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全球報告:1970年以來 洄游性淡水魚族群下降76%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首份全球報告:1970年以來 洄游性淡水魚族群下降76%

2020年07月30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世界魚類洄游基金會(World Fish Migration Foundation)和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於世界保育日發表了學界第一份洄游性淡水魚狀況全球綜合性報告。報告指出,由於水力發電、過度捕撈、氣候變遷和污染增加,自1970年以來,報告中觀察的洄游性淡水魚族群平均下降了76%。

鮭魚、鱒魚和亞馬遜鴨嘴鯰等洄游性魚類攸關糧食安全需求以及全球數百萬人的生計。在歐洲多瑙河-喀爾巴阡地區,瀕臨滅絕的鱘魚曾經是當地經濟的要角,但由於過度捕撈和水壩阻擋洄游,族群已經嚴重下降,要花數十年才能復原,但在多瑙河地區國家的共同努力下,鱘魚很有希望再次成為多瑙河和黑海沿岸永續地方經濟的基礎。

多瑙河-喀爾巴阡地區,鱘魚因過度捕撈和水壩阻擋洄游,族群已經嚴重下降。照片來源:WWF/Thomas Hasenberger

洄游性淡水魚支持著複雜的食物網,維繫著河流、湖泊和濕地的健全。但現在,這些魚類的族群正受到人類活動的巨大威脅,必須立即採取緊急行動扭轉這個族群下降趨勢。

報告顯示,1970年至2016年期間,洄游性淡水魚數量平均減少76%,其中歐洲的平均下降幅度甚至達到了驚人的93%。這個比例高於陸域和海洋物種,但與淡水脊椎動物族群的總體下降趨勢一致(83%)。

在1970年至2016年之間,報告觀察的鱘魚數量平均大幅減少了91%,最主要原因是棲地開發(55%),其次是棲息地劣化和改變(31%)。鱘魚是體長可達7公尺的巨型魚類,像白鱘(Huso huso),特別容易受到影響。多瑙河盆地先前曾經存在過的6種鱘魚中,有2種被認為已滅絕。

棲息地的劣化、改變和喪失約佔洄游性淡水魚生存威脅的一半。濕地是牠們的重要棲息地,但全球濕地的消失速度是森林的三倍,水壩和其他河流屏障阻礙魚類遷徙路線,難以到達繁殖地或覓食地,影響牠們的生命週期。多瑙河主要支流80%的氾濫區已經消失。

1970年至2016年期間,洄游性淡水魚數量平均減少76%,其中歐洲的平均下降幅度甚至達到了驚人的93%。照片來源:世界魚類洄游基金會/Seppo Leinonen

保加利亞、匈牙利、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烏克蘭共有1000座水力發電廠,另有400座正在規劃或建設中。多瑙河流域不僅是全歐洲也是全世界受影響最深的大型河川流域之一。水壩阻礙了多瑙河的水流,阻礙了高度受威脅的鱘科和其他魚類進入多瑙河中部重要的產卵場和覓食場。但是羅馬尼亞政府最近又修法,讓全國保護區開放興建大壩。

過度捕撈,如非永續的捕撈和意外混獲,佔洄游性淡水魚族群威脅的三分之一。儘管在多瑙河鱘魚受到保護,但非法捕撈仍然影響著鱘魚的族群。此外,氣候變遷導致溫度變化,觸發遷移和繁殖活動,使繁殖活動與棲地食物供應的時間對不上。

洄游性淡水魚對人類健康和全球經濟有難以評估的價值。魚類和其副產品是食品業中全球交易量最大的產品之一。光是休閒漁業就價值數十億美元和數萬個工作機會。整體而言,這些數字顯示有必要對全世界的洄游性淡水魚採取更多的保護措施。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