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搬新家了!為因應日益增多的傷病與收容動物,於2004年啟動急救站新建及搬遷計畫,從覓地、籌措經費、規劃等,共歷經14年時間完成第一期硬體設備。2日,入厝記者會上,農委會副主委李退之表示,野生動物救治是讓國際看見台灣在保育上的努力。
25年銘刻台灣保育史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揭牌典禮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歷任主任齊聚一堂,一同見證這場接力賽的成績。會中由第一任主任顏仁德回顧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歷史,這幾乎也是台灣近30年來的保育史。這段歷史可追溯自顏仁德1990接農林廳技術室主任,3天後隨即奉派成立保育中心,兩年半後的1992年7月1日正式成立,隔年5月8日就任首任主任。
「當時這裡一片荒涼,什麼都沒有。」顏仁德記憶猶新,從林務局撥用巒大林管處舊房舍開始,一點一滴打造成台灣生物多樣性研究重鎮。1993年12月成立的野生動物急救站任重道遠,首個任務就是搶救肉毒桿菌中毒的黑面琵鷺,一直到救治成功野放,也建立急救站的口碑。
當時無論是土地取得或經費爭取都相當不易。2007年將急救站納入林務局野生動物急救照顧系統之後,才有固定的預算。為了添購籠舍,有一年林務局以保育組預算,提供一千萬給急救站。然而,舊有的場域距離辦公室、遊客太近,必須適度隔離避免增加人畜共通的疾病散播;只是迫於各項資源未能到位,始終未能完成新建計畫。
2013年家畜衛生試驗所公布台灣鼬獾身上的狂犬病毒,是野生動物保育轉捩點之一。爆發後,行政院意識到野生動物的救護關係到全民健康,也是國際間強調「一個地球,健康一體」(One earth, one health)保育醫學的重要性。
由此為起點,在時任主管的方國運奔走下,敦促行政院得以支持這項興建計畫。又因建地位於三四千年前的史前遺址上,並須完成所有物件定位;工程歷經六年完成。
現任主任楊嘉棟也以「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鼓勵同仁莫忘初衷,只要持續努力,就會讓其他人願意同行。他感謝台中蓮社以及福智基金會長年資助,幫助特生中心進行野生動物救護,太格木地板公司也因認同,捐助二樓活動式的地板以及相關的野生動物藝術。「這就是迴響!」
即便行政院已拍板將特生中心併入環境資源部,現任農委會副主委李退之,仍念念不忘2002年底擔任台南縣新聞室主任之時,與特生中心合作處理黑面琵鷺死亡事件追蹤的經驗。他認為,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救傷的經驗與成就,得以讓全球看到台灣保育成效,他未來也會持續關注,盡力支持急救站的任務。
融合自然環境 為人與野生動物留白
依據特生中心提供的資料,新建築面積超過2400平方公尺,內部有先進的醫療設備與空間,如寬敞的診療室、手術室、加護病房與高壓氧治療艙等各種動物的病房,與原有動物收容籠舍連結,總面積達超過2公頃。
建築設計則完全與集集周邊的山脈融合,建築師陳良全表示,建材皆以當地易取得、平價的材料為主,天井設計增加透光、通風以及綠地,讓野生動物在醫療、照養、收容都有足夠的空間。這棟建築設計是鑽石級綠建築。
急救站標誌是由四種動物構成:日猛禽、貓頭鷹、原生龜以及穿山甲,代表四種最常受傷需要救治的珍稀物種。
野生動物急救站成立至今已超過25年,近年來每年處理的動物均超過600隻,收容保種超過2000隻。以2017年為例,野生動物急救站共救治623隻傷病動物,其中以領角鴞68隻數量最多,其次依序為東亞家蝠36隻、鳳頭蒼鷹29隻。領角鴞主要的受傷原因為車禍、攻擊與槍傷,第二順位則是幼體疑因試飛落巢而被熱心民眾送醫。
集中救傷資源 讓野生動物回家
急救站副研究員兼獸醫師詹芳澤表示,野生動物醫療照護空間變大,動線上也變得流暢,並增加先進設備,如動物ICU病房與動物高壓氧艙,得以處理較麻煩的動物傷勢,仍因人力預算有限,收容量無法增加太多,未來仍須落實處理動物檢傷分級措施。他呼籲民眾發現受傷生病的野生動物時,請先與縣市政府聯繫、處理,如較困難與無法處理的動物再轉送給野生動物急救站醫療處理。
「若未做好數量的管控,以至於分散資源,相對而言連帶降低整體救傷品質,也增加疾病感染的機會。」詹芳澤解釋,基於專業和經驗在資源有限下,會優先將資源分配給可治癒重回野外的野生動物。
雖無法實際增加救傷數量,但急救站扮演的角色變豐富多元了,除了民眾熟悉的醫療救傷、收容養護,還肩負研究保種任務,並擴大教育宣導的效果來預防野生動物因人為因素受傷;不但維持原來的營運能量,也期待成為示範基地,訓練未來野生動物救傷養護人才。
急救站也規畫、向外尋求志工人力,支援諸如接電話、教育解說、野生動物基本餵養等,既重要又繁瑣的工作;專業工作有長期計劃支援的人力。如此人力搭配下,期能讓急救站運轉更順上。
不能野放的動物,就成為動物大使,將動物受傷所透漏的訊息,透過解說人員傳達給來訪的民眾以及學生。
為保育盡心 降低傷害野動的人為因素
並非所有問題都得讓民眾不惜交通送到特生中心急救站。詹芳澤說,民眾遇到受傷野生動物,請先「停、看、聽」,觀察個體狀況,若仍無法確認,可先電話諮詢。
例如有些野生動物不是「救」的問題,很可能是幼鳥習飛,只要適度引導回到巢或樹枝就可以處理。這類問題,透過電話諮詢,即能初步為民眾解惑,無須耗費交通資源,也讓救傷人力更專注於需要搶救的動物身上。
台灣穿山甲族群數量穩定,當全球穿山甲因盜獵大量消失時,更凸顯這項保育成果的珍貴。然而台灣的穿山甲族群因獸夾、野狗攻擊、道路開發造成的路殺,仍威脅其生存。詹芳澤認為,人為因素的控制有助於穿山甲保育,守法不放置獸夾、控制、降低野化犬族群數,都是努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