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守護行動力 荒野保護協會各項保育經驗分享 | 環境資訊中心

棲地守護行動力 荒野保護協會各項保育經驗分享

2021年06月04日
整理:鍾豐駿(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

土地交付環境信託之後,如何達到環境保護的公益目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年3月舉辦「自然與文化資產保存,我們能怎麼做?」系列講座,24日第四場座談請來國內最具聲望的棲地保育團體——荒野保護協會,分享認養、租地或購地保育的環境信託案例,以及執行棲地經營管理的經驗,讓民眾更具體了解民間保護區的內容,使有心想要保護棲地的參與者有所依循。


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主任謝祥彥(圖左)與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圖右)。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荒野保護協會執行兩大宗旨 環境教育、棲地守護

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主任謝祥彥表示,「1995年成立的荒野,最主要就是在做兩件事——『環境教育』及『棲地守護』。」

根據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荒野共有七種棲地保護方式,分別是購買、長期租借、委託、簽訂合作備忘錄、認養、守護以及議題守護。

謝祥彥表示,位於宜蘭冬山的「荒野一號地」,是荒野第一筆直接購買的地。購地前調查顯示,該處記錄到131科、共271種生物,包含魚鷹、大冠鷲、穿山甲等保育類動物。該地目前主要以iNaturalist平台進行一些生態調查,除了有調查到新的隱翅蟲,還有拍攝到藍腹鷴、長鬃山羊、黃喉貂等。

宜蘭縣員山鄉雙連埤擁有台灣1/3水生植物,以及由草毯累積數千年而成的珍貴天然浮島,民國80年代因地主想要規劃成水上遊樂區,荒野對此展開救援行動,在台北萬里與宜蘭平地設立庇護站,將遭棄水草搶救回來安置。此外,荒野也獲得環境教育場域認證,在該地設置生態教室,舉辦自然體驗、弱勢兒童營與友善農耕等,成功讓17種重要水生植物回家。

至於五股溼地的案例,謝祥彥表示,當時台北縣政府預計開發這塊濕地,經環團與政府協商後,採取「棲地移轉」的方式,成功在周邊重建棲地。2005年於該地發現台灣特有的「四斑細蟌」。

提到友善耕作的案例,謝祥彥說,2014年荒野在新竹油羅田租下4分水稻田與3分旱田,以食農教育為主,舉辦插秧收割等農事體驗活動、教大家種菜。「而且因為沒噴藥的緣故,附近的農友還會來拔雜草回去當雞飼料。」針對台灣非農用地普遍施用除草劑的問題,謝祥彥進一步說,荒野已發起非農地禁用除草劑的倡議,敦促各縣市推自治條例加以禁止。網路上也成立組織「路噴社」,號召網友若發現有使用除草劑的狀況,皆可通報荒野來處理。

一人捐一元,可以買下一塊地來守護

劉月梅表示,荒野保護協會正規劃買下二號地,起源於一位夥伴150萬元的遺產捐贈,劉月梅也解釋,她鼓勵夥伴一人捐一元來買地,反倒不希望有人一次捐出太多錢。

「真正要募的,是人的心;希望是一人捐出一塊錢的感覺,把大錢筒的概念分散出去。」劉月梅說,台灣人是善良的,而身為NGO的重要職責,就是要把善良的氣息帶到社會民間。因此,她十分肯定該場系列講座,講座的重點是希望解決台灣土地保護的問題。

劉月梅強調,對一塊土地的守護,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的方式就會有不同的問題要去面對與克服。「荒野現在做的淨灘、淨河流、禁用除草劑等行動,政府還沒有做、不能做、沒有辦法做的,我們先做。」她表示,「我們是非營利組織;我們不營利,謀求的是後代子孫的利。」

荒野保護協會全台共有11個分會,會員人數約5600人,志工人數接近2萬人,關注全台76處棲地,其中44處為解說定點。每年環境教育活動可達5000場左右,約17萬人次參與活動,棲地保育行動力十足。此外,該協會也提供志工培訓,包含解說員訓練、推廣講師培訓、氣候變遷推廣志工培訓等,致力於培訓自然生態保育人才與保育觀念的推廣。


劉月梅展示竹製錢筒,闡述募款購地的理念與決心。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