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視生態災難教訓 印尼重啟惡名昭彰「百萬稻米計畫」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無視生態災難教訓 印尼重啟惡名昭彰「百萬稻米計畫」

2020年11月24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以安 翻譯;林大利、黃鈺婷 審校;稿源:Mongabay

無視專家批評和前車之鑑,印尼政府執意計畫在一個大小相當於波多黎各的泥炭地上耕作。

農業部研究處負責人侯斯納恩(Husnain)表示,在婆羅洲中加里曼丹省(Central Kalimantan)的耕作計畫最早將在10月1日開始。她在最近一次的線上會議表示:「準備工作必須在10月前開始。從今年8月起,我們就已頻繁往返農田。」


中加里曼丹省Palangkaraya附近百萬稻米計畫的運河。圖片來源:Indra Nugraha(Mongabay)

這項計劃的範疇預計將達100萬公頃,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勒比海的自治區波多黎各,是印尼峇里島的兩倍,並專門種植糧食作物,尤其是水稻。政府已經草擬了一份計畫書和地圖,劃分了77萬600公頃的潛在耕作區域。

大部分的種植區域規劃在泥炭地上,但其實早在1990年代中期,這些區域就曾在當時的「百萬稻米計畫(Mega Rice Project,簡稱MRP)」中被賦予相同的使命。在沒有任何環評的情況下,挖掘了數千公里的運河,來排盡泥炭土壤。然而事實證明,相較於印尼爪哇島和峇里島等富含礦物質的火山土壤,營養貧瘠的泥炭土壤實在無法種植水稻。

在多次稻作歉收後,當時政府放棄了該計畫,留下了幾乎每年都發生大火的乾涸荒地。隨後在其他地區,如巴布亞最東端,嘗試推行該計畫也以失敗告終。

然而,這些教訓並無法阻止當今政府重複進行百萬稻米計畫。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在8月14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強調,有必要在加里曼丹中部和北蘇門答臘開墾農園來確保印尼的糧食安全。他還引用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簡稱FAO)的警告,宣稱面對武漢肺炎(COVID-19)爆發,全球糧食危機即將來臨。

佐科威7月宣布,由於本計畫對國家安全深具戰略意義,將由國防部長親自監督。

在濕地上耕作:酸性土壤須添加鉅量石灰 恐破壞海洋生態

印尼經濟事務協調部糧食與農業副部長麥可慕德(Musdhalifah Machmud)表示,政府會從一個3萬公頃的示範計畫區著手,接著是2021年和2023年的11萬8000公頃的計畫。最初的3萬公頃是由當地農民耕種的既有稻田;政府繪協助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如灌溉系統,並提供種子。

侯斯納恩說,這個示範計畫位於沿海濕地,並非泥炭地。因此她表示:「所以不必擔心未來的泥炭地會有問題。」

但是專家表示,在沿海濕地上耕種本身就是一大挑戰。印尼茂物農業研究所(Bogor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簡稱IPB)的土壤和泥炭專家巴蘇吉(Basuki Sumawinata)說,沿海濕地土壤為強酸性,且富含一種稱為黃鐵礦(iron pyrite)的礦物質,對稻米等農作物具有劇毒。

巴蘇吉說,為了降低土壤的酸性並確保農作物的成長,土壤內必須添加大量石灰,最多約為每公頃10噸。

他表示:「要確保安全,就要添加難以置信的鉅量石灰,因此我們從不奢望用石灰中和酸性。因為這樣的做法不只非常困難,而且也不能保證會適合土壤。」

此外,由於該地區是沿海濕地,因此必須不斷添加石灰以抵消排入該地區的酸性污水。巴蘇吉說,雖然灌溉系統可將酸性污水排入海中,但這種方法也可能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系。

他引用了1998年10月巴里托河(Barito River)發生的大規模魚類死亡報告,該河的河段流經百萬稻米計畫的部分區域後受到污染,水質變得異常清澈,這代表未經監測的酸性污水排放導致鋁含量過高。

巴蘇吉說:「如果我們排放過多的酸性物質,超越河流的負載平衡量,未來我們會面對無法衡量的風險。因此,我們必須精確計算出酸性污水的排放量。」

農業部前秘書長哈里.普里永諾(Hari Priyono)說,強行推動有問題的方案,然後未來還要再想辦法解決問題,導致農作物生產成本增加,而政府似乎並未考慮到這些。

