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區整地破壞保育類草鴞巢穴 農業局救援野放卻不敵殘酷大自然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工業區整地破壞保育類草鴞巢穴 農業局救援野放卻不敵殘酷大自然

2020年07月03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李育琴 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今年6月19日在燕巢野放一隻草鴞,這隻草鴞是日前民眾在路竹工業區整地時發現,經救援收容並送往特生中心進行野放訓練三個月後,才進行野放。不過,6月30日在橋頭區中崎有機農場附近被農民發現,草鴞身體衰弱,不久即死亡。

中崎農民在農場內發現衰弱的草鴞,不就後即死亡。圖片來源:楊登旭

草鴞為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目前全台數量不到500隻,多出現在中南部地區的草原地帶。高雄市農業局表示,這隻草鴞最初在路竹發現時為幼鳥,因巢穴已遭機具破壞,民眾通報後隨即進行救援。當時經動物園獸醫初步檢驗並無外傷,便送往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收容,經三個月照護與野放訓練後,專家評估達到野放標準,因此帶回高雄進行野放。

由於原巢位棲地已遭破壞,農業局諮詢學者及高雄市野鳥學會,選定適合其棲息的環境且有其他草鴞族群的燕巢區,將草鴞上環後進行野放。不過10天後,農民便在中崎農場發現這隻草鴞。

農業局植物防疫及生態保育科科長張韻萍指出,經解剖草鴞胃中沒有食物,也沒有外傷,初步判斷是因野外捕食技巧不足,而這隻亞成鳥本來就是較瘦弱的個體,野生動物缺乏親鳥照顧下,在野外環境生存不易,因此未能順利回到自然棲地生活。

農業局在燕巢區尋找合適棲地野放草鴞。圖片來源:高雄市農業局

協助草鴞野訓的特生中心研究員詹芳澤表示,接到這隻草鴞時是個健康的幼鳥,無須醫療,在籠內訓練三個月可以自行獵捕,評估可以野放。他說,野生動物救援後的狀態為不需醫療,為不讓其在狹小空間生活失去野外生存技能,就會進行野放。

不過這隻小草鴞還是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野訓,比一般的野鳥收容時間久。可能是因為其巢位被破壞時仍是小鳥,而離開父母的猛禽在野外生活更不容易。詹芳澤指出,將健康的個體放回適當的棲地,接下來野生動物要自行面對野外環境,現實的環境往往是殘酷的。

尤其草鴞的生存環境與人類活動區域重疊,早期草鴞是繁殖很快的物種,但是受人類利用環境的行為影響,如今數量越來越少。他說,猛禽野放後,仍需面對外在環境衝擊,包括可能遭受撞擊、鼠藥毒害、棲地食物不足等問題。

農業局指出,草鴞棲息環境多與農耕地相鄰,棲地面積面臨破碎化及消失,此外草鴞食性以鼠類為主,鼠類防制藥劑與防鳥網等威脅,都是導致草鴞數量減少的原因。

路竹工業區整地,通報救援的草鴞亞成鳥。圖片來源:高雄市農業局

中崎有機農場農民楊登旭認為,友善的農業環境為草鴞提供健康棲地,有其生態功能和價值。這隻草鴞若非原先在路竹的棲地遭破壞,也不需受人類收容野訓,而野放後仍無法存活。

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說,政府在南部地區的幾個工業區開發案,都是草鴞出沒的棲地。高雄橋頭科學園區預定地的中崎有機農場一帶,就曾經發現草鴞。對於開發案,開發單位應做好生態衝擊的評估,劃設生態保留區,否則草鴞的數量只會越來越少。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