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季節,自然谷步道上有許多植物結實纍纍,其中有一種植物果實特別吸睛。這種植物的果實小而密集且顏色鮮豔。還記得初次注意它時,正好陪同一位森林系的學長來自然谷參觀,我便向學長請教植物的芳名。只見學長抬頭一瞄便說「喔!它叫紫珠,又名杜虹花」。望著枝條上密集的紫色球果,我嘴裡複誦它的名字,心想「這個名字還真是夠直觀呢!」。
杜虹是在次生林相中常見的陽性灌木,往往早在森林形成的初期就已經進駐,由於樹性強建、對環境的適應力還不錯,因此在自然谷開闊區域不時能看到它的身影。查資料發現,除了「紫珠」一名,杜虹花還有許多因形態而取的有趣別名:因為植株滿披褐色星毛,因此被叫做毛將軍;由於褐色的毛感覺很像米糠,又喚做粗糠樹;在開花時,花形很像螃蟹吐出的泡泡,因而稱為螃蟹花;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名字是原住民咀嚼它的樹皮代替檳榔,所以又稱為山檳榔。
杜虹的花雖小,但密生成簇的花團也頗有可觀之處,四月的山林不時可見杜虹點綴粉紅色彩。再仔細觀察,可以看到花中的雄蕊突出花冠許多,讓整個花團看起來更大一些。花期花開茂盛,是森林中重要的蜜源植物之一。時常可見小紫斑蝶、緋蛺蝶及其它蝶類於花叢振翅。當秋季果實成熟時,鮮豔的多汁果實招來綠繡眼、白頭翁享用。平日裡,杜虹的葉子也是許多昆蟲食草,由此可知它對森林中的住民來說還蠻重要的!
除了對動物重要,在人類的生活中,杜虹花也是重要的民俗植物或藥材。在排灣族的統傳習俗中,杜虹是重要的祭祀植物,當有族人過世時,族中巫師會請人砍取杜虹花的枝幹,並取其樹葉以三片一疊的方式放置喪家屋前,再於上方刮下骨屑、鐵屑等做為祭祀之用。
年初新冠病毒肆虐時,台東縣土板村的排灣族人也在部落的入口搭建「ㄇ字形」的竹架,由巫師利用米酒、豬骨及杜虹葉進行傳統祭祀pakiqecan,希望把病毒及惡靈阻絕在外。藥典記載杜虹花是全株可入藥的多用途藥草,其具有散瘀消腫、止血鎮痛的功效,在中醫臨床上主要用它治療各種出血症。此外杜虹的根部還可以補腎滋水、清血去瘀,治療風濕、神經痛、手腳痠痛、喉痛、腎虛、白帶、眼疾⋯⋯等。不過許多資料強調杜虹花有紅花、白花兩種,一般多以野外較少見白花杜虹做為藥用。因此中藥店的杜虹花大多是人工種植而來的。
隨著「自然谷之星」寫作的累積,我發現身邊可做食用或藥用的動植物真的多不勝數。除了好奇先民們如何找到這些植物的醫療價值?也由衷佩服先民們的智慧及實驗精神。不過一想到人類現在正面臨6000萬年以來最嚴重的物種滅絕期,物種消失的速度為正常值的一千到一萬倍。不免心驚,因為不知道有多少物種在人類未能好好瞭解它們,找出它們的效用之前就已經消失。真希望有更多人體類到人類自然萬物休戚與共,維護自然界的平衡及生物多樣性,也就是保障人類自身永續的未來。
花開滿滿的馬櫻丹野外是重要的蜜源植物。花期時可看到各種蛾、蝶類流連其中,它便是我認識的第一種馬鞭草科植物。一提到馬鞭草科植物,學植物辨別的人馬上就會聯想「方莖葉對生」這個口訣。顧名思義此科植物莖部的小枝常為方形,而葉子著生方式為對生。除了方莖葉對生外,此科的花序通常為聚繖房花序或者圓錐花序;花柱單獨頂生且有許多種類的雄蕊很長,會伸出花冠外。這些都是馬鞭草科的植物,之後到野外如果看到花開得很密集、方莖葉對生,且雄蕊長出花冠外的不知名植物,不妨先猜它是這個家族的喔。
中文名:杜虹花
別名:臺灣紫珠、螃蟹花、粗糠樹、山檳榔、毛將軍
科名:馬鞭草科
學名:Callicarpa formosana
分佈:全台灣中低海拔山區、次生林。
特徵:
- 常綠灌木,全株被褐色星狀毛。
- 葉對生,葉形變化大:橢圓形、卵形、長卵形或倒卵形,葉子先端漸尖。
- 葉子具細鋸齒緣,葉背面有杯形腺體,呈微黃色腺點。
- 聚繖房花序,腋生。
- 花生長密集,花淡紫色呈短筒狀4裂,雄蕊4枚,花絲細長伸出花冠外。
- 果為漿果狀的球形核果,成熟時呈紫色。
生態:萌芽期2至3月、花期3至5月、結果期8至11月。
※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
參考資料
- 認識植物-杜虹
- 杜虹花-藥用植物主題館
-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杜虹花
- 《綠滿鄉野》彭國棟、邱美蘭著
- 《臺灣藥用植物圖鑑》張憲昌著
- 《臺灣樹木誌》劉業經、呂福原、歐辰雄著
- 《細說台灣原生植物-北台灣》陳文彬著/黃增泉審訂
- 《臺灣自然觀察圖鑑⑦ 藥草(一)》張憲昌著
- 《景觀灌木藤本賞花圖鑑》章錦瑜 撰文、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