他說:「如果需要昂貴的技術,例如使用石灰、大量使用抽水機等等,稻米的生產成本將會增加,也代表本計畫會高度依賴政府,且缺乏永續性。」

經濟協調部長艾爾蘭加.哈坦托(Airlangga Hartanto)表示,在未來3到4年內第一階段計畫會花費6兆印尼盾(4.05億美元)。麥可慕德則表示,投資機構將參與其中並負擔費用。

「我們實際上只會管理3萬公頃的土地,因此我們期待投資機構在剩餘的土地上進行商業開發。」她說。「我們能使用更多更成熟的現代技術在泥炭地上耕作;因此可供投資機構開發的土地超過60萬公頃。」

農業部前秘書長指出 應先盤點土地 聚焦提高現有稻作生產

農業部前秘書長哈里認為,經濟可行性是計畫成功與否的關鍵。

他說:「我建議先盤點與計算土地,之後再研議發展該地區為國家級糧食農田的計畫。」

IPB的研究員德里(Dwi Andreas Santosa)表示,在西加里曼丹省科達潘(Ketapang)和北加里曼丹省布倫剛(Bulungan)的類似計畫皆不具經濟效益,因為相較於爪哇和峇里島每公頃6噸的稻米產量,這兩個地方的產量只有4噸。而中加里曼丹省的稻作計畫預計產量僅約每公頃3噸。

哈里說,政府應聚焦於提高現有稻作生產中心(如爪哇和峇里島)的單位面積產量。

「為什麼我們不去提高適當耕作地的單位面積生產力呢?這樣不就不用依賴那些充滿技術難題的不適耕作地了嗎?」他質疑。

在泥炭地上耕作:可能威脅婆羅洲紅毛猩猩棲地

侯斯納恩說,按照中加里曼丹省的計畫,第一年不會開墾新的稻田,也不會清理泥炭地,但未來會有軍隊進駐。

她說:「國防部也會整地,但不是在農民的土地,而是用於該計畫的土地。選擇的作物也會不同,可能不是稻米。」

印尼當局表示,已經劃分出約30萬7000公頃泥炭層厚度小於3公尺的可耕種泥炭地。但是IPB的德里認為,泥炭層厚度要小於1公尺,才能在其上耕作。

他說:「如果泥炭厚度超過1公尺,就別指望了。絕對不可能。」

政府納入厚度小於3公尺的泥炭層耕地的論述基礎,僅僅立基於法律層面的合法性 — —  因為泥炭層厚度大於3公尺的土地受到法律保護與限制。

此外,森林地也僅是表面上禁止農業使用的另一種地目。侯斯納恩說,最初中加里曼丹省計畫的潛在面積比較小,因為農業部已排除森林地地目。但是後來根據經濟協調部長的要求,環境和林業部決定捨棄該地的森林地地目,使之得以依計畫需求逕行整地。

侯斯納恩說:「我們先前沒有想到要利用森林保護區,因為對我們而言森林保護區從來不得用於農業。但當經濟事務協調部與林業部溝通時,經濟事務協調部說:『哦,這些森林保護區當然可以利用,之後再轉移這些地區至其他受法律保障的地方就好』,所以我們何不照做?」

她補充說,農業部已經畫出適合該計畫的林地,但可能不會全部使用。

早在2017年2月,中加里曼丹省政府就曾向林業部提案,從過去的百萬稻米計畫土地內,挑出30萬公頃林地並更改地目,以種植水稻或甘蔗等農作物。綠色和平印尼分會(Greenpeace Indonesia)的研究員薩塔.阿南達.普羅拉馬西(Sapta Ananda Proklamasi)說,該政府提議的土地範圍中,幾乎全部都是受保護的泥炭地。

目前仍不清楚,該地區是否坐落於林業部為了國家耕作計畫而變更地目的森林區內。薩塔說,如果是的話,該計畫大部分土地將與極度瀕危的婆羅洲紅毛猩猩(Bornean Orangutan,學名:Pongo pygmaeus)棲地重疊;因飽受油棕園與礦業特許地擴張的衝擊,婆羅洲紅毛猩猩與其棲地早已備受蹂躪。


肇因於森林和油棕田的印尼泥炭地火災。圖片來源:Rhett A. Butler(Mongabay)

