》期刊的研究發現,這個「天賦」讓牠們成為活動範圍中至少18種植物的重要種子傳播者。這份研究由5位來自不同單位的研究者共同完成,他們在巴西和玻利維亞的卡廷加多刺茂密灌叢(Caatinga)、塞拉多稀樹草原(Cerrado)與潘塔納爾濕地(Pantanal)等生物群系,進行了十幾次的田野調查,總共記錄1722次種子傳播。他們觀察到,從金剛鸚鵡撿起果實之處算起,牠們能夠將種子帶到1.6公里遠的地方。這兩種金剛鸚鵡甚至會將已經被牛隻反芻過的果實帶回巢中,這是少見的三次傳播(tertiary dispersal)行為。

不只是吃 更協助傳播棕櫚樹種子 有助樹種更新

研究者表示,這份研究意外發現這兩種金剛鸚鵡與牠們取食的植物之間存在共生關係。其他金剛鸚鵡只會吃棕櫚果的果肉,並丟棄種子,但紫藍金剛鸚鵡和李爾氏金剛鸚鵡卻有辦法咬開不同棕櫚樹的堅硬果殼,以取得種子,這是牠們的主要食物來源。

過去認為,這兩種金剛鸚鵡只是會吃種子,並不會對種子傳播有所貢獻。但這份研究發現了更微妙的關係:「在我們觀察到的狀況,部分由這些金剛鸚鵡成功傳播的種子,與樹種更新功能有關。」

紫藍金剛鸚鵡攝食畫面

自動相機捕捉到紫藍金剛鸚鵡採集棕櫚果實的畫面。圖片來源:多尼亞納生物研究站(Doñana Biological Station, CSIC)

傳播大型種子的角色 原來並非專屬於大型哺乳動物

研究者以直接觀察與自動相機等兩種方式捕捉紫藍金剛鸚鵡和李爾氏金剛鸚鵡覓食與傳播種子的畫面。他們利用這些發現進一步分析不同棕櫚樹種果實的傳播率,例如在玻利維亞潘塔納爾濕地的格魯椰子(Acrocomia totai)、皮沙巴直葉椰子(Attalea phalerata),以及在塞拉多稀樹草原的巴氏直葉椰子(Attalea barreirensis)與巴巴蘇直葉椰子(Attalea eichleri)。

在玻利維亞潘塔納爾濕地的例子中,研究者可以在聖馬蒂亞斯自然綜合管理區(San Matías Natural Area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ANMI)直接觀察金剛鸚鵡的活動。這是玻利維亞其中一個紫藍金剛鸚鵡的保護區。

在巴西塞拉多稀樹草原上,研究者則需要利用紅外線自動相機記錄,因為巴氏直葉椰子與巴巴蘇直葉椰子的高度離地較近,使得研究者難以在一定距離外觀察金剛鸚鵡進食。研究者在距離棕櫚樹3至5公尺貼近地面處架設自動相機。

這種動態感應相機每5秒就會拍攝一次金剛鸚鵡採集與散播果實的即時影像。

這份研究也深入探討這兩種瀕危金剛鸚鵡在傳播大型種子所扮演的角色。在此之前,一般都認為擔負這項要務的物種是棲息於250萬年至1萬2000年前的南美洲、早已滅絕的更新世大型哺乳動物。

來自西班牙多尼亞納生物研究站(Doñana Biological Station)的共同作者希拉爾多(Fernando Hiraldo)表示,這份研究清楚呈現了紫藍金剛鸚鵡與李爾氏金剛鸚鵡是大型種子的傳播者,而過去一度認為這個角色專屬於大型動物。

「而且牠們能夠將種子帶到很遠的地方,這對於植物的基因健全性來說很重要」,希拉爾多解釋。「牠們竟然能夠用嘴喙或爪子將這些大型種子帶到遠方,這對我們來說很驚奇。」

希拉爾多表示,這份研究也強調了金剛鸚鵡傳播種子的成功:研究者觀察到無數樹芽散落在金剛鸚鵡覓食的樹下。

族群量下降 棲地也因農牧業擴張而縮減 將危及植群更新能力

然而,研究警告,這兩種金剛鸚鵡的族群量與棲地都持續在下降與縮減,這有可能會危及大型棕櫚樹的種子傳播。研究強調,必須釐定保育這兩種金剛鸚鵡的計畫,這不只是為了物種保育,也是為了要維繫牠們在受脅生態系的生態功能。

另一位共同作者迪亞茲・盧克(José Antonio Díaz-Luque),同時也是玻利維亞鸚鵡研究與保育基金會(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of Bolivian Parrots,CLB)的主任。他表示,「這兩種金剛鸚鵡的族群量下降,最終將會影響棲地、棲地結構,以及植群更新的能力。」

在IUCN紅皮書名錄中,紫藍金剛鸚鵡為「易危級」(Vulnerable,VU),李爾氏金剛鸚鵡則是「瀕危級」(Endangered,EN)。這兩個物種的族群量在近幾十年間劇烈下降,分布範圍也縮減了。目前估計野生紫藍金剛鸚鵡僅存6,500隻,散布在潘塔納爾濕地、塞拉多稀樹草原與亞馬遜等孤立族群中,這些族群之間應該非常少或幾乎沒有基因流。

瀕危物種李爾氏金剛鸚鵡(Lear's Macaw)
李爾氏金剛鸚鵡野外數量僅存1200隻左右,在IUCN紅皮書為「瀕危級」。圖片來源:Joao Quental(CC BY 2.0)

李爾氏金剛鸚鵡的數量更少,估計只有1,200隻左右,分布在卡廷加多刺茂密灌叢中,半徑僅50公里的狹小且破碎棲地上,過去牠們在這裡的分布範圍曾高達84萬5千平方公里。

受畜牧場擴張影響,卡廷加多刺茂密灌叢過去遭到嚴重砍伐,影響了利科瑞棕櫚(licuri palm, Syagrus coronata)的更新動態。這份研究指出,由於耕地與畜牧場持續擴張,潘塔納爾濕地與塞拉多稀樹草原都正遭受快速毀林。

自動相機畫面
自動相機可用來觀察金剛鸚鵡取食棕櫚果實,因此可以幫助計算不同種棕櫚種子的傳播率。圖片來源:多尼亞納生物研究站(Doñana Biological Station, CSIC)

參考資料

作者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黃鈺婷

大學主修外文與社會學,研究所念環境教育。期許自己做好環境資訊的轉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