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區汞污染難除、無汞醫療做不到? 中國《水俁公約》關鍵年,四大面向檢視執行成效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礦區汞污染難除、無汞醫療做不到? 中國《水俁公約》關鍵年,四大面向檢視執行成效

2020年06月18日
文:王晨(中外對話研究員)
2020年是《關於汞的水俁公約》的關鍵時間節點,中國仍需在諸多方面加快履約行動,王晨撰文分析。

江甦的一家水銀溫度計工廠。圖片來源:Alamy

88歲的老工人陳德亮17歲起就在貴州銅仁萬山汞礦生活工作,先後做過冶煉工和井下電氣工。20多年的冶煉工生涯使他罹患汞中毒,3、40歲的時候牙齒就開始脫落。他還因常年處在井下揚塵環境中患上了矽肺病。至於哪年轉崗井下,他記不清了,「記性差,冶煉工記性都差。」為他生活提供少許保障的,則是兩本工傷證。

萬山汞礦在2001年就已經因資源枯竭而破產,此後也常年處於被治理狀態。在現今當地為產業轉型打造的旅遊景區「硃砂古鎮 」,原料為硫化汞礦石的硃砂工藝品至今仍是「明星產品」。

具有高生物毒性的汞被廣泛用於重要的工業領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汞生產、消費以及排放國,汞消費量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一半。汞及其化合物涉及中國一些重大民生行業,但目前汞在中國化學品管控序列中並不靠前。生態環境部聯合各部門在2017年發布的《〈關於汞的水俁公約〉生效公告》對各涉汞行業製定了履約計劃,2020年是其中重要的時間節點。在此之前,中國還加入了涉及汞的《巴塞爾公約》和《鹿特丹公約》。然而要如期達到履約目標,中國依舊需要在諸多方面加快行動,緊張面對。

土壤汞污染沈痾難除

中國早在2013年就已作為首批簽約國,在日本熊本簽署了《關於汞的水俁公約》(簡稱《水俁公約》)。

擁有3000餘年採礦史的萬山汞礦,在破產前曾是中國最大的汞工業生產基地,儲量及產量一度達到亞洲之冠、世界第三,在新中國成立後近60年間為國貢獻汞資源約2萬噸。

去年9月,由中國多個民間環保組織組成的汞污染防治調研組(以下簡稱「汞小組」)實地調研萬山汞礦。「原來生產力最先進的廠房,進去感覺空氣非常差,有一股刺鼻的氣味。因為其成分特別複雜,取樣後還沒有確定如何檢測。」談及調研過程,環保團隊自然田發起人田靜說,她也是汞小組一員,對當時的嗅覺刺激記憶猶新。

讓汞小組擔憂的是,該汞礦的尾礦庫區內依舊存在鹼性滲漏水被用於生活、冶煉廢渣裸露道旁、廠房堆放不明固廢等現象。萬山污染場地治理進度緩慢,然而經年曆久的汞污染問題對於當地民眾,似乎已成令人麻木的舊聞。田靜告訴中外對話,汞礦區域有放牧與糧食種植現象,處於開放狀態的一庫區內甚至有家長帶著孩子採摘食用野生刺梨。

汞小組在2019年底發布的《中國汞污染防治民間觀察報告》認為,因資源枯竭而關閉18年的萬山汞礦,依舊存在「環境欠賬」,污染治理有待完善。此類汞污染場地治理問題在2019年末《水俁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被列為重點議題。

中國早在2013年就已作為首批簽約國,簽署了《關於汞的水俁公約》。照片來源:Mercury Convention截圖

根據生態環境部此前發布的履約計劃,中國要在2020年建立持續更新的含汞污染場地動態清單,制定促進汞污染場地修復治理的經濟政策。2032年,要關停所有原生汞礦的開採。在之後的10幾年內,中國會有越來越多被關閉的汞礦需要系統治理。

一位汞污染防治專家告訴中外對話,目前針對此類汞礦庫區,對廢渣等遺留問題採取的是封存、隔斷和綠化等措施,防止污染物遷移造成對河流下游的進一步污染。據田靜從汞礦所在的銅仁市萬山區了解到的情況,資金緊張依舊是汞礦治理進度緩慢的主要原因,對農田的治理思路仍是調整種植方式,由水田改為旱田,對超標農田與河流的治理目前還僅限於一些試點。

淘汰添汞產品

相較於污染場地治理,中國在公約要求不晚於2020年禁止生產和進出口的七大添汞產品方面取得了更快進展。目前,含汞開關和繼電器、含汞農藥、生物殺蟲劑和局部抗菌劑已被淘汰。在中國享有五年豁免期的美白化妝品的情況似乎也比較符合公約要求。無毒先鋒曾在去年9月、10月先後兩次在京東、淘寶和拼多多三大電商平台抽樣採購美白化妝品,經檢測其汞含量均未超標。

電池、熒光燈、體溫計、血壓計和牙科汞合金仍在生產和使用。但上述汞污染防治專家也表示,這幾類產品的用汞量已經逐年降低,「像一些熒光燈管現在已經不含汞了。」

無毒先鋒學術主任毛達告訴中外對話,目前淘汰添汞產品的主要履約障礙在於含汞的醫療器械方面。但實際上,2006年後,中國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聯手美國環境保護局(EPA)就曾先後在北京天壇醫院和積水潭醫院聯合開展「無汞醫療」試點項目。該項目主要為了完成含汞醫療器械替換,這其中積水潭醫院幾乎完全替換了所有含汞溫度計與血壓計。秦皇島婦幼保健院在2011年也參與了民間環保機構發起的「清汞行動」,進行含汞醫療器械替換和相關醫護人員培訓。

