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第一份非官方監測 《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告訴我們的事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訪談:第一份非官方監測 《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告訴我們的事

2021年04月01日
文:張春(中外對話高級研究員)
中國珊瑚礁研究與監測起步較晚,而隨著近年白化頻發和天敵肆虐,保護行動正亟待升級,此時一份非官方主導的評估報告應運而生。

一名志願潛水員在海南島附近的亞熱帶水域檢查移植珊瑚的生長情況。圖片來源:Yang Guanyu / Alamy

二十多年來,全球經歷了三次極端高溫引起的嚴重珊瑚礁白化事件,分別發生於1998年、2010年和2014年。2014年開始的白化過程持續了36個月,是有史以來時間最長、破壞性最大、範圍最廣的珊瑚白化。

這三次白化事件,中國都沒有缺席。而且由於位於珊瑚分佈區的北緣,中國部分海域還屢次出現了因極端低溫導致的冷白化。一些白化是與珊瑚共生的有色微藻脫離及失去體內色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導致的,沒有這些微藻提供營養,珊瑚也就面臨死亡,而有另一些白化是珊瑚自身先死亡造成的。然而,中國對珊瑚礁白化狀況的研究還不多。不僅如此,長期以來,中國珊瑚礁狀況也缺少研究呈現其全貌。


2020年夏天,西沙群島的珊瑚礁出現白化現象。圖片來源:練健生

新中國珊瑚礁生物生態研究,起於上世紀60年代,但研究力量長期限於少數機構和專家,缺乏全局規劃和經費的不足,也導致研究範圍和監測連續性受到限制。新世紀以來,在以摸清海洋資源家底為目標的近海海洋綜合調查(指中國國家海洋局908專項)之後,珊瑚礁保護和研究也伴隨濱海環境治理和資源養護力度的加強,逐漸發展壯大。除了有隸屬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部和地方高校的研究團隊、監測人員,近年還有多個民間組織參與各地珊瑚礁監測與保護研究。

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珊瑚礁監測保護機構和個人在2018年底聯合成立了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隨後整合多家機構多年來的研究,在2020年9月發布了第一份整體呈現中國珊瑚礁分佈和生存現狀的報告:《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2019》。這份非官方主導編寫發布的報告,雖然資料收集止於2018年,卻也如實呈現了當前中國珊瑚礁喜憂參半的現狀。

喜的是不少地方養殖、排污和採挖等對珊瑚礁的人為影響有所減少;憂的是海水升溫、以珊瑚為食的棘冠海星頻繁爆發等問題日益嚴峻,而且仍然沒有好的應對方法。

事實上,作為氣候變暖趨勢下可能的珊瑚遷移避難所之一,中國珊瑚礁保護研究與全球珊瑚保護息息相關。來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最新報告顯示,隨著氣溫上升,像2014年一般的大規模白化事件,可能會成為未來幾十年的常態。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和污染將在未來20年內造成70%-90%的珊瑚礁消失。

那麼,中國的珊瑚研究現狀如何?中國的珊瑚保護力量處在什麼階段?中國當前海域環境是否適合高溫下珊瑚北遷避難?為此,我們訪談了《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的主要參與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簡稱南海所)珊瑚礁研究室副研究員練健生。

中外對話(簡稱「中」):《珊瑚礁狀況報告》發布了,我們如何看待這份報告的價值和意義?

練健生(簡稱「練」):從珊瑚礁研究領域來說,這是個非常大的事件。這是第一次對中國的珊瑚礁現狀有一個全面系統的報告。

以前有一些關於中國珊瑚礁狀況的報告,但沒有發成中文稿。南海所珊瑚學科組從2004年加入了全球珊瑚礁監測網(GCRMN),其東亞區域的亞太珊瑚礁學會每隔數年會出一個珊瑚礁的現狀報告。2004、2010和2014年的報告,我們(南海所)都提供了中國珊瑚礁的一些狀況。

