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自主管理計畫納東埔部落 首批82位布農族獵人領證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狩獵自主管理計畫納東埔部落 首批82位布農族獵人領證

【當部落傳統遇上現代治理:原民狩獵自主管理專題】

2020年12月15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賴品瑀 南投報導

「獵人證不只是我們可以打獵的權利,更是一個責任。」南投縣信義鄉東埔部落獵人團12日舉行「狩獵自主管理宣誓暨獵人證授證儀式」,共有82位布農族獵人領證,這也是林務局狩獵自主管理計畫中,第一個發出獵人證的布農族部落。

東埔部落獵人鳴槍為自主管理宣誓祈福。賴品瑀攝。

東埔部落獵人鳴槍為自主管理宣誓祈福。賴品瑀攝。

不再偷偷摸摸 布農族獵人授證 重返山林的開端

這82位獵人,在經過傳統規範、生態、用槍安全、法律等課程後,獲得獵人證,承諾未來部落狩獵自治自律公約,掌握入山和狩獵情形回報,並建立原住民族自然資源治理權利。

此次特意安排由六大家族的長老向家族的年輕人授發獵人證,強調傳承意味。東埔部落成為第一個透過狩獵自主管理機制,發放獵人證的布農族部落,對他們而言,這是未來可以光明正大重返山林的開始,不再像過去,明明是持合法獵槍、進入自己的獵場,卻仍得偷偷摸摸。

未來,東埔部落獵人必須承諾部落狩獵自治自律公約,並由六大家族分別負責成員行為約束與獵物回報等自律管理。這82名得到東埔部落獵人證的獵人,來自包括東光、勞善、依勞善、達谷蘭、法拉娜、涵碧蘭、伊溪袖等子部落,獵人團表示,由於認證必須要上完相關課程,因此部分族人無法在第一批得到獵人證,但只要願意遵守自律公約,都歡迎他們日後陸續加入。

讓傳統接軌現代 狩獵公約納入傳統規範 做好獵獲登記 

而東埔部落的傳統獵區與鄰近的鄒族與其他布農族部落有所重疊,雙方也坐下來,正視過去長期糾結複雜的歷史,承諾將與互相尊重、合作的方式處理問題;與國家公園重疊的部分,則將設為保育區,盼生態豐富的狀況下,獵物數量外溢至獵區,以取得雙贏。

部落耆老全東光表示,過去族人上山打獵,只取所需,更有樂於與鄰人分享,但過去幾十年卻因警察與檢舉而不願聲張,但這本非傳統。在看到鄰近的鄒族走在前面的經驗,與在獵人大會中與其他原民部落的交流討論下,東埔部落認為應該要有獵人證,未來按照與傳統規範差距並不大的公約來做,彼此自律只為非營利自用的用途,並做好獵獲的登記,讓大家可以放心打獵。

東部部落青年獵人伍睿安從家族長老手上得到獵人證。賴品瑀攝。

東部部落青年獵人伍睿安從家族長老手上得到獵人證。賴品瑀攝。

青年獵人伍睿安表示,在長輩的教導下,他知道狩獵有許多行為禁忌,例如尊重他人的狩獵範圍,才能維持狩獵秩序。他也在老人家身上學到了永遠謙虛、愛惜獵物、且有責任守護獵場森林生態等美德,他盼能學到更多,也傳承給更多年輕人,讓布農文化繼續與土地共生共榮。

青年獵人方子傑表示,在取得獵人證的過程中有不少課要上,除了傳統規範外,還有如何回報獵物、維護生態監測器材等,他期待能有更多跟老人家一起上山學習的機會,對他會是很好的充電。

狩獵自主管理計畫領頭 盼帶動部落公共討論、緩步爭取原民權利

協助東埔部落向農委會申請為期一年的原住民族「自用狩獵」許可的,是台北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張惠東團隊。張惠東表示,大約五六年前他開始倡議「部落公法人[1]」,人稱「方所長」的方光雄幾經觀察後,主動邀請他到部落互動並討論理念,幾年互動中,張惠東感受到東埔部落高度展現了自治精神與團結合作的力量,因此與南投林管處、縣政府、原民會的合作相當順利,族人也願意踴躍參與獵人團。

張惠東未來更盼在遵守自治自律公約、有效自主管理獵人、野生動物生態資訊充分等前提下,能協助東埔部落完成「行政契約」的簽訂,以法制化讓原民狩獵自主管理制度永續運作。

鄒族達邦大社部落會議主席汪啟德表示,雖然有部分族人會質疑說,狩獵本就是原民的傳統生活,何需格外領這個獵人證,再者還有土地與其他權利,國家也都還沒有返還,但是他認為,「為了文化傳承,我們先把身體降下來」讓狩獵自主管理的機制能推動,以求後續跟國家繼續溝通。

註1:在法制上以部落為主體。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