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守護前線:野保法之後的野生動物急救與收容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守護前線:野保法之後的野生動物急救與收容

2021年05月09日
文、圖:池边金勝
跟著水鹿伯,美麗的大武山下,屏東科技大學校區內,有著全台最大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單位,是為了因應自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實施後,所查緝到的許多走私或非法飼養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協助收容與提供飲食、醫療照養,是台灣當代野生動物保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祕林的聚會結束了,水鹿伯啟程要回去山上的家,因為不知道下次相聚是何時何地,很多同伴都陪著他一起走到山腳下。道別前,水鹿伯說我們該飛的就飛,該爬樹的就爬,該游水的就游,就像他也有該去的地方,但我們都是祕林的一部分,就算見不到面,依然同在一起。圖片來源:時報文化出版《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

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育思潮,萌芽期在1980年代,當時台灣因為是犀牛角、象牙、虎骨等野生動物產製品的消費大國,間接造成國際上非法貿易猖獗,所以遭受歐美國家的政府和保育組織關注;加上國內的新聞媒體與報章雜誌,陸續揭露了許多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等問題,使得民眾保育意識逐漸增加,因此當時政府在國內外的保育聲浪壓力下,順勢制定了《野生動物保育法》,並在1989年頒布施行。

當時公告約1900多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列為重點保護及管制對象。因為野保法的執法成效,幾年之內,許多野生動物的非法活體與產製品走私交易被查緝,當中不少都是因為野生動物的寵物市場尚未消退,而離開原生國的紅毛猩猩、長臂猿、馬來熊等中、大型野生動物。這些野生動物,不僅被迫遠離家園,更因為野放條件不易達成,只好在台灣相關單位的安排下,永久居留在異鄉。

隨著查緝到的野生動物數量增加,農委會在1990年代初,委託台北市立動物園、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屏東科技大學等學術機構,成立動物收容中心。而坐落於台灣南端,北大武山下的「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在1992年成立,是台灣現行的收容單位當中,規模最大、投入資源也較多的一個。起初成立是為了協助收容外來種野生動物,之後也開始收容因非法獵捕或販賣,經由各縣市政府查獲的本土保育類野生動物,1993年開始至今,曾收容與協助的野生動物已超過5000隻。

收容中心內設有行政、照養、獸醫、研教四組,各司其職也經常相互交流溝通,隨時為中心內每隻動物做身心健康的評估,除了能替生病或年老的動物對症下藥,設計均衡飲食,還要讓居住在此的動物們,都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過上最舒適的生活。畢竟中心內將近800到1000隻的動物,都注定在此終老,為了不讓動物出現刻板行為,收容中心的照養員會盡可能增加動物生活環境裡的豐富度,例如大型動物的餵食方式,從不是只求餵飽就好,而是會在每次餵食時,將食物隨機分散擺放,讓大型動物能滿足探索的天性;或者是像猿猴類這種智能較高、社會行為較多樣的野生動物,中心還會不定期自製富有遊樂或運動功能的設施,讓這些動物就算被圈養,也能發揮攀爬跳躍的本領,或是充實他們的社交活動。這種對動物福利絕不馬虎的理念,讓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不僅是全亞洲規模最大,也是動物收容品質的理想標準。

「天大,地大,屏科大」是屏東科技大學的教職人員與學生,對校區的自我戲稱,反映出屏科大校地是全國之冠的事實,就連當初在規劃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用地時也十分慷慨,中心坐落於屏科大學校園內的西北角,占地約2.5公頃,是塊不算廣大卻也不小的土地面積,使得之後收容中心能在硬體的規劃上,發揮出良好的運作,有助於增加安全性與照養功能。

由於就在屏科大校區內,占有地利之便,收容中心經常密切與屏科大獸醫系合作,提供獸醫系師生第一線的豐富臨床診療經驗,培育出許多具有治療野生動物能力的獸醫師,也讓收容中心內的每隻動物,身心健康都有更好的保障。

