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生物的「吃土」哲學 | 環境資訊中心
從河說起

溪流生物的「吃土」哲學

2021年08月05日
文、圖: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疫情獲得穩定控制,吃土的日子,終於快要過去了。

其實在溪流裡,真有一群動物還要繼續靠吃土過日子呢。尤其在河流平緩的下游,或是溪床變寬闊的兩側,常有機會觀察到這些以濾食或撿食方式,充分利用細沙泥中營養碎屑的夥伴。牠們在環境中也算是清道夫、至少是資源回收者的角色。每個物種本領不同,但多半不拘泥在一個地點、能靈活地「逐機會而居」。哪裡有流水載不動的細顆粒,哪裡就可能有飽餐吃。

影片第一隻垂著黑淚斑的「細蝦虎」像掃街車,展現典型的濾沙吃法,但肚子裡並沒有塞滿了細沙(也太嚇人),因為濾過不要的、又從鰓蓋倒出來給河床。第二隻有性感嘴唇的「厚唇鯊」,有耐心地在沙中翻找我們肉眼看不清楚的小動物;這天,水流從上游不斷外送食物下來,瞧牠如網球選手般刁鑽,一會而貼著底撈、一會兒跳著攔截,機會主義的魚族才不會放過漂下來的禮物。

而同樣是吃土一族,不同的動物還是會依據泥沙的不同顆粒大小,選擇牠們各自喜歡的棲所。而決定這空間分佈的,就是溪流中水流的速度;而賜予這一切的,當然是這個河溪從上游到河口所串起來的生態環境囉!包括河邊的草叢、包括濱溪兩側的樹林或農田。

這還是驗證了:大自然裡沒有天然垃圾,只要我們保留多樣的棲地,處處都是循環經濟啊。

※ 本文原載於2021年7月30日人禾基金會「從河說起」部落格,原文標題為:〈吃土的日子要過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