但是,這些報告是英文的。並且,關於中國的部分只是選擇部分典型區域的訊息,主要包括福建東山,廣東大亞灣、徐聞,海南三亞、西沙等,並不能展現中國珊瑚狀況的全貌。最關鍵的是,這是南海所珊瑚礁學科組一家單位的工作,而《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2019》有全國十幾個單位參與,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國報告。


被棘冠海星啃食的珊瑚只留下一片「白骨」。圖片來源:Norbert Probst / Alamy

中:中國的珊瑚礁監測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練:南海所從1950年代開始就一直是中國珊瑚礁調查與研究的一支主要力量。珊瑚學科組2002年開始比較規範地進行珊瑚礁監測,2004年加入了全球珊瑚礁監測網。該網絡是從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上發展出來的珊瑚礁監測網和行動網絡,其東亞區包括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

中:總體而言,中國的珊瑚礁監測研究在國際上處於什麼水平?

練:如果就監測而言,全球各國的技術都差不多,主要是潛水實地調查監測,近幾年才多了遙感監測。中國從2004年開始使用國際上通用的監測方式。

綜合而言,中國珊瑚研究基本跟上了國際步伐,尤其在珊瑚礁生態修復這塊還做得比較好,甚至有些工作可能是領先的,因為我們國家這些年非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國家對生態修復、保護強調得多,經費也更充裕。另外,由於中央不時有環保督查監督地方修復情況,因此能夠有持續的改善。

中:啟動《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2019 》編寫工作的契機是什麼?如何看待中國近年對珊瑚礁近岸生態系統提高重視?

練:我們的契機是2018年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成立,這是一個關注珊瑚礁的機構和個人自願結成的公益組織,依靠南海所成立,共有來自高校、研究所、公益組織以及企業的100多個機構和個人加入。有了分會的平台,才籌劃了這次報告。

報告組織撰寫的經費主要來自於民間基金會資助,內容來自分會成員們曾經做過的研究,通過分類匯集並分工整理最終形成了這份報告。因此,報告中區域的研究反映的僅僅是代表性點位的情況,時間上也不連續,這也是報告的不足。

當然能形成報告本身已經很不容易了。這不是政府主導的工作,但說起來,也是國家對珊瑚礁越來越重視的結果。2005年以前,中國沒有對珊瑚礁整體狀況的調查,研究機構的工作也以地質方向關注得多,除了南海所鄒仁林老師外,做珊瑚生物生態方向的學者很少。2005年在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近海專項調查計畫「908專項」下,中國第一次有了專門的珊瑚礁調查和任務。那以後全國就慢慢重視起來了。眼下這份報告引用的數據,主要基於多個研究機構在這次專項調查以後的工作。

這幾年,研究機構越來越多,比如參與報告撰寫的廣西大學珊瑚礁研究中心就是2014年成立的,潛愛大鵬、無境深藍等這些成立不到10年的潛水公益組織也參與到珊瑚保護工作中。國家支持的調查研究經費也多了。

自然資源部林草局的南海分局是做自然資源常規監測的機構,以前沒有專門的珊瑚礁監測任務,現在也做了,所以現在長期延續珊瑚礁監測更有保障了。

中:中國珊瑚礁目前面臨哪些威脅?

練:人類活動對中國珊瑚礁影響一直排在第一位,如沿岸開發、工業、生活污水排放、沿海養殖等會影響水質,甚至破壞珊瑚棲息地。漁業活動、過度捕撈以及採挖珊瑚也會嚴重破壞珊瑚礁生態。

但是2010年以來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珊瑚白化,以及水體富營養化等因素導致的棘冠海星爆發對中國珊瑚礁的威脅越來越嚴峻,再疊加人類活動的影響,中國珊瑚礁保護還遠不能樂觀。

