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卓越企業意識到環境責任,越來越投入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台積電也簽下20年購買沃旭旗下所有離岸風場發電。只是台灣再生能源夠「綠」嗎?以台大為首的跨國研究團隊,即以風場打樁音量對海豚免疫功能的影響為研究主題,結論是水下噪音聲曝值(SEL)138分貝以上就會抑制海豚免疫力[更正註]。
台大獸醫學院副教授楊瑋誠指出,綠能開發不是要求白海豚學會避開,而是人為工程能為瀕絕物種減噪,讓牠們在棲地內是安全的。他建議打樁噪音不但要監測750公尺距離,還需監測棲地範圍內的聲量。
再生能源也要兼顧保育 海豚免疫力不受打樁影響才能稱綠能
台灣因獨特的氣候條件及地形,西部海岸經國際評估為條件良好的風場,吸引無數國內外業者進場投資。只是,長久來相關的基礎研究不足,以至於該怎麼訂標準,才能持續維持海洋生態系功能,至今仍無定論;在此條件下只能借用國外標準,但對於本土原生、特有物種保護的預防性原則仍有諸多攻防。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風機施工打樁時音量對台灣白海豚的影響。雖風場範圍避開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環保署也於2017年對19件離岸風電環評案件,要求業者承諾打樁位置750公尺範圍內,水下噪音聲曝值(SEL)不得超過160分貝 [(dB)re.1μPa2s],期能減緩鯨豚的暫時性聽力損失(TTS,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s)而影響鯨豚行為改變,減少生存風險。
這項標準是參照國外資料,對於族群數量未受脅的鯨豚或許可以承受,但對於瀕臨絕種的白海豚,不僅須考慮聽力,還須確保免疫力不受影響。因此,當數十支風機打樁噪音形成的長期壓力,是否成為海豚健康的隱形殺手?
為了解開這個謎題,台大獸醫系教授楊瑋誠研究團隊、嘉義大學,即與數所國外學術界、企業界合作,進行打樁噪音導致的緊迫對海豚健康影響的研究。結論是持續30分鐘SEL 138分貝的聲量,海豚的緊迫賀爾蒙明顯上升,抑制其免疫力。
群聚瓶鼻海豚一起面對噪音 免疫力、行為觀察同步進行
楊瑋誠上週於「台灣海洋保育面面觀」專題演講時表示,研究團隊欲解答:風機的打樁噪音會不會抑制海豚免疫力?在此之前,研究團隊已完成的第一期實驗,是透過模擬的低頻噪音實驗,證明影響了海豚免疫功能;這次是第二階段實驗,進一步模擬真實的打樁噪音。
實驗設計包括設計三種音量的打樁噪音,三個音量各五次,每三天一次,固定在早上10點隨機播放,實驗週期為期兩個月。3隻來自海洋公園的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加入實驗,實驗前已確認所有海豚聽力都沒問題;研究人員在打樁前和打樁後針對其中兩隻海豚1各抽血一次。
這項實驗除了解對海豚免疫力的影響,也觀察行為變化,並讓3隻海豚同時在池中接受實驗。楊瑋誠解釋,個別一隻海豚和群聚時,面對壓力的反應可能不同,這項實驗直接觀察在群聚、旁邊有同伴的情況下,遇到緊迫時的行為反應。
在行為觀察上,研究團隊目睹3隻海豚行為表現不同的差異。有一次,當聲量到達最大時,其中一隻海豚不是躲開,而是去咬喇叭,似乎想藉由破壞來免除這種壓力;另外兩隻則是躲得遠遠的。面對相同刺激的個別差異,也引申出野外的海豚,並非一整群的個體都有相同的反應。
研究結論除了證明SEL到138分貝對海豚免疫力有影響,在行為方面影響並不顯著,研究團隊推測這個聲量可能處於海豚接受的臨界值。
看不見的殺手 長期緊張海豚也吃不消
楊瑋誠解釋,壓力會逐漸影響人體免疫力,尤其每天身處緊張狀態中,免疫力也隨之下降。風力發電中,對海豚造成的影響不大,但打樁過程引發的巨大噪音,仍存在不確定因素;尤其鯨豚面臨的風機打樁並非一次性行為。也許打一次樁,海豚會避開游走,但風場打樁的支數,一個業者就是十幾支風機,整個時程約兩個月,海豚勢必得面對長期緊迫。
對於瀕絕物種的保育規範是否該更嚴格?他認為,台灣白海豚由於族群數量稀少,如果沒有更嚴格規範,只是仿造國外的標準,免疫力下降的效果會逐漸出現,可能減少進食、被迫遷移到不適合的棲地,甚至親子失散等現象,雖不至於造成海豚直接死亡,卻形同倒數計時。
「風機打樁的聲量,不該是個寬鬆的標準,而須嚴格的確保白海豚的免疫力不受影響。」雖然風機不在棲地內,但打樁噪音的影響可遠至15~20公里。楊瑋誠重申,實驗目的不是探討白海豚躲多遠能逃避噪音的影響。「我不希望是白海豚躲風機,而是風機打樁減噪,傳到白海豚棲地的聲量是在安全數值(SEL 138分貝)以內。」
不過,以圈養的海豚為實驗對象,到底能反映多少野外族群的真實狀況?野外海豚會不會更敏感?這是實驗無法回答的問題。
註釋:
[更正註]補充楊瑋誠老師意見,此項實驗得知讓海豚免疫功能受影響的數據,文後兩處原為160分貝,已更正為水下噪音聲曝值(SEL)138分貝[(dB)re.1μPa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