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台灣循環經濟獎今(2日)舉行頒獎典禮,友達光電、日月光公司、台糖公司、戴爾科技及優勝奈米科技等五家企業從50多家公司中脫穎而出,獲得年度典範獎殊榮。
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表示,循環經濟獎邁入第二年,移師高雄舉行,也增加投資、供應鏈等獎項,盼鼓勵更多不同領域的企業共同投入循環經濟。「全球正面臨供應鏈重組,愈來愈多國家提出碳中和目標時程,循環經濟將是台灣企業轉型的關鍵」,而獲獎企業樂於分享經驗,能作為其他業者參考的典範。
第二屆台灣循環經濟獎 更多元、更跨界、更具經濟效益
工業革命後「線性經濟」成為主流,卻造成的廢棄物、污染嚴重影響環境與健康,近年來,愈來愈多人意識到地球資源有限,開始透過「資源再利用」減少廢棄物及原物料開採,由線性經濟轉為循環經濟,永續發展也成為近期產業升級的熱門議題。
總統蔡英文上任後則將「循環經濟」列為重要產業政策。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台灣資源回收推行多年,「光是家戶垃圾的再利用,一年就能創造200億產值,提供1.3萬個就業機會,就是循環經濟。」
為鼓勵企業投入循環經濟,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於2019年首次舉行「台灣循環經濟獎」,分為企業、產品、跨界、創新四大類,整合民間智庫的力量,表揚國內循環經濟典範案例,透過數據呈現企業推動循環經濟的環境效益並提供政策建言,彰顯台灣循環經濟的表現。
台灣循環經濟獎召集人溫麗琪表示,去年首次舉行獲得業界很多回饋,也發現循環經濟面臨多元面向的挑戰,因此今年將創新獎分為創新服務獎及創新技術獎兩類,也新增投資獎及供應鏈獎共七個獎。最終選出13家企業獲得傑出獎,5家獲得最高榮譽「年度典範獎」。
企業獎年度典範:友達光電 一滴水用11次 「價值共享」獲肯定
2019年,友達光電藉由100%水資源回收廠區拿下創新獎,今年進一步獲得企業獎年度典範。評審團認為,友達並將循環經濟理念擴及上、下游廠商,「展現了超越企業社會責任,創造共享價值的精神。」
友達光電技術長廖唯倫表示,歐盟已提出2030年循環經濟行動方案,要讓廢棄物回收率達65%以上,蘋果、戴爾等電子品牌也提出產品及包裝須採用100%回收材料的目標,企業面對全球市場必須及早因應,「友達透過企業循環度,來量化循環經濟的指標,在今年取得全球安全科學公司UL 3600循環係數認證,是全球第一個通過的面板廠。」
廖唯倫提到,友達打造製程內循環,從廢銅蝕刻液中萃取出金屬銅,將廢靶材送回供應商回收再製,廢污泥則可以做為固態燃料用來發電,「更努力打造廢水循環,在友達一滴水可以使用11次。」水回收率提升至90%、用水量降低20%、廢水量降低20%,在桃園龍潭廠更達到100%全回收。
廖唯倫表示,友達透過玻璃、金屬、塑料等原料的再利用,工廠循環度已達到91%,「但產品循環度僅50%,產品中有99%使用可回收材料,但僅1%使用循環材料,主要原因唯目前再生料的供應不足,未來仍需持續努力。」
產品獎年度典範:戴爾科技集團 用回收料做電腦 稀土、金屬都能再利用
相較於友達產品的循環材料僅1%,戴爾(Dell)的「Latitude 5400 Laptop」電腦,不僅從設計端就思考如何讓產品更容易維修、拆解、回收,更使用多種再生材料,包含35~60%來自桶裝水瓶、光碟片回收再生塑膠製成的零件,外殼也用20%從航太產業回收的碳纖維塑料,連硬碟中的稀土都含有回收成分,獲得產品獎年度典範的殊榮。