但毛達也透露,目前中國的醫療機構在減汞方面「進展不明顯」。「無汞醫療是一項系統工程,成本頗高。除器械替換、保存、處理外,替代品的精確度提升、新器械的操作流程培訓也影響著醫療機構的減汞進程。」他說。中國已經以替代昂貴、替代品準確度不足等為由對含汞體溫計、血壓計生產申請了5年的豁免,其淘汰時限將延長至2025年。

目前唯一尚未明確淘汰期限的是耐用的牙科汞合金。《中國汞污染防治民間觀察報告》對牙科汞合金材料使用情況的調研結果顯示,來自七省市的18家醫院口腔科或口腔診所中,僅有五家使用汞合金材料。汞小組調研的訪談內容顯示,因為牙科汞合金本身已經沒有價格優勢,醫護人員操作過程有吸入風險,並且樹脂等新材料更加美觀,多數口腔醫生會選擇使用新材料。但仍舊有少數患者會因為不夠了解材料之間差異或為了省去材料脫落反覆補牙的風險選擇牙科汞合金。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鄭樹國教授曾在去年無毒先鋒等機構舉辦的「牙科銀汞合金材料在我國的使用情況研討會」上表示,隨著大眾及口腔專業人員意識的提高、口腔臨床材料的發展,淘汰這一材料應該沒有問題。《中國汞污染防治民間觀察報告》則建議將這一淘汰時間設定在2025年。

棘手的PVC

聊到添汞產品時,上述汞污染防治專家提到中國現在超低汞觸媒研究方面已有不錯的進展。

汞觸媒的應用與電石法聚氯乙烯(PVC)生產有關,這是中國耗汞量最大的產業,佔中國汞消耗量的50%。據統計,截至2018年末,全國聚氯乙烯的總產能達2404萬噸。PVC作為一種塑膠,廣泛應用於軟管、絕緣體和充氣產品中。

通過電石法聚氯乙烯合成反應生產PVC時,氯化汞觸媒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劑。雖不參與化學反應,但因易昇華易失活,汞觸媒回收治理難。從氯化汞生產,到電石法生產PVC,再到廢汞觸媒的回收,都涉及一定的汞污染問題。儘管中國的低汞觸媒研發不少,但如何在降低含汞量的同時保持良好的催化性能仍是行業難題。毛達告訴中外對話,目前行業對於汞觸媒的依賴度依舊較高。

根據生態環境部給出的履約時間表,2020年聚氯乙烯單體單位產品汞使用量要比2010年減少50%,到2025年,全面淘汰使用汞或汞化合物的氯鹼生產。這使得PVC行業的壓力日漸趨緊。有行業分析認為,佔PVC產能主要份額的電石法裝置將會面臨政府環保行動帶來的退出壓力,2019年末PVC的價格上漲就與之有關。

相關部門也開始針對推廣含汞量更低的觸媒提出了新計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MEE-FECO)於1月20日就電石法聚氯乙烯低汞觸媒應用與無汞技術萬噸級示範技術支持項目發布了招標公告。該項目被要求於2022年底前完成。

另外,最近電石價格的上漲遭遇乙烯價格下跌。乙烯法PVC生產是一種無需消耗汞的PVC生產方式,但此前囿於原料和能耗成本,一直無法獲得更高的市場佔比。有行業分析認為未來更環保的乙烯法PVC將獲得更大份額,改變電石法PVC佔領八成市場的局面。

汞排放的監控難題

《水俁公約》涉及的10大行業中,半數都與汞排放或釋放相關。這其中,有色金屬冶煉、燃煤電廠、水泥生產、廢物焚燒等都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人為汞排放源。據上述專家介紹,這些行業都有相應的汞排放標準。

環保政策收緊引發的行業改革,對包括汞在內的重金屬排放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正在逐步顯現。以汞大氣排放量最大的燃煤電廠為例,中國從2014年開始對燃煤電廠進行超低排放改造,並實行「史上最嚴」的污染物超低排放標準,促進了汞的減排。有研究認為,這些舉措成效可觀。

而由於垃圾量的不斷增加,垃圾焚燒的汞排放量正呈增長態勢。2019年4月中科院發表的一項研究《我國生活垃圾焚燒過程的汞排放特徵》顯示,中國垃圾焚燒廠排放的煙氣汞分佈比例普遍高於聯合國環境署給出的參考值。上述汞污染防治專家告訴中外對話,垃圾焚燒導致的汞排放主要是因為含汞產品混入其他垃圾被焚燒而導致的。

但推行垃圾分類並不能成為這一問題的答案。毛達認為,目前垃圾分類工作中,有害垃圾的回收和處置被邊緣化的情況會導致含汞產品進入焚燒廠,即便這個問題會得到改善,「源頭無汞化」才是更根本的解決方式。

他還提到,數據代表性不足也是汞排放控制工作進展緩慢的一個原因。「汞及其化合物揮發性很強,因此排放數據監測相對其他污染物更難。」上述汞污染防治專家也表示,汞污染監測、源頭減汞以及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處理的相關技術還仍處於發展階段。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履行汞公約,中國將交出怎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