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借漁電共生推貝類養殖科技化 小眼花簾蛤產量翻十倍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水試所借漁電共生推貝類養殖科技化 小眼花簾蛤產量翻十倍

2019年12月12日
共同企劃: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 雲林報導

文蛤是台灣菜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百變食材,從家常的蛤蠣湯、蛤蠣絲瓜再到餐廳裡的辣炒蛤蠣、酒香蛤蠣,文蛤成了台灣人人熟悉的海味。根據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統計,文蛤是台灣陸域養殖面積第二大的養殖物,僅次於虱目魚,養殖面積高達8100公頃,將近1/3個台北市,每年文蛤產量超過52萬噸,年產值達50億元。

然而,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發現,近年來文蛤的養殖環境負荷力大幅下降,加上極端氣候的暴雨和高溫頻仍,導致文蛤暴斃情事年年發生,台灣文蛤養殖率從50%下降至30%,不僅讓漁民血本無歸,也導致市場供需失衡。文蛤暴斃的難題,配合政府能源轉型的漁電共生,或許將成為轉型養殖科技化的契機。

棚架式光電設施可減少高溫、排除雨水,圖中橘色浮球為水質即時監控設備。孫文臨攝

棚架式光電設施可減少高溫、排除雨水,圖中橘色浮球為水質即時監控設備。孫文臨攝

水試所研究員陳鴻議表示,透過小眼花簾蛤執行的綠能環控溫室之貝類立體養殖技術成果顯示,嚴格控管水質與溫度,可讓貝類存活率達到80%以上,且透過立體多層架的養殖方式,每平方公尺的育苗量可達480萬粒,將近是傳統育苗的10倍。

昔日塭養面積全台第二 文蛤近年暴斃事件頻傳

台灣的文蛤養殖大約從1980年代開始,然而養殖設施並未跟上產業發展。水試所所長陳君如就說,自己剛進入水試所服務時,就曾聽聞文蛤養殖的暴斃案情,「文蛤是台灣最主要的養殖物種之一,我們一直希望能夠想辦法減緩或解決文蛤大量死亡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極端氣候的暴雨導致水質鹽份的變動。」他表示,近年受到極端氣候引響,文蛤大量死亡的案件層出不窮,「希望透過漁電共生,來帶動產業轉型,解決傳統養殖業所面臨的難題。」

水試所透過漁電共生嘗試讓現行的文蛤池結合立柱型光電,執行該計畫的海水中心研究員周昱翰指出,透過遮光率調整改變池子的水溫及雨水量,並測量其基礎生產率,「初步結果顯示,在5~8月高水溫期間遮蔽率40%的文蛤生長會優於無遮蔽的文蛤生長,顯見遮蔽的水溫下降有助於文蛤生長。」不過,在9月天氣轉涼後,遮蔽率愈高反而會導致成長速度減緩,「可能須透過飼料改善其生長效果。」

綠能環控貝類育苗溫室示範模場。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提供

綠能環控貝類育苗溫室示範模場。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提供。

棚架式太陽光電文蛤遮蔽率試驗實景圖。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棚架式太陽光電文蛤遮蔽率試驗實景圖。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另一方面,周昱翰表示,棚架式光電設備可將雨水排出,因此鹽度可較無遮蔽對照組相對穩定,減少因高溫與下雨而導致的水質弧菌數異常的狀況,可減少大量死亡情形,「這個試驗目前只執行一年,未來會在進行兩年的試驗,確保數據的再現性。」他說,文蛤是台灣相當重要的養殖產業之一,因此水試所進行研究相當謹慎。

陳君如強調,漁電共生是台灣養殖轉型契機,「透過太陽光電的架設提高養殖漁業品質,讓過去問題可以克服,能源轉型與養殖漁業可以共創雙贏走向未來。」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表示,文蛤大量死亡問題多年未能解決,漁電共生或可成為轉機。孫文臨攝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表示,文蛤大量死亡問題多年未能解決,漁電共生或可成為轉機。孫文臨攝

綠能光電貝類育苗環控溫室模型

綠能光電貝類育苗環控溫室模型。孫文臨攝

不必再靠天吃飯 室內養殖存活率大增 水產賣出去 電費省下來

此外,水試所的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則執行了「率能環控溫式之貝類立體養殖技術」計畫,如同蔬果溫室對於濕度、土壤、日照的控制,貝類的溫室養殖不同於傳統戶外的塭養,對於水質與溫度都有嚴格控制,相較之下成本較高,然而收穫也會比較好。

研究員陳鴻議說,因為貝類養殖有其普遍性,因此本次研究主要是選用台中大甲地區特有的小眼花簾蛤,希望解決問題以外,也能增加未來養殖產業與水產消費的多元選擇,「小眼花簾蛤也可發展成大台中區的特色產業,粗估年需20萬斤,產值可達5000萬元。」

文蛤養殖試驗成果。孫文臨攝

文蛤養殖試驗成果,左為漁電共生試驗組,右為一般水產養殖。孫文臨攝

陳鴻議表示,室內型設施育苗的優點可同時解決極端氣候與病原問題,雖然需投入的成本較高,但利用空間增加單位面積產量,達成產業高質化精緻化,也可改善勞動環境,「且結合綠能可以降低電力成本,導入智能監控管理,減少勞力密集工作。」他說,室內型育苗設施也能降低採收成本,調節種貝生產時間,漁民不必再靠天吃飯。

立體化貝類育苗溫室示範場占地310平方公尺,內部共計有四套系統,從源頭的浮游苗孵化系統及立體化育苗模組,到貝類變態成熟後的立體式渠道養殖系統,及飼料的藻類培養室一應俱全;外部則架設28KW光電板,提供白天電力所需。

在育苗階段,每平方公尺放置四層的小眼花簾蛤飼育槽,每槽大可育成120萬粒的沉底苗,共計480萬粒,較傳統育苗大約50萬粒,多出將近10倍的數量。陳鴻議說,整個設施的投入成本大約560萬,不過不僅可長時間穩定種苗生產,且加計太陽光電的售電每年毛利可達到34萬元,「渠道式的貝類養殖重量成長有2.5倍,存活率也在80%,因此每平方公尺的面積毛利為1680元,較傳統文蛤養殖高出175元。」

陳鴻議認為,未來若能增加太陽光電的綠能利用率,就可以進一步縮短投資成本,「立體的層架也可以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有提高的空間。」他說,室內養殖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將成為未來趨勢,不僅穩定貝類品質避免大量死亡風險,更能調節產季,平均市場供需。

光電環控育苗溫室成本效益。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提供

光電環控育苗溫室成本效益。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提供。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