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隻與鯨豚的距離 讓白海豚悠游 關心的不只是風機打樁噪音 | 離岸風電時代的生態備忘錄
深度報導

船隻與鯨豚的距離 讓白海豚悠游 關心的不只是風機打樁噪音

2019年11月18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劉如意報導

為了規範離岸風電打樁噪音對鯨豚的影響,環保署於2017年對19件離岸風電環評案件之共通性環境議題,要求開發商承諾於距離打樁位置之750公尺範圍內,水下噪音聲曝值(SEL)不得超過160 dB。這項規定希望能減緩鯨豚的暫時性聽力損傷(TTS),並避免影響鯨豚行為改變而增加生存風險。不過,除了這類短時間、高強度、固定頻率的打樁噪音,影響鯨豚的還有一直被忽視的「船舶噪音」。

背景噪音也會影響鯨豚健康,圖為白海豚。圖片來源:林務局。
背景噪音也會影響鯨豚健康,圖為白海豚。圖片來源:林務局。

背景噪音也有害 船舶噪音證實長期而緩慢地影響鯨豚健康

台灣大學獸醫系副教授、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楊瑋誠解釋,海上噪音分成自然噪音,像是海浪等物理性噪音;生物性噪音,如槍蝦發出的聲音;人為噪音,諸如船舶噪音等,三類皆屬背景噪音。多數人聽到「背景值」,多半認為是正常甚至無害,但人為的船舶噪音已證實對生物有害。

楊瑋誠說,就像人長期處於噪音背景下會產生慢性病,卻沒有意識疾病與噪音的關係,鯨豚狀況也類似。風場建置前、施工中及運轉階段,由於船舶頻繁且快速從港口穿越中華白海豚棲息環境至風場範圍,造成棲息環境的背景噪音增加。

楊瑋誠指出,此種噪音會非常慢性的造成鯨豚的緊迫,也會產生傷害。跟離岸打樁噪音相比,只是時間與效果上的差異。若能做到船舶限速,一方面能減低船擊鯨豚的機率,二來亦可降低背景噪音。未來如何規範船舶在通過棲息環境過程限速,將會是關鍵。

為了躲噪音:移動。白海豚改變生存環境

經濟部能源局所選定的離岸風場在規劃之初就排除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在風場內看到中華白海豚的機率相對低。不過楊瑋誠認為,風機打樁造成中華白海豚的「立刻」死亡機率不高,必須關注的反而是另外一種適應——生存環境的改變,打樁噪音使得白海豚必須離開原有棲地環境。

根據農委會林務局「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重要棲息環境及保護區方案規劃」,中華白海豚的族群分布於苗栗龍鳳港到台南將軍港之間的近岸淺水海域,主要位於5至15公尺水深,離岸距離介於0.5至2.0公里之間,為一沿著西海岸的帶狀棲地範圍。離岸風場位置皆在棲息環境以西。

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與風場位置(2)

離岸風場位置與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的相對位置。(底圖出處:99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重要棲息環境及保護區方案規劃報告書。風場位置、縣市名稱與圖說為本文所加。)

楊瑋誠解釋,當打樁聲音從風場端傳入棲息環境時,白海豚只能往北邊或南邊移動。但南北的水域環境與漁獲種類差異甚大,白海豚棲息的生存環境也不同,「我們不能期待白海豚只要有水就可以活」,楊瑋誠說。

他強調,當白海豚距離噪音源夠遠,其行為改變機率就會降低。要確保打樁噪音160 dB擴散到棲地邊界分貝數能降到140 dB,即能減低對白海豚造成聽力損傷與行為改變。而如何知道打樁噪音的傳遞是否符合規範,水下聲學監測將是重點。

鯨豚的雙重保障:水下聲學監測「即時」回傳、詳實目視觀測紀錄  

目前各開發商皆承諾設置水下聲學監測與鯨豚觀察員制度,以聲音跟視覺來確認鯨豚位置,作為鯨豚的雙重保護。當鯨豚觀察員未能用眼睛觀測到鯨豚時,水下聲學監測就是重要的輔佐。

楊瑋誠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水下聲學紀錄要盡快回傳的意義。即時監測與回傳打樁的分貝數在技術上並非難事,當目視未能觀察到鯨豚時,透過水下聲學監測所得到數據,可得知打樁是否超過標準值之外,也能分析風場範圍內是否出現鯨豚。

鯨豚觀察員機制,目測觀察周遭是否有鯨豚出沒。攝影:陳文姿。
鯨豚觀察員機制,目測觀察周遭是否有鯨豚出沒。攝影:陳文姿。

然而,目前仍無相關機制與法規,規定水下聲學監測紀錄於什麼時間點需回傳以及資訊公開。以海洋竹南離岸風力發電計畫2019年4月至6月環境監測成果表來看,6月已開始進行風機施工打樁,其「水下噪音 (施工)」項目的監測結果摘要只註明「本季始進行施工打樁,將於打樁施工完成彙整報告統一說明」。

若無法在打樁過程中知道打樁噪音是否超標,或以水下聲學監測結果輔佐分析打樁時風場範圍內是否出鯨豚,一來相關主管機關無法監測,也沒有機會要求開發商做出相關因應對策。

學者建議:水下聲學可參考空品連續監測 確實監督

楊瑋誠提醒,水下聲學與陸上噪音的性質相當不同,其監測方式亦無法挪用陸上噪音檢舉機制。他建議,水下聲學監測可參考如空氣品質的連續監測,在打樁施工期間主動將資料回傳給主管機關,像是環保署以及海保署等單位進行確實的監督。

此外,鯨豚觀察員的紀錄是另個重點。楊瑋誠舉例,國外離岸風電曾出現看到鯨豚還繼續施工的案例。不過,這是建立在事後系統性的檢討之上,從聲學監測紀錄、鯨豚觀察員的紀錄,搭配鯨豚出現的時間點、未停工的原因或當下採取什麼對策等問題的事後調查,都是建立在詳實的紀錄之上,才能夠調整後續風場施工的做法。


船舶噪音會影響鯨豚的活動範圍。圖片來源:Ross G. Strachan(CC BY-NC-ND 2.0)

楊瑋誠表示,保育鯨豚需要多管齊下,除了已訂定的水下噪音規範,無論在船舶噪音需訂定船速規範、施工現場建立起每日每根機樁施工後的檢討機制、即時的水下聲學監測資訊回傳與詳實的鯨豚觀察員紀錄之外,更應該建立起完整的監測資料、打樁噪音與鯨豚觀察的回報作業流程機制,方能在問題發生時,能立即對應相關主管機關,民間團體亦能夠適時的監督與提出質疑。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