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升溫將破1.5°C 聯合國重磅報告五大重點一次看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2040年升溫將破1.5°C 聯合國重磅報告五大重點一次看

2021年08月10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翻譯;趙家緯 審校;稿源:氣候之家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2021年科學報告,說明人為氣候變遷之下,水災、野火等正在和預計將發生的變化。這是IPCC繼2013年首次發表評估報告「AR5」後,第一次的科學回顧。

最新評估報告AR6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五種排放情境的影響預測,包括與目前水準相比,2050年和2100年全球淨負排放、淨零排放以及排放量成長一倍。第二和第三個部分將於2022年初完成,提出如何適應這些影響以及如何防止最壞情況發生的建議。

以下總結了這份重要報告中的五大關鍵訊息。

前往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資助的水壩取水的索馬利亞兒童。照片來源:UNDP Somalia(CC BY-NC 2.0)

一、我們將在2040年前升溫超過1.5°C

近幾十年來的暖化已是數千年一遇,而且正在迅速發生,幾乎遍及地球上的所有地方,並扭轉了全球降溫的長期趨勢。我們需要追溯到大約12萬5000年前,才能找到跨越多個世紀的全球地表溫度升高的證據。

這表示《巴黎協定》最積極的目標——本世紀末將升溫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準高1.5°C,達標的機會越來越小。

根據IPCC報告中的所有排放情境,接下來20年地球表面升溫將達到1.5°C或1.6°C。

臨界值越來越近的部分原因,是科學家們在歷史氣溫上升估計中加入了新的資料集,包括快速暖化的北極。這使歷史暖化的估計值增加了0.1°C。自前一次的評估報告以來,全球高排放量正在延續這一趨勢。

若還想實現1.5°C目標,保護脆弱社區和生態系統的生存,就需要在這10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

二、人類活動導致極端天氣

雖然AR5的結論是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是「明確的」,AR6進一步指出,人類活動是更頻繁或更強烈的熱浪、冰川融化、海洋暖化和酸化的主要驅動因素,這一點「高度可信」。

報告總結道:「毫無疑問,人類使大氣、海洋和陸地暖化。」

自IPCC上一份報告以來,歸因科學有巨大的進展。借助於更完善的模型,科學家們現在能夠量化氣候變遷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的可能性或強度有多大。

最近的研究顯示,如果沒有人類燃燒化石燃料,2020年的西伯利亞熱浪和2016年亞洲各地的極端高溫將永遠不會發生。

布里斯托爾大學氣候變遷教授米切爾(Dann Mitchell)引用2016年一項研究說:「極端氣候事件與人類社會衝擊之間的關聯越來越明顯。」該研究發現,2003年巴黎熱浪期間死亡的753人中,有506人可歸咎於氣候變遷。

三、我們更了解區域氣候影響

自IPCC上一份報告以來,氣候模型有所改進,科學家能夠在區域層級分析當前和未來預測溫度和水文極端情況,並了解全球氣候對世界不同地區的影響。

模型顯示,北極比其他地區暖化得更快,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暖化速度是全球暖化速度的兩到四倍。雖然熱帶地區的暖化速度較慢,但顯然這是因為在沒有人類影響的情況下,赤道附近陸地上的溫度每年變化不大。

報告指出,墨西哥灣流很可能在本世紀減弱。科學家警告,大西洋洋流若完全崩潰,將破壞區域天氣模式,削弱非洲和亞洲的季風並加強歐洲的乾旱期。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IPCC負責人科尼瑠斯 (Stephen Cornelius)表示:「自上一次報告至今,氣候模型有所改進,空間解析度更高,可以顯示更多的區域影響,並且更能模擬特定區域未來會發生的事情。」

模型顯示,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暖速化度是全球暖化速度的兩到四倍。照片來源:NASA/Goddard/Maria-José Viñas(CC BY 2.0)

四、我們更接近不可逆轉的臨界點

報告警告「氣候臨界點」可能發生,一旦過了這個臨界點,變化將不可逆轉。例如,隨著溫度升高,森林可能開始死亡,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導致進一步暖化。或者南極冰蓋可能會變得不穩定,導致海平面迅速上升。

「機率低、衝擊高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隨著全球暖化水準升高而增加⋯⋯無法排除氣候系統的突然反應和臨界點,例如南極冰蓋突然大幅融化、森林枯死突然增加等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南極冰蓋融化可能導致海平面2100年上升超過1公尺,2500年上升15公尺。

「我們現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親眼目睹氣候變遷。許多極端溫度超出了自然變化的範圍,引發了野火等極端事件。」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科學家勒奎爾(Corinne Le Quere)在上個月的一次簡報上說。

劍橋大學氣候科學家夏克伯(Emily Shuckburgh)在同一個簡報中也說,近期分析強調「風險大幅增加」,該分析顯示亞馬遜部分地區現在排放的碳多於吸收的碳。

五、甲烷排放是一個重要槓桿

IPCC首次用一整章專門討論氣溶膠、顆粒物質和甲烷等「短期氣候強迫因子」。甲烷含量現在比過去80萬年任何時間點都要高,並且遠高於AR5中描述的安全限值。

廢棄煤礦、農業、石油和天然氣作業釋放到大氣中的甲烷在20年期間對全球暖化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84倍,貢獻近1/4的全球暖化。生態系統對全球暖化的反應,如永凍土融化和野火,極有可能進一步增加大氣中甲烷的濃度。

作者指出,甲烷排放量的大幅減少不僅可以遏止全球暖化,還可以改善空氣品質。

儘管對全球暖化有重要影響,但甲烷受到的關注遠不如二氧化碳,並且未包含在大多數國家的氣候承諾中。

能源和氣候情報(Energy and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ECIU)高級助理布萊克(Richard Black)說:「大幅削減甲烷能在短期內看到可觀效果,但迄今為止,政府幾乎都忽視了這一點,大部分都把焦點集中在二氧化碳淨零目標上。」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趙家緯

台大環工所博士,現為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兼任助理教授。長期參與台灣氣候與能源政策之公共討論,近期聚焦於台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