火災風險:去年44%森林火災在泥炭地 成印尼碳排主要來源

對於這次捲土重來的稻作耕作計畫,輿論批評的重點在於,本計畫將重蹈覆轍25年前的百萬稻米計畫:大規模的土壤排水使泥炭地變得高度易燃,且成為印尼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根據非政府環保組織Madani的數據,去年印尼有44%的土地和森林火災發生在泥炭地,面積為72萬8000公頃。

Madani地理資訊系統專家佛迪(Fadli Ahmad Naufal)說:「泥炭地的生態系統會因其上耕作的稻作而改變,以適應稻田的特徵,進而提升了泥炭地發生大火的脆弱性。」

印尼環境論壇(Walhi)中加里曼丹分會負責人迪馬斯(Dimas Hartono)表示,在同一地點重啟百萬稻米計畫的風險實在太高了。

他說:「由於過去躁進的計畫政策,中加里曼丹省居民長期飽受生態災難(森林大火)的威脅。」

負責泥炭地保護和復育的環境與林業部總司長卡利安西亞(Karliansyah)表示,他的團隊已經制定策略,來復育之前受百萬稻米計畫影響的泥炭地生態系統,以確保可以永續開發農田。改善措施包含改善水資源管理、復育衰退的泥炭地,及增進當地人民的福祉。

卡利安西亞說:「在前百萬稻米計畫地區復育泥炭生態系統,會是永續支持國家糧食安全發展的重要關鍵。」

該部會表示,前百萬稻米計畫地區的泥炭地共147萬公頃,其中只有約2.5%被認定已嚴重退化,需要立即復育。

IPB的土壤和泥炭專家巴蘇吉表示,在前百萬稻米計畫的土地上耕作有助於減輕森林大火。他認為,過去的大火能輕易散布,肇因於該地區土地已被廢棄且未被大規模監管。他說,耕作及土地上的植被能降低土地起火的風險。

巴蘇吉說,過往爆發失控大火的土地「沒有地主」。因此,若能成功開墾稻田,就不會有大火,也不會有霧霾。

雙贏方案:兼顧生態與社會公平的糧食計畫

印尼經濟事務協調部糧食與農業副部長麥可慕德說,糧食計畫是解決印尼頻繁的火災和農作物短缺的雙贏方案。

「為什麼我們必須開墾農田?為什麼支持? 因為我們別無選擇」他說。「連年發生的火災讓我們困窘,因此怎能不去管理過往百萬稻米計畫遺留的土地?無論成本多少,我們都應該適當地管理它。」

麥可慕德說,印尼這樣的農業大國是時候擁有自己的糧食農田了。她補充,政府有信心將能夠永續地管理濕地和泥炭地,並以鄰國馬來西亞為先例。

她說:「其他國家有許多成功的例子。沙勞越(馬來西亞婆羅洲)也有泥炭地,而馬來西亞也能適當地利用這些土地。但是印尼輿論批評說為什麼要種水稻?確實馬來西亞是使用泥炭地種植油棕樹,但印尼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因此在示範計畫中,優先種植水稻。」

IPB的德里說,若要避免重蹈覆轍過去的糧食農地計畫,印尼需考慮4個面向。首先,優先考量泥炭層小於1公尺深的區域;其次,提供足夠的基礎設施,包括灌溉系統;再者,種植合適的農作物;最後,需確保社會的公平性。

德里舉例,「這些土地的所有權人是誰?是否與原住民發生衝突?」


一台挖土機正在Pulang Pisau的運河上作業。圖片來源:Indra Nugraha(Mongabay)

綠色和平印尼分會的森林倡議專員隆帕斯(Arie Rompas)呼籲,政府不應草率執行計畫,並應尊重中加里曼丹省居民的權利。

他說:「政府應重視中加里曼丹省居民與土地的深厚連結,並提出不被泥炭地開發計畫綁架的替代方案;而當務之急是與易受計畫影響的地區居民溝通並舉辦公聽會。」

印尼群島原住民族同盟會(AMAN)秘書長索波林吉(Rukka Sombolinggi)認為,政府可以分配更多的耕地給村民,而非企業,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她說:「那些人說,國家級糧食農田計畫需要30萬公頃土地;而印尼有7萬5000個村莊,若每個村莊管理4公頃的農地,就能滿足印尼的糧食需求。」

參考資料

※ 本文經授權全文翻譯自報導,如需轉載請來信:infor@e-info.org.tw

作者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黃鈺婷

大學主修外文與社會學,研究所念環境教育。期許自己做好環境資訊的轉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