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幼熊成功野放追蹤 村長余春美:想念「小草莓」
廣原小熊「台灣野莓」(Mulas)是台灣首件失親幼熊,2019年7月出現在台東海端鄉廣原村,經村民通報後,進行收容、人為照養,經過野放訓練後,2020年5月由民間直升機載送到中央山脈附近野放。今年6月,台東林管處透過衛星發送卸除頸圈指令解除Mulas配戴的追蹤頸圈,並由台東處根據脫落後的定位坐標尋獲攜回。台灣首件經人為照養、野訓及野放的亞成熊,透過衛星追蹤野外生活行為長達年餘的案例,於此圓滿完成。
台東林管處委託製作的《Mulas Kulumaha!返抵山林》紀錄片,完整呈現「台灣野莓」295天在人類社會的生活,以及各單位公私協力的過程。上週六(23)傍晚6時,於台東縣海端鄉廣原國小風雨球場首映,數十位廣原村民參與,廣原村長余春梅難掩感動,感謝台東林管處「細心照顧小Mulas」;第一時間通報的村民王繼國,期待台灣社會能效法布農精神,勿錯過能救治野生動物的機會。
疑遭母熊遺棄 幸由布農族人營救通報
「Mulas國語是草莓的意思,而且是漂亮的草莓。」為小黑熊取和自己相同的名字,希望牠無論到哪裡,都能適應環境。余春梅提到這隻小熊,既高興又捨不得,Mulas彷彿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心裡很想跟牠在一起;同時也認知到小草莓長大了,山林是牠的歸宿、自由了,想到牠在森林裡更自由自在,又令放下心來。
那一天,廣原村民王繼國在自家釣魚池對面的香蕉園發現這頭小黑熊。提到初見小熊的印象,他原以為是頭小狗,抓到之後也不知道是什麼,這在部落也是頭一遭。他從小熊的背部輕輕地抓起來看,只見牠渾身乏力,研判好幾天未進食、處於虛脫狀態,立即通報台東林管處。
起初王繼國有點害怕,怕大熊可能在附近。「這麼小的熊,照理說都是母熊帶著。」然而,母熊不知何原因留下小熊。
繼國媽媽則說,有村民曾表示在路邊看到母熊帶兩隻熊,因為時間接近傍晚,監視器也未能看清楚。推測那幾天有村民種的南瓜,為了嚇走頻頻來訪的山豬而鳴放鞭炮,同時驚嚇了路過的黑熊親子,母熊和中熊很快走避,留下跑不動的小熊;這隻小熊在附近逛了幾天,也有人目擊牠經過水田,最後可能肚子餓得走不動,才會在香蕉園現身。
因考慮母熊可能回來尋找牠,所以找籠子放置其中,台東林管處認為,一至兩周內是關鍵,但母熊始終未再現身。王繼國參與一個星期的照顧,眼見小草莓野放,他十分不捨。
「這也許是運氣,讓我們有機會照顧小熊。」繼國媽媽說。
「遇到小熊很意外,希望無論在山區或部落,看到幼熊或受傷的熊,第一個就要通報,讓人介入處理後再野放。」王繼國補充,在布農族,打黑熊是禁忌,會帶來厄運,因此遇到黑熊基本上是閃避、和牠錯開,不要有衝突;若真的很靠近,就對空鳴槍嚇跑牠。
樹梢築巢,屁股挪出巢外都是廁所!
Mulas曾於特生低海拔試驗站進行為期2個月的移地照養與野訓,直到隔(2020)年2月,台東處龍泉野訓場完工,才回到台東海端鄉繼續野外環境訓練。野訓成果包括讓牠在近自然環境生活,學會取食各種植物、野果,也學會獵捕野生動物,還展現上樹築巢棲息的行為。
在低海拔試驗站0.22公頃的野訓場中,林木扶疏;高聳入雲的冠層,是野訓小熊喜歡做窩之處,透過監視器紀錄了,小熊上巢後若需排泄,就將屁股挪到窩的外緣,直接空投落地。這項行為不但出現在Mulas身上,在南安小熊小美(Buni)也是如此。
影片也首度紀錄台灣黑熊不同胎的幼熊——「台灣野莓」(Mulas)和「山枇杷」(Litu),併籠照養的珍貴影像。
頸圈戴得住是有秘訣的,無論南安小熊或錦屏黑熊,頸圈很快就鬆脫。前台東林管處長劉瓊蓮解釋,野訓時,就讓Mulas戴著頸圈,讓牠習慣,並且適度的調整頸圈。因為戴得住,才有機會記錄亞成熊一年四季的生活。
海端鄉有熊國 廣原村近年伸援兩熊
「照養及野放小熊的挑戰,更讓部落的傳統文化,與專家的保育工作,站在同一陣線。」Mulas救援過程中,時任台東林管處長劉瓊蓮是關鍵人物,他一得知通報失親小熊時,立即成立小組,導入專業團隊,善用行政資源,決策過程明快,並不畏成敗,忠實紀錄整個過程。不但完成黑熊救傷野放的標準流程,並將過程剪輯成影片和台灣社會分享保育的成果,同時證明,「台東林管處有能力保育瀕危物種。」
首映會上,台東林管處長吳昌祐致詞時再三感謝部落居民第一時間通報。「沒有你們第一時間通報,可能就錯過黃金救援時機,更沒機會建立台灣有史以來,第一件幼熊照養成亞成熊野放、監測的本土經驗。」
無獨有偶,從通報廣原小熊至今,將近三年時間,台東林管處陸續照養了四隻黑熊,廣原小熊(Mulas)是第一隻,接著是利稻小熊(村),接著是錦屏(廣原村錦屏部落)、最近則是崁頂(村)。「這四隻熊都在海端鄉布農族人手上獲得最直接的照顧。」
吳昌祐說,去年與海端鄉公所共同成立「黑熊出沒通報平台」,結合各村及部落合作建立通報網絡,同時也持續在台灣黑熊出現熱點區域辦理野生動物救援通報及人熊遭遇宣導活動及課程。
這幾年境內陸續出現台灣黑熊,海端鄉幾乎靠保育黑熊打響名號。海端鄉公所秘書江聰明致詞感謝族人參與黑熊保育工作,他說,布農族文化從不傷害熊,從小長輩就教導他,絕對不能用熊肉配著小米吃,熊是另一種人類;而熊下山可能不是好事,代表大環境改變影響了牠們的生活。
因為Mulas:印證台灣黑熊不冬眠 成立東部野生救援單位
吳昌祐說,因為Mulas,得以監測亞成熊一年四季的活動狀態。在這次的經驗,印證了教科書上說台灣黑熊不冬眠確有其事,不過也觀察到,遇寒流或低溫時,牠會宅在家,停留在安全溫暖的地方,而且在低溫前的活動確實明顯增加,其實也會過冬收集或攝取更多食物,讓自己安然度過嚴冬的考驗。這些監測記錄會提供科學參考,甚至透過國內外期刊的發表傳遞這些重要發現。
台東處已經有一套黑熊救援標準流程,並將這些經驗透過台東林管處的四個工作站傳承,針對救援資源適當分配,進行分組、彼此支援,例如接獲通報時該澄清哪些問題,是小熊或成熊,身體是否有明確的傷口等。
Mulas也促成東部野動救援單位成立,更讓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落腳池上,對花東地區野生動物救援發揮極大的功能。吳昌祐說,截至今年7月,已有220件次野生動物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