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漂物中寶特瓶仍多 海保署:不利於生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海漂物中寶特瓶仍多 海保署:不利於生態

2021年05月03日
摘錄自2021年5月3日聯合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3日)公布2021年第一季海廢清除成果,超過3371公噸,仍以海漂垃圾為大宗,占將近5成。而海廢資源垃圾以寶特瓶占比最高,顯示國人對於瓶裝飲料有很大程度依賴性,這些廢棄寶特瓶在海洋漂流過程仍會破損、溶解部分塑膠分子,不利於生態。


海保署2021年第一季海廢清除成果逾3371公噸。圖片來源:海保署

海保署統計臨海19縣市今年第1季海廢清除量、淨灘、船舶攜回垃圾及岸置垃圾桶,共清出3371公噸,比109年同季多出1759公噸。

海保署指出,海廢垃圾中,海漂約占49.96%、海底垃圾 約占0.3%、淨灘約占17.84%、船舶攜回垃圾約占19.07%、岸置垃圾桶約占15.83%;另清除的海廢,資源垃圾約占8.46%,非資源垃圾約占91.54%。

資源垃圾中又以寶特瓶4.49%為最高,其次是玻璃瓶1.75%、鋁罐1.41%、鐵罐0.47%及廢紙0.34%,非資源垃圾則為難以分類辨識的其他類為最大宗,占77.72%,剩餘分別是竹木8.9%、保麗龍2.26%、廢棄漁網漁具2.66%。

「本季海廢資源垃圾以寶特瓶占比最高」,海保署說,寶特瓶在海洋漂流過程仍會破損、溶解部分塑膠分子,對生態循環圈是不利的因素。

非資源垃圾中廢棄漁網具雖占比較少,但廢漁網在海中易勾纏各式垃圾,遭日曬與海水侵蝕變質到無法辨識,因此廢漁網的回收與處置仍是海廢處理之重大挑戰。

2021年第1季海廢清除量各縣(市)佔比。圖片來源:海保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