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高手在民間 石虎、黑翅鳶、台北赤蛙等淺山生態案例分享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保育高手在民間 石虎、黑翅鳶、台北赤蛙等淺山生態案例分享

2021年06月02日
整理:孫依婷(環境資訊中心專案執行)

為了推廣民間自然保育,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了「自然與文化資產保存,我們能怎麼做?」系列講座,邀請數位民間講者分享集資購地方法,與棲地維護管理經驗。讓與會民眾更加了解台灣環境信託的集資購地行動。


山貓森林購地行動發起人吳金樹描述《龍貓》動畫裡場景,為1958年日本的泥土路場景。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建立「台灣版龍貓森林」 山貓森林集資購地許生物一個永遠的家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的「自然與文化資產保存,我們能怎麼做?」系列講座,首場在3月7 日迪化街思劇場舉辦,以「集資購地的威力!三個案例告訴你民間行動力」為題,請來三位講者,分別是山貓森林購地行動發起人吳金樹;定存大自然——阿里磅生態農場發起人王德昌;里山基金會籌備處發起人李璟泓。

吳金樹表示,台灣30年前的鄉道景象與宮崎駿電影《龍貓》中,1958年的電影場景十分相似,「畫面中公車、三輪貨車行駛在泥土地上,路旁有水圳,伴隨著綠草如茵、黃花盛開。」吳金樹也說,兩年前到日本見學,途經靜岡田野,當地地景仍然維繫在《龍貓》時代的1958年,幾乎沒什麼變化。反觀台灣,泥土路早已水泥化成產業道路,自然溪流也整治成水泥化的景觀溪流,讓人不勝唏噓。

為此,吳金樹決定投入購地保育行動。從2004年自費買下三義一塊1250平方公尺的土地開始,陸續透過購地保存自然環境。「日本的案例故事終究是日本的,因為國情不同,無法直接轉移。應該要先建立起台灣本土的信託案例才有意義。」

吳金樹表示,六年前發現苗栗一塊生態豐富的土地,但如果只靠個人力量,影響有限,因此尋求了10位有意願參與行動的夥伴,包括學者、企業家、媒體記者等,以集資購地方式,發起「山貓森林購地行動」,藉此號召大眾關注身邊的淺山生態系,共同參與購地保育。

2019年一對石虎母子慘遭路殺的事件引發社會關注,當年吳金樹啟動一項北河園區計畫,為了讓更多人參與,特別將原本數十萬的購地門檻,降低為每單位兩萬元。這個計畫後來累積達296人、共集資1200萬元。買下苗栗公館北河園區土地後,持續保護石虎與淺山生態,成為台灣集資購地保育的成功案例。而後調查發現,該地同時也是野豬、山羌、穿山甲及螢火蟲等物種的重要棲地。

「讓台灣也有龍貓森林,不再只有國外的案例。」截至2021年3月,已有343人加入山貓森林購地行動,攜手將1萬多坪土地,從建商規劃的休閒別墅、高爾夫球場等開發案中,轉型為淺山生態的永久保護區。

購地後的棲地經營管理、社區營造 「定存大自然」連本帶利還給下一代

1997年,王德昌以「定存大自然」為口號,號召親友集資購地,創立阿里磅生態農場,期許保留下一片能「連本帶利」交還後代的美好環境。阿里磅生態農場獲得許多生態學者及環團的協助與合作,除了生態調查,也定期舉辦生態體驗的課程與工作假期等活動。

在歷年生態調查中,王德昌表示,阿里磅的生物相都極為豐富。「期間,還意外發現了對水質要求相當敏感的台北赤蛙。」不僅凸顯自然棲地保育的重要性,也使得阿里磅成為賞蛙者必訪之地。

由於台北赤蛙的野外族群分布及數量,數十年來快速消減,成為瀕危物種,新北市政府和台北市動物園在2015年開啟「雙北合作——臺北赤蛙復育與棲地營造」復育計畫,並與阿里磅合作。復育計畫期間,除了台北赤蛙,也在該地調查到其他蛙類18種、蜻蜓80多種、蝴蝶100多種等。

復育有成後,王德昌開始試著在「保育為主,教育為輔」的原則下,讓園區內9/10土地維持原本的樣貌,僅利用其中的1/10。且自2003年起,以每日限制200人次的方式管制遊客總量,降低人為干擾,讓荒野能夠自然修護與演替。

同時呼應「里山倡議」精神,推廣傳統粗放、不用肥料,接近自然農法的茶葉種植,讓經濟耕作與自然和諧,同時帶動在地產業發展。在園區維護上,則與志工長期合作,協助像是移除外來種水生植物、清除茶園雜草與維護步道等內容。

阿里磅以低度開發為核心,定期維護與監測環境之餘,進行生態友善農作與環境教育,透過環境教育場域提供、協助社區維護砌石梯田、提倡農村認養與生態旅遊等,逐步實踐與社區友善互動的理念。


王德昌介紹定存大自然的理念。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從三分地到60甲地  從購地保育到生態友善農法推廣

「爸爸,這裡好像龍貓的家,可不可以幫我買下來?」就是這句話,促使李璟泓貸款買地,以實現內心憧憬已久的夢想。

居住在苗栗山區的田鱉伯,為了給孩子、孫子吃健康的食物,數十年來堅持不噴農藥。堅持自然農法耕種的結果,讓該地區出現只能在無毒、乾淨水質中存活的稀有物種——大田鱉。

李璟泓表示,自己在因緣際會下認識了田鱉伯。田鱉伯種植的五分地與臨田親戚已廢耕的三分地,坐落於三座山之間,總面積共30多甲。因環境友善,使得農田與周圍山區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可觀察到老鷹、石虎等高級消費者出沒其間。

為了維繫這整片30多甲的淺山生態區域,李璟泓買下那廢耕的三分地,讓山凹處的友善農田如同三座山的橋樑般,讓該區的動物如石虎、食蟹蒙、山羌等,能夠不受阻礙、不遭傷害地自由活動或遷徙。

然而,近年來台灣農地種電逐漸興起,李璟泓表示,淺山土地遭光電入侵後,等同將淺山動物棲地切割得更加破碎,加上業者為了設施維護而噴用殺草劑,對環境更是雪上加霜。此外,根據路殺社資料統計,台灣每年有10~20隻石虎遭被撞死,顯示台灣道路開發造成棲地破碎化。

光電案使得李璟泓將目光轉向推動生態友善農法,他說:「同樣的一筆錢,可以買下的土地面積其實相當有限,對生態的助益也因此受限;但若用於協助願意改變耕作方式的農友、卻可以保護下更為可觀的土地面積。」

李璟泓以霧峰契作為例說明,該區架設猛禽棲架後,一個棲架可吸引黑翅鳶在一個月捕食67隻老鼠。當其他農友發現,透過友善生態的機制設計,可改善鼠害又不必用藥後,紛紛主動加入。目前為止,已逐漸擴散到60甲地,共吸引50多位農民加入。

李璟泓表示,「以霧峰來說,維繫現有的60甲友善耕作面積,每年花費大約100萬上下。」對比自己當初購買三分地、花費數百萬資金,讓李璟泓確信,將有限資源投注在生態農法等其他作法,是更有效地棲地保育措施。


李璟泓介紹田鱉伯友善農法的田區。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即使環境正持續遭到不同程度的開發破壞,但民間各種保育案例顯示,透過集資購地、棲地維護管理以及生態友善農法的推動等,一群人正自發性地為自然棲地保育努力著。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作者

孫依婷

生活光影深淺中最好不過:林梢有鳥、河清有魚。想攪和著科學思維與大地涵養塑造一個「自然生態保育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