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只要到了稅務徵收期,「汽車燃料使用費」(簡稱汽燃費)議題就會再次被拿出來熱炒一番。「隨油徵收」和「隨車徵收」,究竟哪一種方式才具有公平性?彷彿是個無解的問題。
很多人對汽燃費也存有誤解,尤其是費用被徵收後,到底會運用在哪裡,社會大眾常一知半解。因此筆者希望透過本文,帶大家一一破解汽燃費迷思!
汽燃費治空污?別被名稱給誤導了
當讀者看到「汽燃費」這個名詞時,是不是認為這個費用可能跟燃料使用多寡有關?又或者會進一步聯想到節能減碳、空氣污染?事實上,政府會徵收汽燃費,並不是因為要整治移動污染源,反倒是為了養護公路。
探究一下汽燃費的法源,來自於公路法第 27 條,其明定:「公路主管機關,為公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所需經費,得徵收汽車燃料使用費」。因此汽燃費的用途非常明確,是向道路使用者(車輛)徵收的公路興建與養護成本。
一個真正用於治理空氣污染的稅收,其實已被加入現行車輛加油的費用之中,也就是「移動污染源空氣污染防制費費(簡稱空污費)」,主要由環保署管理。
無法反映車輛能源使用 汽燃費需正名
再來看到「隨車」、「隨油」徵收議題,其實綜觀台灣實施汽燃費的歷程,政府兩種方式都實踐過。1951-1952年間,台灣首次嘗試「隨油」,但沒想到當時因為機制不健全,實收率僅達應收率的2/3,後來很快又改回「隨車」徵收。
如今汽燃費在隨車制度下的變化,並無法反映出車輛能源使用的狀況。舉例來說,2019年汽油車和柴油車在汽燃費總收入裡各占75%和13%,但在公路部門所有用油量中,柴油使用量高達1/3,在汽燃費裡僅貢獻13%,相當不平均。
前面提過,汽燃費是用來維護公路,而道路需進行修建養護的數量,近年來漸趨持平,這意味著不論車輛用油多少,道路面積都不會有劇烈變化。因此運輸研究所曾於2018年,提議將汽燃費改成「公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費」,避免混淆。
不過,汽燃費也曾被當成「促進節能減碳」的政策工具,像為了推動公路公共運輸系統和電動車,政府豁免使用者繳交汽燃費;甚至,在經濟蕭條時期,這費用也被列為其中一項「紓困」之道。
但是一般來說,目前大多民眾已習慣上路就是開汽油、柴油和私家車,不太因為費用的漲跌,或是徵收方式差異,改變運輸行為。要用汽燃費達到減碳效果,恐怕有些困難。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汽燃費是否有助於減碳?一起破解交通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