「其實這個產品不是偶然,也不是為了得獎而設計的。」戴爾科技的代表指出,全球電子垃圾成長速度最快,但回收再利用率僅約15%,不僅造成大量垃圾,也浪費資源。因此戴爾公司從2007年就宣示要成為最環保的企業,「創辦人相信,環保不會是產業成長的阻力,而是永續發展的關鍵」
他說,2014年創立封閉式循環(Close loop),先從塑膠回收著手,目前已有125款產品適用,2015年進一步擴展到碳纖維,近年來則發展到稀土,2030年的目標則是包材100%使用可回收或循環材料。他強調,「要提高循環利用率,靠品牌商戴爾自身努力是做不到的,必須有更多供應鏈夥伴的加入,才能落實循環經濟。」
供應鏈獎年度典範:日月光公司 發揮自身影響力擴及2000家企業
全球最大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獲得了供應鏈獎的年度典範。評審團指出,日月光除了自身落實循環經濟外,更透過管理策略,將永續理念擴及2000多家合作供應商,對外部供應鏈所造成的影響力,居業界之冠。
日月光資深副總經理周光春表示,日月光從10年前就開始進行對供應鏈的管理,透過負責任商業聯盟行為準則(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RBA),有效掌握供應商在工安、勞工權益、消防、環保等各層面的狀況,並共同面對問題,找出解決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風險,也提高國際客戶對於日月光產品的信任度。」
日月光主動對供應商進行溫室氣體盤查輔導及減量要求、輔導非財務性報告書揭露,並要求新進供應商簽署「供應商行為準則承諾書」、定期進行永續發展風險評核、輔導待加強供應商、獎勵優良供應商等機制,強化供應鏈的永續發展,更共同成立台灣永續供應協會。
周光春表示,日月光對於供應商的要求不僅是獎勵輔導,也是強制要求,舉例來說,過去製程顯影劑中有些含硼,不僅會污染環境還會增加污水處理成本,後來日月光就決定,如果供應商無法提供零硼的顯影劑,就不再與其繼續合作,進而影響供應商轉型。
台糖獲創新服務獎 優勝奈米公司獲創新技術獎
此外,優勝奈米科技公司研發出無氰無毒的剝金技術,用無氰電解技術取代強酸、王水作為電子廢棄物回收使用的溶液,不僅減少污染風險,更大幅提高回收率,「以傳統氰化物從電子廢棄物中提取黃金約需72小時,提取率約80%;而使用無氰剝金液只需4小時、提取率約98%。」改變了全球的貴金屬回收產業,也有助於電子廢棄物的再利用。
台糖則是將製糖後的甘蔗渣透過半腐熟處理來取代菇包使用木屑,並與菇農發展出「以租代購」合作方式,降低菇包成本、提高菇農獲利,同時增加蔗渣去化管道、減少廢棄物,獲得了創新服務獎的年度典範。
今年的頒獎典禮,原定經濟部會派次長出席與會,卻臨時因故無法前來,政府只剩環保署代表。溫麗琪直言,身為民間智庫真的很擔心台灣業界與政府不夠重視循環經濟的轉型,「這不僅是應該做,也是企業面對市場、資金,必須要盡快努力的方向。」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兼無任所大使簡又新就說,歐盟、日本、韓國都已經喊出2050年要碳中和,中國也宣示2060年要碳中和,許多企業也喊出RE100,台灣的減碳目標卻仍停留在2050年減少50%,「歐盟馬上推出碳關稅的機制,我國GDP有70%來自外銷,如果我們沒有儘快轉型,產業未來要外銷歐盟市場會非常辛苦。」
簡又新直言,循環經濟是非常重要的政策,也是企業能否生存的關鍵,「如果我們先行,而且成功,就有機會主導未來的國際市場及供應鏈,如果我們現在不做,未來跟不上,一定喪失市場。」外國企業不會來台灣投資,企業恐難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