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為國內養豬第二大縣,飼養超過120萬頭豬,過去幾年頻頻發生養豬廢水偷排、污染臭味引發居民抗議不斷的新聞事件。台灣集約化養豬發展超過50年,養豬場的設置對週邊環境影響大,成為鄰避設施,傳統的養殖方式亟需改變和轉型。
今年9月,台糖公司在屏東長治鄉打造的東海豐農業循環園區正式啟用。台糖表示,這是台灣第一座畜產業循環生態園區,以循環經濟的理念,設置現代化綠能養豬場和區域沼氣中心、環境教育中心等,把過去視為廢棄物的豬糞尿和農業廢棄物,轉變為可利用資源,落實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要改變民眾對養豬業污染負面的印象,發展新經濟。
全密閉負壓水簾豬舍 智慧化管理 減少用水80%
東海豐這座養豬場畜養2萬頭豬。在透明的玻璃景觀窗內,可見豬隻在綠能畜舍內的飼養情況。
「豬舍內溫度維持在24-28度之間,這是對豬最舒適的溫度。採用全密閉負壓水簾,屋頂有太陽能板隔熱。豬舍採全封閉型,可做好生物防疫。」台糖公司再生能源小組經理吳耀煌說明,全密閉負壓水簾和太陽能板除了幫畜舍降溫,畜舍內的溫度、通風、環境、餵食控制系統等,都透過物聯網技術智慧化管理,以現代化養殖改善傳統開放式豬舍臭味外溢的問題。
密閉式負壓水簾畜舍除了可解決臭味問題,過去傳統開放式豬舍,為了清理豬糞尿,每天要用大量水沖洗豬隻和豬舍,新的畜舍採用高床式條狀地板,豬的糞尿會從縫隙漏至下方,下面設有自動刮糞設備,可定期清除豬的排洩物。
這樣的改變減少了大量清洗豬舍的用水,吳耀煌說,「平均每頭豬的每日用水量,從過去的30公升減少為5公升,節省用水達80%以上。」
區域沼氣中心 把豬糞、農業廢棄物變綠電
收集後的豬糞尿,集中至園區內的沼氣中心,進行厭氧消化處理。產生的沼渣進行推肥,生產有機質肥料,讓園區作物和景觀植物施用;沼氣經脫硫後用來發電,生產的綠電賣給台電躉售,或提供園區畜舍使用;沼液廢水、雨水回收,處理後作為園區豬舍清洗和水簾降溫用水,或經再生處理成可飲用水。整個園區內的能資源皆可循環再利用。
東海豐的沼氣中心為區域型,可日處理200公噸的豬糞尿和農業廢棄物,除了自家養的豬隻排泄物外,還可收受區外農業廢棄物。台糖附近為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可為園區業者提供農業廢棄物去化服務,集中處理轉換成沼氣發電和再生有機質肥料。
台糖指出,園區的畜舍屋頂太陽能和沼氣發電,可年產380萬度電,每年減碳達2000公噸;而收集的糞尿、農業廢棄物等,每年可生產有機質肥料2000公噸。
台糖畜產轉型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這座循環園區於2016年開始規劃設計,歷經兩年多的施工,今年9月開始進駐試營運,預計2020年3月將正式營運。吳耀煌說,東海豐展示了畜產業未來的樣貌,台糖接下來也將陸續改建其他六座屏東的養豬場,朝向現代化能資源循環利用的方向來改善。
台糖前董事長、現任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當時力促台糖將畜產轉型,規劃能資源循環園區。在10月中舉辦的亞太循環經濟論壇中,國內外關注農業循環經濟的與會者到屏東參觀新海豐園區。黃育徵向來訪者說明,台糖是國營的畜產事業,肩負帶動國家畜產業提升的責任,因此必須帶頭來推動循環經濟。
他強調,台灣農業的背後有許多商機,豬隻的經濟價值不只在食用上,更有能資源再利用、全豬利用的生醫材料高價值發展潛力。農業背後的商機,可帶來就業機會,且發展的過程不會破壞環境,這就是循環經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