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間的凝望──玉山艾與雪山艾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山嶽間的凝望──玉山艾與雪山艾

2020年12月08日
文:黃俊曄(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森林植物分類暨生態研究室碩士生)

走進林業試驗所的植物標本館,打開現代化的大門,各式植物標本映入眼前,安靜陳列在涼爽的溫度之中。這裡存放了大約43萬份植物標本,其中不乏日治時期製作並留存至今的標本。翻開泛黃的台紙,玉山艾(Artemisia niitakayamensis Hayata)的模式標本(holotype)靜靜地躺在上面,看著這份百年前的標本,剎那間恍似穿越了時空,與川上瀧瀰(Takiya Kawakami)等人一同行走在高山上,看著點點金光散落玉山山巔,述說起玉山艾的前世今生。


玉山艾模式標本。圖片來源: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

玉山艾與雪山艾的前世紀錄與變革

1905年10月28日,身為總督府博物館(現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的植物學家川上瀧瀰偕同幾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前往往新高山(Niitakayama,日治時期對玉山的稱呼)進行礦物與植物的調查。那個時期的玉山沒有現在這麼好爬,從鬱閉的森林走到險峻的高山地形,若不步步當心的結局就是粉身碎骨。終於,在長達6天的步行後,他們於11月3日下午3時來到了玉山山頂。但對川上瀧瀰而言,這趟旅程最精彩的是一路上的植物,他的日記中如此說道:「我與中原源治熱烈的採集著,有薔薇科、繖形科,也有姬花蕨、深山荵,實在不忍離去。在石田警部吹著鳴笛催促我們行程太慢了時,才從陶醉中驚醒過來,趕快跟上隊伍。」這趟行程讓他們收穫了許多,他們總共採集了24科45屬52種的顯花植物;爾後植物學家早田文藏(Bunzo Hayata)根據他們的採集,發表了許多台灣特有的高山植物,如玉山金絲桃(Hypericum nagasawai Hayata)、玉山山蘿蔔 (Scabiosa lacerifolia Hayata)、玉山鹿蹄草(Pyrola elliptica Nutt. var. morrisonensis Hayata)等。


隸屬續斷科(Dipsacaceae)的玉山山蘿蔔分布全台高山地區。圖片來源:黃俊曄

玉山艾(Artemisia niitakayamensis Hayata)也在這次的採集之中,早田文藏在看到這種艾草時,便知道這個植物非比尋常,為何如此說?玉山艾最特別的地方是他的總花托(receptacle)[註]有毛 ,這些毛其實是由托片 (palea) 退化而成,在艾草這個屬(genus)中是個很重要的特徵,僅有一類群的艾草總花托上有毛;早田文藏在發表玉山艾的文章中提到「......這類(總花托有毛)的艾草通常分布在溫帶地區,中國中部地區並沒有相似物種的分布。」這也更加彰顯玉山艾在台灣出現的特殊性。


玉山艾的花托,托片上具有退化的毛狀附屬物。圖片來源:黃俊曄

不過玉山艾在台灣並不孤單,1925年,川上瀧瀰的得意門生島田彌市(Yaichi Shimada)在台灣第二高峰——雪山採到了玉山艾;其後的學者亦描述玉山艾生長於台灣高山的南北兩端。

但當一位日本的菊科植物專家北村四郎看到此份標本時,他發現這個玉山艾似乎有所不同,它的總花托光滑無毛!除了這個差異之外,兩者實在太像了,因此1940年他將此新物種處理為玉山艾的變種,並將其命名為雪山艾(A.niitakayamensis var. tsukitakaensis Kitamura);而後,「總花托是否被毛對艾草而言是個重要特徵」又再次被提出,於1982年由中國植物學者林有潤將雪山艾提升為「種」的層級,將其學名變更為A. tsukitakaensis (Kitamura) Ling & Y. R. Ling. 。至此,兩座高峰上,兩種艾草凝視著對方,永不相見。


雪山艾花托表面光滑無毛。圖片來源:黃俊曄

百年後循著前人腳步踏查高山艾草痕跡

2019年11月,我第一次在玉山看到了玉山艾,隨後又於隔年暑假於雪山圈谷看到了雪山艾。在研究這兩個物種的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他們真的只分布在玉山與雪山嗎?相鄰的高山上是否有其分布?玉山艾目前僅知分布於玉山山脈3600 公尺以上之高峰,生長在玉山的碎石坡或岩縫間;雪山艾則僅生長於雪山圈谷近山頂處的碎石坡上。這樣的環境通常可見於海拔3500 公尺以上之高山,是否相似的地方也會有玉山艾或雪山艾生長呢?


