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於311大地震時擔任首相,卸任後不斷推動全面廢核。菅直人受邀於「2021新能源論壇」發表線上演說時強調,日本將可以不仰賴核電,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100%使用再生能源,尤其是他個人相當支持,也是日本農林省積極推動的「營農型光電」,理論上就足以供應日本2倍的用電需求。
日本首相菅義偉去(2020)年底宣布日本將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遭前首相菅直人批評是使用部分核電來達成的碳中和。「我希望完全不使用核電,以再生能源來供應所有電力需求,在日本是完全可行的。」
菅直人:碳中和不需靠核電 「營農型光電」魚與熊掌兼得
在這場面對台灣觀眾的論壇中,菅直人首先點出日本國土面積並不大,且平坦的土地幾乎都已是農園水田等農業用地,接著解釋他一心推動的農地太陽能發電。
菅直人以「太陽能共享」(Solar sharing)的概念分析,若日本全國共400萬公頃農地,都能在維持務農的同時也一邊進行太陽能發電,以「一半面積用來耕作、另一半安裝光電板」的情境概算,每公頃安裝500瓩的光電、全年日照1000小時,總發電量就有2兆瓩小時,遠超過日本一年用電量(1兆瓩小時)。
而日本核電佔比已由10年前的30%,下降至目前的3%,近乎於零;反觀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已增加到20%,光靠農林水產省推展的「營農型光電」,理論上便完全足以滿足全國的電力需求。
專家:日本制度完善 確保農業為主、光電加值 促成農村的能源自主
根據農林水產省的統計,至2021年3月,日本營農型光電累計約2000件、總面積約560公頃,發電量約28萬kW(瓩)。
日本營農型光電在2013年普及、發展,根據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發表的「營農尬光電」系列研究,關鍵在於日本具有嚴格的農地法規、不隨意允許變更;此外,日本亦建立嚴格的營農型光電規範,確保光電案場能落實「以農業為主、光電為附加價值」的原則。
日本營農光電設施主要分為立柱型(網柵式)、追日型兩種類型,皆能兼顧太陽能的利用及作物透光,針對各種作物需求彈性配調設施高度、間距。其中,根據作物的「光飽和點」[1]調整光電板的鋪排與遮光率,是作物結合光電最重要的關鍵。
環境規劃協會指出,從日本的經驗可看出,多數作物都可以透過特定鋪排在光電板下生長,在不影響作物生產的前提優化發電潛力,而非犧牲作物量來搭配光電鋪排。
此外,在光電案場除役後,土地也必須立刻恢復為可耕作的農地。
環境規劃協會表示,除了個體戶小案場的農電共生外,近年來日本有更多具農務色彩的「理念型」能源公司,規模性地管理案場,透過營農型光電的發展機會,再次利用廢耕農地,並活化老化的農村。
如同多數工業化國家,日本也面臨著農業人口老化、農村結構崩解等轉型問題。環境規劃協會指出,日本積極透過完善政策工具,促成農村的能源自主、協助地方將再生能源納入其農村規劃中,並利益擴散至整個農村,相關經驗值得台灣灣借鏡。
註釋
[1] 植物隨日照強度增加,光合作用的速率逐漸增加,到達某個光照強度之後,光合作用的速率就不再增加,如同海綿吸滿了水達到飽和狀態,更多日照不會繼續加速作物的成長,此稱為「光飽和點」。(資料來源:環境規劃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