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土不污——《四千年農夫》傳承古老智慧 早期農法的循環再利用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糞土不污——《四千年農夫》傳承古老智慧 早期農法的循環再利用

2020年10月18日
文:富蘭克林.希拉姆.金恩;譯:鄧捷文

人類是世界上最浪費的廢物製造者,所到之處無不生靈塗炭,就連自己也無法倖免;那帶來毀滅的掃帚與不受制約的雙手,僅僅在一個世代裡,就把歷經數百年所積存下來、孕育所有生命的土壤肥沃掃進大海中。我們必須了解,人類近代使磷分回歸農田的作法,只不過是補充土壤過去所流失的肥沃度而已,但是耗損仍在持續之中。據估計,北美洲河川中每立方英里的河水,就將超過510公噸的磷帶進大海。

此外,現代文明還透過液壓排污系統使流失量增加,每年在每五億人的排泄物中,就含有超過19萬8186公噸的磷,如此損耗絕不是132萬900公噸純度達75%的磷酸鹽岩所能補足。東亞民族擁有如先前所提那般龐大的人口,土地只稍微超過美國的一半,耕地面積還不到207萬2000平方公里,而且耕地歷史已經超過2000、3000年,甚至4000年之久,也沒有礦物肥能夠使用,必然無法在如此巨大的浪費中生存。

在被迫解決避免浪費的問題並發揮自身種族天性的情況下,他們開始善用自身資源,就像這則寓言故事所說:

有艘危船在海上迷途多日,之後遇見了另一艘友船。危船的桅桿升起布幔,上面寫著「水,需要水,我們快渴死了!」友船立刻升起答覆:「原地放下水桶。」危船再升起第二道求救訊號:「水,需要水,送水給我們!」友船依然回覆:「原地放下水桶。」第三道與第四道訊息也都得到相同答覆:「原地放下水桶。」危船的船長終於想通了,這才放下水桶,桶中立即盈滿來自亞馬遜河口的新鮮淡水。

即便是大城市,例如建立在潮水與運河交織之下的廣州、位於世界上最大河川沿岸的漢口,或是現代的上海、橫濱與東京,都不允許如此龐大的浪費。對這些大城市而言,這種行徑無異於種族自殺,他們長久以來的反感使浪費行為最終不復存在。

上海市衛生官員亞瑟.史丹利博士在1899年對此市政問題提出年度報告:「關於東西方衛生觀念對上海公共衛生的影響,假如國人較長壽代表衛生狀況較佳,那麼對所有關心公共衛生的人而言,中國人就是值得研究的民族。

即便沒有戶籍數據回報,仍可顯見中國的出生率大幅超過死亡率,而且從中國存在的3000-4000年來一直如此,與中世紀的英國人相比,中國人的衛生觀念較為良好。公共衛生的主要問題在於住家的每日清潔,若能夠伴隨收益則更加理想。高度文明的西方國家建造焚化爐來焚燒垃圾,在造成經濟損失的同時又將污水排入大海,而中國人卻將這兩者轉變為肥料,既不造成任何浪費,也捍衛了內心最崇高的信念,將神聖的農業職責付諸實踐。

事實上,近年來的細菌研究顯示,消滅糞便物質與居家垃圾的最佳作法,便是使其回歸純淨的土壤,讓大自然展開淨化工作。是否該銷毀垃圾的問題,我認為依照上海的現況而言,答案肯定是負面的。若透過運水系統將污水排入河川,卻又以河水供應居民用水,等同於衛生自殺。因此,最好的方式還是利用中國人在衛生習慣上的優點,畢竟那是從西元前1000多年前所演變而來的產物,必然值得尊敬。」

中國大多使用陶製儲存缸來儲藏糞便,儲糞缸是經過燒硬、上過釉料的陶甕,容納量大約225公斤至450公斤。日本通常則是使用加蓋水泥糞坑。


過去,中國大多使用陶製儲存缸來儲藏糞便。


日本地區用來存放液肥的加蓋水泥儲存坑。

在這三個國家(編按:中國、日本、韓國),農民常使用下圖的桶子,兩個一對地以扁擔將糞便挑到田裡。若要在田地或農園裡施用液肥,則是透過長柄勺子。


農民用來為田地施放液肥的六個施肥桶。


農民透過長柄勺子,在田地或農園裡施用液肥。

美國已經開始將豢養牲畜的廢棄物節省起來,但是與中、日、韓三國的作法不盡相同。中國人會定期沿著鄉村與商道公路搜尋並收集遺糞。我們在城中街道來往時,不斷看見有人迅速且近乎急迫地拾取糞便,並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以確保不會因為水分滲漏或不利的發酵而流失養分。在某些桑樹園裡,會將樹幹周圍的土壤仔細挖出深8到10公分、直徑約180到240公分的圓圈,這些區塊是用來收集桑蠶糞便、蛻皮,以及在餵食後剩下的桑葉與樹梗殘渣。這些廢棄物的處置手段有其必要性。除了從桑葉所產出的蠶絲以外,其餘資源可以立刻回歸桑樹園,藉此避免不必要的耗損,渣滓也能馬上成為下一輪桑葉的養分。


《四千年農夫》

一趟東方人文與古法農耕智慧的時空行旅

作者:富蘭克林.希拉姆.金恩

出版社:柿子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8月17日

 


 

作者簡介

富蘭克林.希拉姆.金恩(Franklin Hiram King)

美國農業科學家,曾擔任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農業物理學教授以及美國農業部土壤局局長。他的研究涉及到物理在農業中的應用,其中對土壤物理學的關注最多。例如土壤的持水能力與肥力,其研究對土壤科學的影響最大,被稱為美國土壤物理學之父。

另外,他對亞洲傳統農業的深度研究亦廣為人知,《四十世紀的農民》與《四千年農夫》敘述了他對現在稱為有機農業或可持續農業的研究與調查,後者更是詳細記載了他在中國、韓國與日本所觀察到的作物和土壤管理的方法與實踐,如今已被視為有機農業經典著作,有機農業的創始人諾斯伯訥勳爵(Lord Northbourne)稱此書:「任何農業或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都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