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10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為減少離岸風場開發對沿岸漁業的衝擊,農委會水產試驗所2017年於澎湖海域試驗海藻牧場,養殖馬尾藻。2019年進一步發現,海藻牧場可提供沙蟹苗躲藏的空間與食物,減少蟹苗互相咬食,提高存活率跟成長速度。
藻類提供躲藏跟食物 沙蟹存活率變高
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解釋,以往沙蟹苗是在人工環境飼養。蟹苗密度變高後就容易發生互相咬食的問題。研究員必須增加水的濁度、或放置塑膠繩,以增加蟹苗躲藏空間,但效果並不佳。
他表示,藻場枝葉是多層次的象度,沙蟹苗很容易躲藏,枝葉上又有很多橈足類及端足類的餌料生物,隨時可吃到營養高的食物。研究成果發現,沙蟹苗放養在藻場後,成長變快、存活率也比較高。
謝恆毅說,水試所原本就有沙蟹放流計畫,2019年開始跟海上藻場結合,效果很好,20天左右便可達到過去中間育成1個月的體型,而且不用投餵餌料。
馬尾藻的成長期也跟沙蟹有很好的搭配。謝恆毅表示,夏天水溫過高,並不適合馬尾藻生長。水試所約在12月開始布放附著中國半葉馬尾藻苗的藻繩,3月藻體可長到40公分以上,正好適合沙蟹苗成長。4-5月,藻體逐漸潰爛、脫落,這時沙蟹苗已經達到稚蟹第一期,正好隨藻葉跟海流漂送,讓族群自然擴散。
俗稱沙蟹的遠海梭子蟹,是沿近海域重要的經濟蟹種之一,不過,馬尾藻因口感不佳,過去多被拿來餵食豬、鴨。謝恆毅說,近年科學發現馬尾藻內含的褐藻多醣能遏制癌細胞擴散,養殖業者開發出海藻豬等產品,馬尾藻的價值也有所提升。
海上牧場提升漁業價值 海域差異有待研究證實
早期澎湖也有離岸風電計畫,因而開啟這項試驗計畫。不過,目前離岸風電的主力是在台灣西海岸,尤其是彰化外海。水試所在彰化、苗栗也有離岸的單體牡蠣(例如生蠔)養殖試驗。
謝恆毅說,彰化跟澎湖海域進行海藻牧場的最大差別是水的能見度。彰化水域透光性較差,澎湖經驗如何應用在其他海域,將是未來的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