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瑪汶的雞會 泰雅族部落青年的友善耕作與畜牧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德瑪汶的雞會 泰雅族部落青年的友善耕作與畜牧

2020年06月29日
公視記者 陳寧 葉鎮中 劉啟稜

位在苗栗、台中交界處的大安溪畔,泰雅族的原鄉部落中,有著一群深耕土地的小農。從友善耕作到友善畜牧,他們怎麼在祖先傳承的土地上,發揮互助共享的精神?


位在苗栗台中交界處的大安溪畔,泰雅族的原鄉部落中,有著一群深耕土地的小農。

清晨的陽光,灑落在竹林間。台中市和平區的農民羅清文,身手矯健的穿梭在地勢崎嶇的山坡地上,每年清明節前夕,就是採收桂竹筍的季節。特別的是,這片桂竹林,是以友善土地的方式來經營。雖然產量少了三分之二,仍然決心捨棄化學資材,這份堅持,其實和他過去種植甜柿的經驗有關。

轉型過程雖然艱辛,羅清文並不孤單。1999年921地震過後,一群部落青年、社工,成立了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德瑪汶在泰雅族語中,就代表著「深耕」。他們秉持扎根土地的精神,串聯起大安溪畔的13個泰雅族部落,推展重建工作,照顧部落長者,也陪伴部落小農,轉型從事友善農法。協會的靈魂人物林建治,就是921地震後,返鄉的部落青年之一。


一群部落青年成立了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串聯大安溪畔的13個泰雅族部落,推展重建工作。

原本對農事一竅不通的林建治,在跟著小農一起學習農事的過程中,觀察到一般的高山農業,為了迎合市場經濟,多採取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的經營模式。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不僅傷害環境,農民收益也經常受到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林建治希望改變這樣的經濟模式,他和德瑪汶協會的夥伴,開始在部落推動友善農法,也鼓勵小農,種植的作物盡可能少量多樣化。

協會不斷嘗試拓展通路,經過五、六年的摸索,現在他們固定為10多位部落小農販售蔬菜,也在部落廚房後方,打造一方小小的菜園。每天,部落廚房的媽媽們忙碌的準備午餐,送餐到部落獨居長者家中,還要利用空檔,一起管理這片菜園。


現在他們固定為10多位部落小農販售蔬菜,也在部落廚房後方,打造一方小小的菜園。

生產端和通路端漸漸穩定,每週他們會把蔬菜配送到台中市區的顧客家中,每個月也會到台北參加市集。來自部落的豐富物產,串聯起都市和鄉村,林建治也不斷思考,怎麼讓部落增加其他的經濟來源。


來自部落的豐富物產,串聯起都市和鄉村,林建治也不斷思考,怎麼讓部落增加其他經濟來源。

2020年,德瑪汶協會開始和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動科系合作,飼養的土雞品種,是來自中興大學的土雞保種中心,於38年前所保存下來的的在地雞種,老師們組成輔導團隊,協助部落小農,改善飼養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越來越多小農加入養雞行列,林建治也發揮他的社工專長,啟動了另一項計畫。他們將養雞過程中,最需要細心照料的育雛階段,交給部落的長輩來進行,五週後,再把雞交給養雞戶,繼續養大。


中興大學38年前保存在地雞種,老師們組成輔導團隊,協助部落小農,改善飼養中遇到的難題。

堅持深耕的理念,不追求快速與效率,不只要照顧土地,也要照顧部落中每一個人。在大安溪畔,農業不只是農業,養雞不只是養雞,每一項平凡的日常勞動,都蘊藏著無限的可能。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德瑪汶的雞會】

06/29(一) 22:00首播
07/04(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