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好有你:花王和平島淨灘 揭開阿拉寶灣的神祕塑膠面「沙」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海好有你:花王和平島淨灘 揭開阿拉寶灣的神祕塑膠面「沙」

2020年08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王乙雯基隆報導

1日花王(台灣)股份有限公司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稱環資)共同舉辦「花王福爾摩沙1520海洋計劃」第二場次,邀請花王員工與民眾於基隆和平島上的神祕海岸「阿拉寶灣」動手淨灘,沙灘上布滿了塑膠與保麗龍碎片,有志工嘆氣表示,「撈那麼久,怎麼還看不見一小片乾淨的沙灘?」

除了淨灘,另有地景導覽、海洋教育講座,讓志工更深入了解全球環境面臨廢棄物的現況與壓力。


「花王福爾摩沙1520海洋計劃」第二場於和平島公園阿拉寶灣舉辦,共清出237公斤垃圾。攝影:王乙雯。

花王長年認養竹北市新月沙灣,因為意識到「只有淨灘是不夠的」,所以在今年發起「花王福爾摩沙1520海洋計畫」,並由環資協辦。上(7)月11日已在新月沙灣舉辦第一場活動。花王計畫一年內,沿著台灣海岸線舉辦四場淨灘,邀請在地居民一同參與,搭配海洋教育講座,期許為當地環境盡一份力。

阿拉寶灣擁有豐富的地質美景,在網路上擁有「祕境」的稱號,每日僅限300名遊客。志工們佩戴上安全帽、抵達阿拉寶灣深處。以為海岸上只會有散落的漂流木,直到親眼目睹,才發覺沙子裡混雜著許多五顏六色的塑膠與保麗龍碎片,像極了一片人造沙灘。

某些區域的垃圾量密集到不需移動,就可直接坐下撿拾周邊垃圾,也有志工放下夾子用手大把捧起數不清的碎片。面臨這樣的龐大數量,再多人力似乎也顯得渺小,約過了20分鐘便聽見有人嘆氣說道:「撈那麼久,怎麼還看不見一小片乾淨的沙灘?」


由大到小的垃圾碎片,從來沒有真正的消失於環境中。攝影:王乙雯。

在80位志工的努力下,一共清出了237公斤的廢棄物,從細碎的垃圾到大型漁業用具都有。此外,ICC(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國際淨灘行動)監測成果顯示,前五項廢棄物分別為塑膠瓶蓋(1033個)、漁業浮球防撞墊(692個)、吸管(307個)、釣魚用具(162個)、寶特瓶與打火機(102個)。

由垃圾組成可得知,除可能來自本島的寶特瓶外,也有寫著「临海市桃渚漁具厂」等簡體字樣的漁業浮球與防撞墊,凸顯阿拉寶灣面臨洋流帶來國際廢棄物的實情。


當日ICC監測數量前五名,主要組成為寶特瓶與漁業用具。製圖:王乙雯。

環資的海洋廢棄物專員陳姿蓉擔任本次活動的海洋教育講座講師,帶領志工更深入了解廢棄物現況與處理上的難題,並檢視生活中的垃圾在被丟棄後的旅程。

演講中指出,每年約有800公噸的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中,而99%的候鳥曾誤食塑膠碎片,相同的事件也發生在其他生物上。最終垃圾在丟棄後沒有從大自然中消失,恐變成難以看見的碎片回到人體。


海洋教育講座讓大家了解從生活中減少廢棄物的必要性。攝影:王乙雯。

和平島公園有豐富的岩石地景,有2000萬年來漸漸形成的蕈狀石、豆腐岩,還有嵌於岩石中的蝦、貝類化石。

和平島公園導覽員帶領志工一一造訪島上奇岩,除了介紹地質環境,更結合在地歷史與人文。在夏日的艷陽下,志工們欣賞著在大自然力量下受風化、侵蝕後,打造成的天然地景藝術品,也從不同角度觀察岩石組合,發揮想像力尋找如彈塗魚、章魚、甚至人面獅身形狀的岩石。

環資希望透過一日活動,在實際走訪海灘與聆聽導覽後,能引起公眾思考廢棄物問題,進一步從生活中落實源頭減塑,例如購買瓶裝水時思考購買的急迫性。少一份塑膠製品,就能多一份對海洋的守護。


 和平島熱情的導覽人員,帶領大家欣賞岩石與地景的美麗。攝影:王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