而說到野生動物的醫療照護,在台灣南投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旗下深藏許多優秀的生態研究單位,其中的「野生動物急救站」是全國首處保育類野生動物救傷的專責單位,成立於1993年,同樣因應在《野生動物保育法》實施後,本土的非法野生動物獵捕與飼養破獲案件增多,加上民眾保育觀念漸增,若有遭遇受傷的野生動物或疑似失親的幼雛、幼獸,也開始會通報正當管道尋求協助。例如全國各地鳥會、動保處或消防單位,都是民眾第一時間會運用的民間與政府資源,這些全國遍布的保育團體與主管機關,形成了一套應變系統,引導或協助民眾,在第一時間處理野生動物的急難狀況,若有極度瀕危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受傷或失親,需要更全面的醫護協助,就會安排送往像野生動物急救站這樣,醫療經驗豐富、具專業設備的救傷單位,才能確保本土珍稀的野生動物,在受傷後有較高的治癒率,並且還能夠有一天重新回到野外的家園,多替他自己的族群增加生力軍。

野生動物醫療是極為不易的專業領域,雖然不像一般寵物醫療,會有個寵物飼主在旁監看,但是野生動物的傷病狀況不但千奇百怪,更具有危險性。落巢的幼鳥、受困鳥網的猛禽,都算小事一件,還要面對車禍受傷的、捕獸夾夾傷的、被黏鼠板黏到或是受了傷卻無法吃飯的,這些觸目驚心、令人無法直視的意外事件,時常會發生在不同野生動物身上,所以全仰賴經驗豐富的獸醫師們與照養團隊,隨機應變,量身訂製,讓不同個體都能在與傷病的拔河下增加贏得健康的機率。

投身於此的獸醫師和照養員們都是滿腔熱誠,對動物有一份單純的喜愛,兼具感性與理性,付出許多時間心力只希望動物都能恢復最佳狀態,還要在動物的狀況已經回天乏術了之後,接受無常,重新振作,繼續守護其他動物們的健康。

野生動物急救站內所照顧的動物,多半是民眾發現後通報縣市政府,再轉送進來,或是民眾主動聯繫,經過諮詢與評估後再自行送到急救站。而來到急救站的野生動物,受傷的原因,多半都是人為因素造成,其中不乏慘烈的案例,像是2012年,苗栗縣政府接獲民眾報案,表示有人在山區架設陷阱,勘查人員到現場蒐證時,竟發現陷阱旁有一隻奄奄一息的雌性台灣獼猴,隨即送至野生動物急救站救治。

昏迷的母猴左腿有被套索勒傷的傷口,且全身多處擦傷,臉部大量瘀血,更嚴重的是頭顱骨折,腦部功能可能受損,所以陷入昏迷。據獸醫師經驗判斷,母猴應該是中了陷阱,卻因為不是獵人想要的獵物,所以為了解開陷阱,以致命的力道重擊母猴頭部,再將她棄置一旁,並重新設置陷阱。

起初急救站只能以點滴維持母猴身體機能,母猴雖在隔天甦醒卻仍無法動彈,而且視力失去功能。無法自行進食的母猴,初期還需要醫護人員用流質食物餵食,所幸母猴在急救站的悉心照料之下,發揮了野生動物的韌性,約一週之後,開始能翻身或跌跌撞撞的移動身軀;三週後狀況持續穩定,也能自行進食,但是手腳不協調的情況依舊,於是特生中心便主動聯絡竹山秀傳醫院,為她進行腦部斷層掃描,更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的神經外科醫師,提供專業意見,就這樣,在眾多專業醫療的幫助與急救站醫護人員的協助復健之下,大約一年後,這隻不幸中陷阱遭人類打傷昏迷,又歷經人間奇幻旅程的台灣獼猴,終於恢復視力與靈活自如的手腳,在眾人的祝福下重回屬於她的森林家園。

當然,急救站內較溫馨的個案也是有。2016年,一位好心民眾從盜獵者手中買下一隻穿山甲交給縣府,後來輾轉送到野生動物急救站;因為這隻穿山甲胸部的毛很長,還被急救站人員偷取「胸毛妹」這個代號。當時胸毛妹的右後腳潰爛且散發出惡臭,推測是中了捕獸夾後被盜獵者捕獲,傷口因為拖延時間過久而惡化,不得不截肢保命。雖然失去了一隻右後腳,卻在調養一陣子後日漸康復,而且還在野放前三天,照養員意外的發現,胸毛妹生下了一隻小穿山甲,可說是險中求生後的甜美果實,也讓台灣又多了一隻穿山甲。

