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亞馬遜雨林成長緩慢 巨型動物滅絕是關鍵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研究:亞馬遜雨林成長緩慢 巨型動物滅絕是關鍵

2013年08月15日
本報2013年8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動物滅絕對整體生態與後世的影響難以想像,而且負面衝擊還可能持續數千年以上!

新研究發現,少了南美洲特有的巨型動物以糞便滋養土壤,亞馬遜雨林出現嚴重土壤礦物質失衡的現象。與數千年前相比,今日廣大亞馬遜地區的雨林成長速度非常緩慢。過去,南美洲特有巨型動物的糞便和屍體讓土地變得營養肥沃,但人類出現後,巨型動物隨之滅絕,施肥作用也因此不復見。

從空中看棲地破碎的亞馬遜。(攝影:林貞妤。)

一項亞馬遜盆地土壤營養分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由於大型哺乳動物不再遊走於亞馬遜地區,當地的土壤因而缺乏磷等重要的礦物質。

像重達5噸的地面樹懶、以及轎車大小的雕齒獸,科學家認為這類大型草動物滅絕之後,直到今日仍然對亞馬遜森林的成長造成衝擊。「失去巨型動物的影響很顯著。尤其是東亞馬遜,只要在土壤裡添加磷,樹的成長速度就會變快。」研究主要作者、牛津大學學者Christopher Doughty說。「12000年前,巨型草食動物還漫步亞馬遜的時候,磷等礦物質的分布很廣,樹木長得也比今日更快。」Doughty博士說。

亞馬遜河和其支流不斷把礦物質從安地斯山脈上沖刷下來,但這些礦物質只會沉積在沖積平原的泥濘土壤中而不會向外擴散。科學家解釋,數萬年前,世世代代的巨型草食動物以沖積平原上的植物和樹木為食。牠們會漫步到地勢較高處,透過糞便或屍體的形式傳播礦物質,使土壤變得肥沃。

此研究計算出,自從巨型動物滅絕後,營養物質的傳播減少了98%。而巨型動物滅絕和人類首次殖民南美洲幾乎在相同的時間點。

「12000年前對人們來說或許難以想像,但是從這個研究可以看出,如此久遠前的動物滅絕帶來的負面影響竟可延續至今。簡單來說,動物體型越大,對於傳播營養物質扮演越重要的角色。」Doughty博士說,「地球上絕大多數的大型動物已經滅絕,把營養物質從河流送往遠方貧瘠土壤的動脈彷彿被切斷了。」

亞馬遜的森林砍伐則讓此問題越來越嚴重,雖然人類活動讓更多的肥料進入土壤,但只侷限在家畜圍欄等農業活動範圍。科學家形容,漫步亞馬遜的巨型野生動物群就像人體的血脈,能將營養素帶離來源、往外散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