我第一次看到棘冠海星爆發是2003年在三亞亞龍灣,那真是觸目驚心,被棘冠海星吃過的珊瑚只剩下大片的珊瑚白骨。亞龍灣那時候還是很偏僻的,那裡是1990年成立的第一個國家級珊瑚保護區的一部分,那裡的珊瑚礁是三亞最漂亮的。2004年我們發現整個亞龍灣珊瑚差不多都死了,後來附近大、小東海的珊瑚也受到棘冠海星的破壞,到現在一直沒有恢復好。2007~2009年,西沙群島的珊瑚礁由於棘冠海星爆發幾乎被吃光了,現在也只有部分恢復,而最近3年南海的珊瑚礁,包括西沙、南沙、中沙又不斷發現局部棘冠海星爆發,需要我們特別重視。


棘冠海星爆發後,西沙群島附近的珊瑚逐漸復原。圖片來源:練健生

一旦破壞了就很難恢復,很難說具體哪個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綜合的因素。棘冠海星爆發目前的比較認可的原因是水體富營養化有關,這會導致海水中微藻增加,微藻是棘冠海星幼蟲的食物。另外,這和捕撈過度造成棘冠海星的天敵如法螺、蘇眉魚(曲紋唇魚)變少也有關。棘冠海星就像蝗災,吃完一個地方又會遷移到新的地方去為害。

珊瑚白化這幾年發生也越來越頻繁了。2010年的珊瑚白化還不算特別嚴重,主要在印度洋-西太平洋、中國三亞、西沙、南沙等有中等規模珊瑚白化出現。

而2014~2017年可能是全球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中國主要在南沙、西沙有嚴重的白化。2019~2020年也是珊瑚白化很嚴重的年份,2020年西沙、南沙、北部灣潿洲島,海南西北角的臨高一帶都有大規模珊瑚白化出現。不過,中國還沒有專門的白化監測計劃,我們呼籲研究人員和業餘愛好者聯合起來一起做好珊瑚白化和棘冠海星的長期監測。

中:有什麼辦法應對珊瑚白化嗎?

練:應對白化目前還沒有什麼好辦法。長期來說,還是要靠生物自身的適應進化。大部分白化是可以恢復的,但是長期連續的高溫或者低溫會造成珊瑚死亡。國際上大量的研究珊瑚及其共生體的生物學生態學都希望找到辦法,也有一些科學家在研究工程的辦法。中國福建到海南島東部海域都有上升流,上升流區域水溫較低,所以有科學家提出上升流區可能可以作為珊瑚的避難所。

中:如何評價報告中提到的部分海域養殖、濱海建設等影響因素的改善趨勢?這種趨勢是否會持續?

練:目前國家的政策方針是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目前的改善與中央環保督察的大力執行有關,不過督察是一個臨時的力量。希望有常態化、更持續的機制,包括全國力量的協調來保護珊瑚,包括常態化的大量監測(目前監控區太少)研究、動態的生態預警、將造礁石珊瑚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進行嚴格保護(國家林草局2月5日公佈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首次將造礁珊瑚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一一編註),以及保護區常態執法管理等等。

中:您怎麼看待2019年12月農業部發布的《中國珊瑚保護行動計劃綱要》中提到的,2030年前90%以上的珊瑚重要分佈區域得到有效保護,活造礁石珊瑚覆蓋率和珊瑚群落健康狀況小幅回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下一步要做什麼?

練:當前中國珊瑚礁領域各研究機構還是以計劃為主導,缺乏專門的研究協調機制。地方上也很多工作要做,因為大量的珊瑚礁靠近人類活動區域;還有很多是分佈在保護區的,但保護區可能缺少保護執法的能力,工作人員沒有執法權限,不能抓人不能罰款,執法和管理體制還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珊瑚行動綱要》中的指標應該考慮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以及中國正在建設的保護地體系,例如提出了設立或升級保護區等措施。希望《珊瑚行動綱要》的提出能夠加強國家層面的工作,統籌協調全局。另外,目前對於白化和棘冠海星的長期監測非常迫切,希望多一些國家經費、地方經費投入。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一份「眾包」報告全面呈現中國珊瑚礁保護現狀


編註:本篇以中國的珊瑚礁保育為主軸,但本文所述有部分區域位在主權極具爭議的南海海域,地理名稱與台灣及東南亞國家認知有異,特此說明,也感謝讀者來函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