從那天起,胸毛妹的野放日子便延後,直到小穿山甲斷奶並能夠自主進行探索活動,再經過審慎評估,確定胸毛妹照顧小穿山甲的行為已經結束,就慎選野放地點,先行將胸毛妹野放,而小穿山甲也在急救站生長茁壯後,接續媽媽的腳步回到了野外。

野放,一直是急救站除了復育工作外,另一個最主要的目標,所有的獸醫師與照養員,對野生動物的愛,就是希望他們都能重回野外自在生存。但無奈,台灣的淺山環境,不僅遭受大量不當開發,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不斷產生,就連深山野嶺,也埋伏著盜獵者的陷阱,所以急救站每年救治的動物高達600隻以上,每隻都需要經過醫治、復原、訓練才能再評估野放與否,而許多缺翼、殘肢或已經缺乏求生本能的野生動物,也只能終身收容在急救站內,成為急救站的醫護團隊每天必須肩負起的責任。

不只如此,在社群媒體運用廣泛的時代,急救站同仁為了分享站內大小事,讓更多人知道野生動物面臨的危機,還要身兼美術設計與小編,經常在網路上發布各類救傷與野放案例,並且定期配合學校機關,舉辦站內的參觀導覽,或是校外的宣導活動,讓保育觀念深植大小朋友心中,用盡創意與有限資源,為的就是希望人與野生動物的距離更加貼近,善待野生動物與環境的力量,在人間越來越壯大。

野生動物的救傷及收容,仰賴的不是只有場地和器材,最重要的還是那些賦予硬體設備靈魂能量的醫護團隊,他們的存在,支撐著台灣整體生態的健全,成為各種野生動物維繫族群生存的後盾,一次次的急救,都是在彌補人們對野生動物的傷害,一次次的野放,都成為守護台灣生態健康的希望。

這些喜愛動物,離開都市、隱身於鄉村工作的人們每天與動物為伍,雖然負擔很甜蜜,忙起來時卻連喘息時間都少。但近年來,政府用在生態保育相關的經費逐漸下降,2017年,林務局在「野生動物保育」計畫中僅分配到6000多萬,與2006年相比,足足少了兩億多元,在這樣的預算分配下,野生動物急救站一年只能運用約不到300萬元的預算。

諷刺的是,隨著民眾保育意識的普及,送至急救站救治與收容的動物逐年增加,而野生動物治療、照養、訓練的過程不只漫長,又亟需醫療耗材與人力,資源的吃緊,每天考驗著急救站的團隊,因此來自民間的主動捐款、捐物資,也是急救站營運當中的重要助力。只不過這些經費短缺的難題,普遍存在於全台各地保育相關的公家機關和民間組織,大家還必須在本業之外各憑本事來獲得民眾關注,替自己的業主——野生動物——謀求最大利益。

然而,若政府對環境破壞、野生動物盜獵、野保法執行上的欠缺等問題,沒有更積極的作為,這種一邊在補救,另一邊卻還是持續製造問題的狀況,有再多的預算、再多的民間愛心,仍然只是在消耗台灣最美的風景,還有台灣的未來。

原文標題:〈野保法之後的動物醫護——野生動物急救與收容〉


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

作者:池边金勝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16日

 


作者簡介

池边金勝

野生動物畫家。復興商工繪畫組、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視傳系畢業,熱衷繪畫創作,擅以水彩與油畫傳達山川海洋的寧靜祥和,以及野生動物的美好姿態,盼透過繪畫啟發社會對自然的感動與關注。


【名人推薦】

「我們與世界上的野生動物看似遙遠,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與生物的互動和理解,也逐漸地更新、演變。台灣人的歷史、文化和大自然,彼此交織成一段時而哀戚、時而動人的故事。這本圖文書不只帶著我們認識世界上的各種野生動物,更娓娓道來我們從古至今是如何因愛而誤傷了或是守護了野生動物。相信透過金勝筆下的小動物,以及他所陳述的故事,你我都能更加了解,何謂真正的愛。」——玉子 「玉子日記」/ 動物圖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