玉山高山環境地質破碎,地形險峻。圖片來源:黃俊曄


雪山圈谷坡面多由碎石所組成,植物不易生長其上。圖片來源:黃俊曄

為了獲得解答,除了翻找前人採集記錄外,我決定探訪這兩座高峰附近海拔超過3500 公尺的山頭。從2020年的7月底開始了一系列的高山之旅,中部地區的奇萊北峰、玉山東邊的秀姑巒山、雪山東邊的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皆實地走訪了一遍,這些高峰都有個共同特徵:他們的海拔皆超過3500公尺,是典型的高山地形。然而,在跟著夥伴踏足一座座山頭後,卻沒有在任何一處發現兩者的蹤跡。

其實對許多高山植物而言,一座座險峻的山峰如同一座座獨立的島嶼,在百萬年前這些植物在板塊的推動下,各自被隔離於山頭上,因為不同環境因素限制及植物種子的特性,有些植物被困在同一座山上,無法傳播到其他山頭而形成了特有種。據此,再加上踏查的結果綜合判斷:這兩種艾草的分布是絕無僅有的!玉山艾僅僅分布於玉山山塊,如玉山主峰與玉山北峰;而雪山艾則僅存於雪山圈谷,想欣賞他們的身姿唯有親自踏足這兩處才得以一窺!

2020年11月,我再度來到了玉山,循著有前人採集紀錄中的玉山的主峰、北峰與西峰而去。順著通往主峰的碎石坡緩緩前進,當環境僅剩下裸露的岩塊與稀疏的灌木時,玉山艾漸漸的現出了蹤影,如同灑落的陽光凝聚成了實體,化作黃金點綴大地,他們在寒風中靜靜的站立,凝望每個追逐夢想的身影;北峰上,玉山艾則是圍繞著氣象站生長,好似代替人類照看環境;然西峰之上,卻已不見身影,徒留日治時期的神社佇立。

為何從西峰上消失了呢?至今沒有答案,或許是演替,或許是氣候變遷使得原本的環境不再適合生長,無論是哪個原因,都值得再進一步探究。高山植物屹立山頭,邀請大家登高時不妨停下來觀察與紀錄,在自然界瞬息萬變的動態中,一同見證植物的古往今來。

玉山艾小檔案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約10-30 cm,葉二回羽狀分裂,長1-2.5 cm,寬0.5-1.5 cm。頭狀花序大,直徑可達1 cm,內具40-60朵小花,其靠外側者為雌花,靠中心者為兩性花;總花托被毛為其重要特徵;花期8-12月。特有種,僅分布餘玉山及其鄰近山頭。

玉山艾生長於碎石的生態中,其花軸挺直,可達10 公分 以上;柱頭黃色,使整個頭狀花序看起來金光閃閃。圖片來源:黃俊曄

雪山艾小檔案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約10-20 cm,其形態與玉山艾十分相似,但總花托光滑無毛。花期約8-11月。特有種,僅分布於雪山圈谷。

雪山艾生態環境,常生長於碎石坡上。圖片來源:黃俊曄

註:頭狀花序是菊科(Compositae)最大的特徵,整體像一朵花,但其實一大朵花都是由許多朵小花所組成。通常最外層由許多苞片構成總苞;而內層則具有許多小花,而這些小花著生於一個總花托上;有一類的菊科植物,其總托上具有托片退化而成的毛,是一個重要的分類特徵。

參考資料:

  • 《被遺忘的日籍臺灣植物學者》。1997。 吳永華。
  • Ling Y, Peng C (1998) Artemisia L.. In: Boufford DE, Hsieh CF, Huang TC, Kuo CS, Ohashi H, Su HJ (eds.). Flora of Taiwan Second Edition Vol. 4, Department of Botan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p. 830-848.(台灣植物誌第二版)
  • Hayata B (1906) Contributions to the Alpine Flora of Formosa I. The botanical magazine 20: 13-22.
  • Kitamura S (1940) An enumeration of Compositae of Formosa IV. Acta Phytotaxonomica et Geobotanica 9(1): 28-38.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