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槍口下的水壩建設 人民逃難 生態遭劫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緬甸:槍口下的水壩建設 人民逃難 生態遭劫

2007年10月23日
本報2007年10月23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緬甸水壩缺乏適切安置計畫,近百萬住民變難民(圖片來源:IRN)緬甸僧侶的民主抗爭引起全球關注,但更為駭人的情況是,緬甸軍政府槍口下,對準的不只是身穿紅衣的僧侶,還包括薩爾溫江(上游為中國怒江)流域的數百萬名民眾,以及壩址預定地的森林。據環保組織「國際河網」(IRN)調查,在泰國、中國出資下,軍政府成立的「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將在薩爾溫江興建至少5座大型水壩,而住民則在發展之名下遭暴力迫遷,大面積的原始林被砍伐,販售後獲取鉅額利潤。

IRN緬甸反水庫小組召集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楊嬌豔上週五(19日)在台北Youth Hub舉辦講座,她認為,國際社會對緬甸實施的經濟制裁,似乎讓軍政府擁有了獨占市場,可以恣意的開發環境或侵犯人權,讓外界更難伸手或監督,並使中國、泰國中罔顧社會責任的企業,從中獲取更多的利益。國際社會有必要重新思索經濟制裁手段的適切性。

薩爾溫江的水壩計畫從何而來?

薩爾溫江源自喜瑪拉雅山脈,流經中國的雲南省(怒江),緬甸境內的撣邦(Karenni)與克倫邦(Kayah)與孟邦(Mon State),最後在毛淡棉(Moulmein)匯入安達曼海。薩爾溫江全長2,400公里,為東南亞最長、全世界排第26的河川。

這條河川在緬甸、泰國與中國合作下,計畫興建至少5座超大型水壩,包括塔桑、維基、大溫、哈吉等。以位於撣邦的塔桑水壩為例,壩體高度為東南亞最高,達228 公尺,總發電量7110百萬瓦特(大部分賣給泰國),淹沒區域佔870平方公里,衝擊最少30至40萬人。

塔桑水壩建造成本估計最少需60億美金,主要由泰國國營電力公司出資,交換條件是把電力便宜賣給泰國。這樣的合作模式成了後續幾座水壩的效倣對象,來自中國的企業,如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葛洲壩集團、南方電網、中國人壽等投入資金,藉此取得便宜的電力。然而,蓋水壩的生態與社會衝擊,則由緬甸人民承擔。

水壩來了  軍隊進駐  住民迫遷

遭政府軍強徵修路的緬甸村民(圖片來源:IRN)塔桑水壩壩址位於撣邦衝突最嚴重的地區。該區是當地居民與緬甸軍政府搏鬥超過40年的核心衝突區域,也是撣族武裝團體相當活躍的重要戰略地理位置。

為了興建水壩,以維安之名,大量軍隊進駐壩址,並配合興建企業執行大規模遷移計畫。然而,缺乏適當的安置計畫下,民眾大多是遭暴力迫遷與驅逐。楊嬌豔談到,她與當地團體「撣族環境組織」共同訪查的村落,「下次再去,就再也找不到了,沒有人知道他們去了哪裡。」

拙劣安置計畫的最大根源來自於開發公司調查的造假與不實。一開始,負責開發的泰國MDX集團,引用英國民時期的資料,否認當地有任何住民,在壓力團體要求下才展開調查,但即便如此,楊嬌豔表示,該地4000個部落只有40個獲得搬遷補償。

其他的住民,則成了難民,不是躲入叢林隱匿維生,便是加入游擊隊,以武力反擊政府軍。但,如此帶來了更多的軍隊,也帶來更多的虐待。

IRN與當地團體調查發現,持續增加的衝突與數字持續往上增長的緬甸軍隊,已經造成當地居民生活在不斷被虐待的恐懼之中。在任何人都可能是反抗軍的懷疑氣氛下,村民在毫無理由下被盤查、被抓、被拷問、被殺害,時有所聞。村民也經常遭強制徵召,擔任嚮導或搬運工。

蓋水壩  順便伐木賣錢

從Keng Tawng附近森林運出的木材(圖片來源:IRN)等待輸往中國的木材(圖片來源:IRN)緬甸軍人進駐的同時,道路也蓋好了,伐木行為也展開了。 為了替國家取得便宜電力,伐木巨額利潤更成了鄰國投資者遊說軍政府築壩的好理由。

據當地住民轉述,當地森林茂密,長期以來維持在原始狀態,一般人進入林內20分鐘即受不了瘴氣。但大量砍伐下來,目前在Keng Tawng附近,只剩下10%的原始柚木林,這些都是位在原本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

伐木者會將砍下的木材先會用水流飄下,由卡車從集散地Ta Sala,經過孟東到泰國的邊境。雖然泰國政府宣稱拒收緬甸來的木材,但經過當地NGO設立24小時監視錄影的成果顯示,仍有大量木材進入泰國市場。

槍口下的水壩…

水壩計畫,使得緬甸軍政權可獲得中國與泰國的財政支持,而據IRN調閱相關資料發現,這些投資公司大多沒有關於興建水壩的環保規定、沒有居民安置與福祉方面的規定,對勞工安全也興趣缺缺。

楊嬌豔表示,從種種事證來看,水壩的發展,伴隨而來的是軍事力量的增長、水壩週邊伐木遽增以及難民的增加。這些家園將被水壩淹沒的住民,從未有機會參與影響評估或決策過程。而國際上的經濟制裁,似乎也因此讓上述不重視人權、生態與環境的企業有了獨占的機會,並傷害了緬甸的人民。

除了重新思考制裁的適切性之外,楊嬌艷也希望台灣宣稱要加入國際社會,對於緬甸人民的遭遇,更不該漠不關心,希望藉由資訊的揭露,能吸引社會大眾思索如何幫助緬甸人民。

※收看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製作的座談現場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