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曼環境獎」亞洲得主:緬甸克倫族人,薩爾溫江的社區保育行動家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高曼環境獎」亞洲得主:緬甸克倫族人,薩爾溫江的社區保育行動家

2020年12月11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黃鈺婷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向草根環境行動者致敬、有著「綠色諾貝爾獎」美譽的「高曼環境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今年在11月30日舉行線上頒獎典禮,將獎項頒給6位得獎者,獎勵他們「長期為保護自然環境所作出的重大貢獻」。今年亞洲得主是來自緬甸的克倫族環境倡議者帕盛妥(Paul Sein Twa)。


2020年高曼環境獎得主帕盛妥。高曼環境獎得主來自全球6個地區:非洲、亞洲、歐洲、海島及海島國家、北美洲和中南美洲,他們通常來自偏遠村落或低度開發城市,但卻為了保護環境而不計個人代價。得獎者除了會得到獎金之外,也會獲頒一座銜尾蛇(Ouroboros)銅像,象徵著自然重生的力量。圖片來源:高曼環境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保護薩爾溫江流域 不只是為了環境 也為克倫族土地自決

關於47歲的帕盛妥,高曼環境獎寫道,「為了維繫緬甸環境與克倫族文化,他帶領族人在2018年12月,在薩爾溫江流域創建一座面積達54萬6325公頃的『薩爾溫和平公園(Salween Peace Park)』,展現眾人合作之下既獨特又以社區為基礎的保育。」

薩爾溫江流域是克倫族的傳統領域所在,他們長期在這片土地上尋求自決與自主管理的權利。薩爾溫江也是亞洲不受水壩阻礙的河流中最長的一條。

受到數世紀的衝突所苦,這片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都未經開發,也因此這裡有著大面積、完整的柚木林,棲息有許多具有代表性的物種,例如老虎、雲豹、長臂猿、馬來熊、亞洲黑熊與馬來穿山甲等,是生物多樣性熱點所在,不過大型農企、採礦業與森林砍伐正在這個地區逐漸興起。

帕盛妥本人也居住在薩爾溫和平公園內,並在當地倡議環境保育,因為他相信只有當地人是「社區最重要的保育人士」。薩爾溫和平公園園區內共有26座村落、380個社區,居民總共有6萬人左右,這些人都對維持當地自然環境的完整性有所貢獻。


帕盛妥與族人在薩爾溫和平公園。圖片來源:高曼環境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帕盛妥創立行動聯盟 抗議水壩開發、修復戰爭社會問題

自2001年帕盛妥與他人共同創辦「克倫族環境與社會行動聯盟」(Karen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Action Network,簡稱KESAN)起,他就一直努力於修復數十年戰爭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以及對有害環境的工程建設計畫表示反對,例如在薩爾溫江流域的哈希大壩(Hatgyi mega-dam)計畫。

帕盛妥在線上頒獎典禮上說,「我們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我們必須守護薩爾溫和平公園,讓這個地方體現克倫族人對和平、文化完整性以及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這座獎項讓我們更進一步獲得國際與當地人的認可,此外也因此得到支持以維繫薩爾溫和平公園的運作。」

典禮會後,帕盛妥接受緬甸媒體《伊洛瓦底報(The Irrawaddy)》專訪時指出,薩爾溫江流域生物多樣性高,因此這裡不只對克倫族人來說很重要,對於緬甸全國、甚至是全世界來說,都意義重大,這也是他想要保護這塊土地的動機。


帕盛妥認為,只有當地人是「他們社區最重要的保育人士」。圖片來源:高曼環境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反對劃設保護區驅逐當地居民 帕盛妥:相信人跟自然可以和諧共存

帕盛妥說,他和夥伴們研究了由政府劃設保護區的作法,但並不想採用,「因為劃設保護區將使得在地居民失去家園、釀成很多違反人權的問題,我們不希望這樣」,因此他們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與族人傳統生活方式互動,他們相信「人跟自然是可以和諧共存的」。

因此他們與當地人分工:當地人負責維繫園區環境,帕盛妥及其夥伴則負責管理土地,將不同類型的土地分成各種分區,例如集水區、野生物棲息區與農耕區等等。

帕盛妥在受訪時也分享了自己與薩爾溫江流域的情感起源。他從小就在鄰近薩爾溫江的森林村莊中長大,童年時在薩爾溫江玩耍、游泳,日常飲用的水源也來自薩爾溫江,「我們跟森林的連結一直都在」。直到1988、89年時,「我親眼目睹了森林砍伐的發生」。

當時緬甸政府許可一家泰國企業到薩爾溫江流域伐林。一兩年後,淹水與土石流陸續發生。族人開始面對環境劣化的苦果,儘管他們的習俗並不允許他們砍伐森林。後來,1995至96年,又開始了薩爾溫水壩計畫。

「在那之前,我們的土地上發生戰爭,我們被迫逃亡。後來我們開始思考,要是水壩建成,我們又該去往何處?」憂心忡忡的帕盛妥因此與朋友開始環境保育的工作。

他們喚起族人的覺知、提供訓練,並投入調查研究。他們發現,克倫族人愛著這片土地,並且真心關心環境,他們也從傳統中找尋解方。他們在這些族人中得到動力,而且相信彼此可以一起合作,KESAN因而於2001年成立。


薩爾溫和平公園裡,由KESAN成立的「原住民生態教學中心」。圖片來源:高曼環境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獲獎榮耀歸居民 帕盛妥稱當地人是保育工作「關鍵貢獻者」

帕盛妥認為,當地人是保育工作的「關鍵貢獻者」。他們結合在地居民網絡並成立治理委員會,透過對外募款尋求支持,以完成土地分區或是舉辦會議等工作。這次獲獎不只為他們帶來榮耀,也提供了經費上的支持。「當全球正陷於武漢肺炎(COVID-19)的泥淖時,這份獎金帶給我們很大的幫助」,帕盛妥說。

訪談最後,帕盛妥也勉勵緬甸環境工作者與青年:「保護環境是全人類的責任。無論身在何方、無論是否難為,我們必須去做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全都因為全球化而受苦。人性正面臨重大挑戰,所以我們要找出解方」,他認為薩爾溫和平公園就是其中一個解方,他希望所有真心尋求另類發展的緬甸人可以一起合作,不論是少數族裔或大眾,「這樣才有可能與自然和諧共存,然後我們也應該要努力改變那些傷及環境的政策。」


今年「高曼環境獎」亞洲得主帕盛妥。圖片來源:高曼環境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作者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黃鈺婷

大學主修外文與社會學,研究所念環境教育。期許自己做好環境資訊的轉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