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蓬萊草蜥 救命尾巴不但可以逃生還能儲存養分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自然谷之星】蓬萊草蜥 救命尾巴不但可以逃生還能儲存養分

2020年07月26日
文、圖:王俊貴(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實習生)

走進枯葉繽紛的步道裡,每一踏伴隨著沙沙的聲響,在陽光的照耀下,地上任何物體一覽無遺。停下腳步仔細聆聽周圍的聲響,環境音交雜著五色鳥與紫嘯鶇的鳴叫,然而吸引我的聲音卻是枯葉沙沙的聲響,來自於其他動物的腳步,驟然一看,看見一條咖啡色的繩子晃動著,原來步道上並不是只有我在散步,還有一隻蓬萊草蜥!

看著牠用小短腿小心翼翼地走著每一步,深怕踩到地雷似的。牠不在意我的目光,專心搜尋地上的小昆蟲,不斷吐著Y字型的藍色舌頭,像是眨眼一樣自然,不會感到疲倦。

爬蟲類有很多型態,通常一般人只能辨識出蜥蜴、壁虎、蛇⋯⋯,筆者為大家整理了簡易的圖表,可快速區別台灣的爬蟲家族。


台灣蜥蜴各類群的特徵。圖片來源:壁虎科 - Christian Kaden(CC BY-NC-ND 2.0) ;石龍子 - Lai Wagtail(CC BY-NC-ND 2.0)​;蛇蜥科 - Skink Chen(CC BY-NC-ND 2.0)

蓬萊草蜥以蜥蜴的型態來說特別修長,細長的身軀使牠們容易在灌叢與禾本科植物上活動,長於身體三倍的尾巴可用來纏繞植物攀附及穩定平衡。


蓬萊草蜥修長的體型及長尾。攝影:王俊貴

有些草蜥與石龍子在小時候尾巴特別鮮豔,鮮豔的、可自割的尾巴最容易被當成攻擊的目標,與身體分離後不斷用力抖動,可轉移鳥類(敵人)的注意力,幫蜥蜴爭取逃跑的時間;草蜥漸漸長大後,體色則不如已往光鮮亮麗,會呈現出青綠色或褐色,使牠們善於融入環境。

草蜥自割尾巴之後、再生完成前是生存機率最低的時期,癒合傷口和長回尾巴會額外消耗身體的養分,這段時期若再次遇敵就沒有尾巴可以作為誘餌,小命可能不保;為了因應冬季嚴峻的低溫,蜥蜴冬眠時會先消耗儲藏在尾巴的養分,再消耗自身的脂肪,蘊含養分的尾巴是面對冬眠期不可或缺的。


蓬萊草蜥尾巴斷掉後的模樣,傷口已經癒合。攝影:王俊貴

一般人遇見草蜥時,難以辨別牠們的種類,不同種類的草蜥又常常混居在同一處,同一種草蜥甚至存在中間型,所以無法單憑外表分辨;以斑腿樹蛙(外來種)和布氏樹蛙(原生種)為例,兩者有許多相似處,用以辨識的大腿襪偶有模稜兩可的造型,所以想得知某生物真正的種類不能僅靠粗略的外型。草蜥之間有需多細微的差異,例如下巴的鱗片分布與鼠蹊孔數量,這兩個部位剛好是不易觀察的區域。


蓬萊草蜥的頷部有3對頦片。古氏草蜥的頷部有4對頦片。

蓬萊草蜥與其他草蜥最大的差異在於其僅有一對鼠蹊孔,別種草蜥有更多對。草蜥的鼠蹊孔會分泌蠟狀物質,散發的氣味可用於劃分領域。許多種類的蜥蜴都具有守護領域的行為,在夏季可以耐著性子仔細觀察有草蜥或石龍子走動的區域,運氣好能見到蜥蜴闖入別的蜥蜴的領地、捉對廝殺的畫面。


蓬萊草蜥僅一對鼠蹊孔。古氏草蜥擁有3至5對鼠蹊孔。

蓬萊草蜥的頭頂其中一片鱗片中間有一個黑點,那可不是汙垢或灰塵喔,是日行性蜥蜴重要的感官——松果腺,詳情可回顧筆者的前一篇文章「黃口攀蜥」。


蓬萊草蜥的松果腺。攝影:王俊貴


蓬萊草蜥的耳孔型態是耳膜半裸露狀。攝影:王俊貴

隨著慣行農業盛行,農藥與除草劑廣為使用,再加上人類活動區域的擴展,壓迫著許多動物(包含草蜥)的生活空間。蜥蜴捕食小型昆蟲,同時是其他動物的獵物,在生態鏈占有重要的地位;若社會大眾對於環境保護的認同度無法提升,下個世代的孩子是否還能見到現今未絕跡的蜥蜴們、在同樣明媚的陽光小徑漫步?

動物小知識:蜥蜴的尾巴 
蜥蜴的尾巴具有儲存脂肪的功能,所以蜥蜴會盡可能保持其完整,蜥蜴的尾巴功能性越高,越不容易自割;以台灣最常見的斯文豪氏攀木蜥蜴為例,牠的尾巴有助於爬樹和運動過程,對於身體平衡非常重要所以不會自割,若是發生意外則不會再生;一般的草蜥、壁虎、石龍子、綠鬣蜥這類的種類的尾巴骨骼常常是接合鬆散或有缺刻,所以蜥蜴尾巴被外力壓迫時,壓迫處的肌肉束扭動會導致斷裂,所以蜥蜴並不是受到驚嚇而斷尾,而是尾巴受到外力壓迫。此外,尾巴被壓迫不同處也可能造成其斷成數截。


蓬萊草蜥。攝影:王俊貴

中文名:蓬萊草蜥
別名:史丹吉氏草蜥、蛇舅母、狗母索 
科名:正蜥科 
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分佈:台灣東北部、西部和宜蘭低海拔區域,以及澎湖離島,分布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 
特徵:

  1. 成體側身為黃色或綠色。
  2. 僅擁有一對鼠蹊孔。
  3. 尾巴長度約體長的3倍。
  4. 下頷有3對頦片。
  5. 背鱗至尾有8至6行遞減。

※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 

參考資料

  • 《台灣蜥蜴自然誌》向高世。天下文化。
  • 《台灣兩棲爬行類圖鑑》向高世、李鵬翔、楊懿如。
  • 《臺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
  • 論文《翠斑草蜥的繁殖代價:繁殖、外寄生蟲、斷尾與存活率間之關係》林展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