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聽過」到「好特別」-ecoWH 4年本記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作假期

從「無聽過」到「好特別」-ecoWH 4年本記

2007年06月06日
作者:夏道緣(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

新奇好玩的生態工作假期台灣的生態工作假期,自 2004年本會引進至今,已經邁入第四個年頭。民眾從「無聽過!」、「這是啥米?」,轉變為「好特別喔!」的反應,儼然已引起一股ecoWH(eco-Working Holiday)風潮,也讓我們有機會見證這從「不認識」到「認同」的改變過程。

記得第一年辦理生態工作假期的時候,大家聽到「花錢當志工」,都覺得不可思議,但到了第二年,又有一群人願意如此投入時,令人不禁好奇:是什麼樣的事有如此魔力,讓這些志工願意利用假期,自費來當志工,並甘之如飴 ?

「工作假期」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利用假期進行一段或長或短的服務,給自己的生命一段時間,停留在某處,參與不同主題型式的工作內容,結識到來自各地、不同文化、年齡的朋友。記得去 (2006)年甫抵英國參加為期十一天的工作假期,海關人員詢問我此行的目的,當下只簡略回答「 Working Holiday」,連手邊一疊證明文件都來不及拿出,他已朝我點頭微笑,歡迎我的到來,這可說是筆者闖蕩國外多年來,最有效的通關密碼,亦可見國外普遍熟悉工作假期的意義。

眾人張開「黑手」,雖然滿手爛泥,卻從施作過程中,體驗另一層生態意義。(照片來源:黃婷琪)然而,台灣的工作假期尚屬萌芽階段,本會基於以服務地區為主體的方案設計,考量當地需求、承載與延續性,這四年來分別號召國內志工進行「台東利嘉林道簡易污水處理池建置計畫」、「陽明山種源保存計畫」、「花蓮南華風華再現計畫」。讓參與志工從「親手做」的過程中,打開全身知覺,重新檢視個人與自然的關係;在體驗與釋放的過程中,獲得迴響與感動,建立其與環境生態的橋樑,回到志願服務的真締與本質。

雖然各界對生態工作假期仍有許多疑問,認為台灣的工作假期僅限於單天或4天3夜的一次性活動、或僅限於與溼地有關的主題 ……等。這些疑惑,都是因為累積的案例太少,四年的推動實無法看見長期的成效。事實上,新的觀念與運動推動,本來就兼負教育與啟發的任務,同時亦籌募經費及尋找有志一同的合作單位,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這四年本會在工作假期推廣,個人認為只是一個「開始」,尚不足為「成果」,但不妨從幾個面向來看推動的「進展」:

一、以熱情與創意挑戰傳統觀念,引領風潮:

這是一群30歲左右的年輕人,以「保存生態、愛護環境」為目的,用國外的經驗,挑戰國人傳統對土地擁有的觀念、對工作與度假的觀念。而這些年來,也的確吸引上百人前來體驗及了解,並獲得許多媒體的報導,為保育工作,添加更多趣味與活力。

二、倡議以「度假服務」達到生活實踐與人生圓滿的方式:

人生除了「工作」、「休假」外,透過「利他」的服務,更能豐富生命並體現價值,而「工作假期」正是鼓勵人們利用自行安排的假期,投入服務的工作,結合服務與旅遊,達到生活平衡與圓滿,充份發揮生命的價值。

第三、感受「施與受都有福」的滿足:

在工作假期中,不止「施比受更有福」,因為無論「施」者或「受」者,在這裡都有不同的學習與收穫。每個參與者在這生命中的短暫工作假期時光,從大自然、從生活中的點滴無時無刻地學習、體會,得到心中企求的滿全。

四、開啟人與生態環境的一扇窗,重新建立與自然連結互動的方式:

認識大自然的方式很多,自行到戶外走走、參與解說導覽、自然觀察等,都是不錯的途徑。然而在工作假期中,崇尚「親手做」的哲學,從「做」中出發,思考、學習、體驗隨之而來,以拋開慣有的觀點與方式,重新認識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大自然。

五、增加志工在國家公園服務的機會:

台灣最珍貴、最需要保護的地方,莫過於畫為「國家保護區」的國家公園。因受國家公園法的保護,民眾雖然可以輕易抵達遊賞台北市後花園-陽明山國家公園,對園內的保育工作卻只能袖手旁觀。然而,這三年來透過本會與陽管處合作的二子坪、雍來生態工作假期,民眾有機會在專家的帶領下,參與國家公園的保育工作。如此一來,提高國家公園在遊憩、保育、教育的價值。目前為止,陽明山國家公園是唯一多年持續支持工作假期的國家公園,其開放的態度,亦受到參與志工及遊客的肯定。

工作假期的推動,是改變服務觀念的長期挑戰,雖然已有許多國外成功模式可參考,但在本地發展出屬於台灣的模式,並刺激在地的社區思考評估資源引入的利弊。究竟,每個人、每個文化,都有種不同的內涵與魅力,值得深深體會。

未來,我們將繼續在各地尋找需要服務的人和土地集合區域,與時間賽跑,為後代子孫留下更多寶貴資產;同時提供更多有心民眾,一個參與環境保護的創意實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