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蛇為鄰 中央捉蛇金援將結束 民間籲中央儘快訂定SOP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與蛇為鄰 中央捉蛇金援將結束 民間籲中央儘快訂定SOP

2020年09月07日
公視記者 林書帆 陳慶鍾 顏子惟

在台灣,蛇是最常與人發生衝突的野生動物,為何牠們會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是有人放生?自然生態的一環?究竟該如何正確看待蛇的存在?


蛇是台灣最常與人發生衝突的野生動物。

其實蛇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牠們出現在居家環境周圍,不外乎是為了覓食等生理需求。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毛俊傑,曾在2010至2015年與宜蘭縣消防局、農業局合作,分析人蛇衝突發生的區位,發現常出現在都會區的蛇種,通常是龜殼花等喜歡吃老鼠的種類,推測可能是人類活動引來老鼠,進而把蛇吸引過來。

隨著人口增加、都市擴張,人蛇衝突的問題勢必持續存在。過去當民眾在住家發現蛇,一般都是請消防隊來處理,但這並非消防單位法定勤務,因此產生影響勞動權益與排擠救災業務的疑慮,蛇在捕捉過程中也容易受到傷害,例如因蛇夾使用不當而夾傷、在留置過程中脫水死亡等。

2017年在消防員抗爭下,行政院定調,捕蜂捉蛇業務回歸農政單位,並補助各縣市政府部分經費委外辦理。方唯軒成立的生態顧問公司,從今年起開始承包台中市的捕蜂捉蛇業務。他認為,讓第一線人員建立正確觀念比工具的選擇更重要。他在訓練員工時,著重於蛇種辨識,如果是小蛇或無毒蛇,或南蛇這類體型大、容易在被蛇夾壓制時扭動受傷的蛇種,就避免使用蛇夾;而若是遇到毒蛇,或蛇在縫隙中,需要靠蛇夾固定的情況時,則以包覆厚膠帶的蛇夾、適當力道捕捉,避免讓蛇受傷。


生態顧問公司負責人方唯軒認為,讓第一線人員建立正確觀念比工具的選擇更重要。


需要靠蛇夾固定時,則以包覆厚膠帶的蛇夾、適當力道捕捉,避免讓蛇受傷。

對於捕捉到的蛇,每週台中市農業局人員會與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一同前往核對蛇隻數量、種類與通報案件是否相符,後續由學會選擇適當地點野放。但目前有針對委外廠商進行查核的縣市僅是少數。嘉義大學兩棲爬蟲研究社指導老師徐偉傑指出,目前台灣滋擾蛇類處理從捕捉、安置到野放,普遍缺少一致的規範與明確資格認定,甚至有業者對民眾宣導使用漁網等會對蛇造成傷害的防蛇方式,或是出現把低海拔蛇類野放到中海拔的不當行為。

這些亂象突顯了台灣野生動物通報案件系統的結構性問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曾在2017年發布報告,指出野生動物通報案件系統的幾大問題包括中央主管機關並未訂定處理流程規範、部分縣市通報記錄不完整、人力及預算不足等等。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林岱瑾認為,在滋擾蛇類處理議題上,各縣市必須負起監督委外單位的責任,林務局則必須訂定通報處置的SOP,以及各項處置過程裡的動物福利規範,讓地方政府有所依循。


如果對牠們有足夠了解,也許會發現與蛇為鄰並沒有想像中可怕。

2020年,是中央捕蜂捉蛇經費補助的最後一年,明年開始,地方政府必須自籌經費,但在資格認定與相關規範還沒有明確時間表,各縣市負責野生動物保育業務人力又普遍不足的情況下,要改善蛇的處境,需要政府單位的重視,與民眾觀念的改變。徐偉傑表示:「蛇類可以協助在都市周遭控制齧齒類數量,也間接防治老鼠造成的糧食損失或疾病傳染,這些都是蛇隱藏的生態功能。」

其實,蛇原本就是自然環境中的一份子,只要避免環境髒亂吸引鼠類、封堵屋舍縫隙、避免堆置雜物減少蛇類躲藏處,就能減少牠們進入居家環境的可能性。如果對牠們有足夠了解,也許會發現與蛇為鄰並沒有想像中可怕。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與蛇為鄰】

09/07(一) 22:00首播
09/12(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