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生種「圓田螺」保種成功 水試所:還可量產、育成率達九成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原生種「圓田螺」保種成功 水試所:還可量產、育成率達九成

2020年12月02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一粒田螺九碗湯」這句俚語,象徵台灣原生種淡水螺「圓田螺」與早期農村社會的緊密連結。然而隨著慣行農業衝擊生態環境,及外來物種福壽螺的生物競爭,使圓田螺數量急速下降,目前已難以見到野外族群。

近年來農委會水試所積極投入保種工作,昨(1日)宣布成功復育圓田螺,使之再度量產,育成率高達九成。目前水試所公開出售圓田螺種螺,鼓勵民眾進行復育或繁殖量產,未來可望成為台灣少見、具有經濟價值的原生物種,達到保育與利用雙贏。

水試所專家合影。黃思敏攝
水試所專家合影。黃思敏攝

不敵農藥與外來種   圓田螺野外族群驟減  

圓田螺是台灣體型最大的原生種淡水螺,最大可達7~8公分;目前較常被民眾食用的石田螺,最大體型則僅約3~4公分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表示,從「一粒田螺九碗湯」這句俚語可看出,過去圓田螺是台灣重要的食用水產品,更與農村社會有緊密連結。近年來由於人為開發、環境變遷等因素,已少見圓田螺等本土原生淡水物種的野外族群。因此,水試所積極進行圓田螺等重要本土淡水物種的蒐集、保存與培育。

過去圓田螺的主要棲地為天然湖泊、皎白筍田及水稻田。水試所副研究員陳冠如分析圓田螺數量急劇下降的兩大主因:第一是慣行農法成為主流,使對農藥及污水非常敏感的圓田螺難以生存;第二是福壽螺等外來物種的生物競爭,以繁殖速度來說,一粒福壽螺一年可生3萬顆卵,一粒圓田螺一年卻只能生200顆卵。


過去圓田螺的主要棲地為天然湖泊、皎白筍田及水稻田。照片提供:農委會水試所

從保種到量產  圓田螺具高經濟價值

陳冠如表示,水試所最初是以保種為目的進行圓田螺復育研究,卻陸續接獲民眾與養殖業者的詢問與需求,才進一步投入量產技術的研發。

陳君如則說,水試所設有種原庫,然而種原庫的空間與人力有限,主要挑選有經濟價值的物種進行保種,「圓田螺就是在這樣的機緣下,被選為保種的對象。」

根據水試所的研究,圓田螺平均養殖三個月即可收成,螺平均重15克,每平方公尺可放養250粒苗,具有繁殖量產的潛力。此外,螺肉富含維生素A、蛋白質、鐵及鈣等營養素,除了是傳統中藥藥材,也被視為開發保健產品的原料。

陳冠如表示過去圓田螺未被普遍養殖,主要是因為圓田螺繁殖數量少,難以穩定供應商業種苗;此外過往業者在魚池放養圓田螺的模式,往往會遇到苗體成長不同步、不易同時收成的問題。

魚池水田皆能與螺共生  達保育與利用雙贏

經過試驗,水試所發表「種苗量產技術」及「高效率養殖技術」,未來養殖業者可利用魚池空間,在不影響原養殖物的情況下透過專屬箱網高效率量產圓田螺,除可增加養殖收益外亦有助於清除池中有機物。

根據水試所的估計,每分魚池約能收成900公斤的圓田螺,以目前每公斤200元的市價計算,每季約能為養殖業者帶來18萬的額外收入。

圓田螺養殖亦可運用在魚菜共生系統,以及與多元化的作物共生。陳冠如指出,皎白筍及水稻長期浸在水中的部分,難免產生有機物質及污物的附著,而這些正是圓田螺的食物,透過牠們的刮食,食物的表面就會變得很乾淨。

目前水試所每年公開出售數千粒供民眾自行培育、繁殖量產,「民眾第一年拿100粒,透過有效率的蒐集(種苗),第二年大概就能培育出10萬粒。」陳冠如認為圓田螺可望成為台灣少見具有經濟價值的原生物種,達成原生物種保育與利用的雙贏。


目前水試所每年公開出售數千粒圓田螺供民眾自行培育、繁殖量產,可望成為具有經濟價值的原生物種。照片提供:農委會水試所

作者

黃思敏

用容量小小的腦袋練習傾聽與放空,希望所有的溫柔與善良都能被好好地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