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蠆也能陸上跑? 微刺晏蜓大解密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水蠆也能陸上跑? 微刺晏蜓大解密

2021年09月28日
文:胡芳碩(國立中興大學聯合研究團隊)
編按:2021年7月,國立中興大學、台北市立動物園與薇閣中學田園教學中心聯合研究團隊,於國際期刊《國際蜻蛉學(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donatology)》發表台灣首次發現的半陸生水蠆──微刺晏蜓,記錄其在陸上行走、獵食等特殊行為。水蠆是蜻蜓幼蟲的通稱,大多都生活在湖泊、溪流一類的水域環境,是水棲昆蟲重要的一員。水蠆會捕食孑孓、蝌蚪、小魚等生物,是水中常見的掠食者,經過一段時間成長後才會羽化為蜻蜓。

2018年暑假,因研究隱翅蟲的需求,我動身前往北部中海拔的潮濕森林尋找與採集。隱翅蟲體型小、腹部柔軟,常常會躲藏在石頭底下,那天我一如往常地翻著石頭,卻突然翻到了幾隻水蠆,由於該棲地十分潮濕,當下對於水蠆出現在陸上也不以為意,猜測或許就是當地的源埡晏蜓(Sarasaeschna pyanan),僅拍完照就返家了。

從來沒人見過這種水蠆?

個人雖然喜歡蜻蜓,對於水蠆卻沒有深入研究,僅大略知道這次發現的是晏蜓的水蠆,對於種級辨識則一無所知。約一個月後,同行友人將該日拍攝的水蠆照片貼到網路社群,研究水蠆的朋友則一眼就發現了:我們當天拍攝的水蠆,是台灣還尚未有觀察記錄的水蠆。

「會是新種嗎?還是某種成蟲已知、但水蠆未知的種類?」無數問題開始從心中浮現。

我和研究水蠆的朋友比對手上的資料,發現台灣僅有微刺晏蜓 (Cephalaeschna risi) 的水蠆尚未被發現,其他不是已發表,就是已有標本但尚缺文字記述。由於全球缺乏對頭蜓屬 (Cephalaeschna) 水蠆的深入研究,僅有幾篇論文簡單描述,幾乎沒有關於牠們生態習性的介紹;比對照片後,我們仍無法肯定我們找到的水蠆就是微刺晏蜓。


微刺晏蜓成蟲。圖片來源:馬承漢

微刺晏蜓,是相對神秘的蜻蜓種類,直到2010年才由長年觀察蜻蜓的前輩,發現成蟲在白天時,會停棲在瀑布上方的森林中,但誰也沒有見過微刺晏蜓的水蠆,據悉,眾人已在成蟲活動的瀑布附近,努力找尋了8年而都苦無收穫。

都過了一個月了,還能找到終齡水蠆?

問題來了,當時我們只有拍照而沒有採集,無法透過飼養判斷那是什麼種類,而且都過了一個月了,現在還能在那裡找得到這種水蠆?

我們也只能再次前往碰碰運氣,隔沒多久,就與做水蠆研究的朋友相約到該地查看情況。一抵達發現地點,馬上就在潮濕的苔蘚上發現正在爬行的初齡水蠆,長相其實與某些隱翅蟲頗為相似,遇到威脅時甚至會站在苔蘚上甩動牠們的腹部驅趕敵人,完全不像一般認知中應該生活在水裡的水蠆,除了羽化幾乎不會上陸,只有在面臨危險的時候,會在水中擠壓腹部空氣,以噴射方式迅速逃離。


在苔蘚上的微刺晏蜓初齡水蠆。圖片來源:胡芳碩

找了一陣子後我們開始擔心,因為都只有發現到初齡水蠆,我們的心涼了半截,不斷琢磨著:「會不會終齡水蠆都已經羽化了?是不是我們明年才有辦法知道牠到底是什麼種類?」

由於發現地點位處有點角度的斜坡,我當時走在第二個,前面還有一位夥伴,突然我在木頭上看到一隻終齡水蠆,但已經奄奄一息,我不禁大喊:「你踩到終齡水蠆了啦!」,一行人一時之間竟不知該高興還是難過,高興的是終於發現了終齡水蠆,難過的是竟然被意外踩死了。

好在後來還是有成功找到數隻終齡水蠆。較多終齡水蠆被發現的環境,處於非常泥濘的落葉堆裡面,該棲地是有小水流流經具坡度的林下,水量小到多處都幾乎斷流,沿線積滿了落葉。


調查團隊發現微刺晏蜓於新北市(左)與宜蘭縣(右)的棲地環境。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donatology 24: 139–148.

這種水蠆,竟然真的在陸地上生活!

回到實驗室後,我們參考野外棲地,用厚厚的衛生紙或過濾棉加水營造陸地環境,讓牠們能夠上陸。結果驚人地發現:牠們竟然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陸地上,甚至連捕食都在陸地上進行,這也和野外觀察一致,顛覆了我們對水蠆的想像。飼養期間偶爾會在水裡發現牠們,但被發現的個體都已死亡。

後來我們又陸續到該棲地觀察幾次,甚至發現翅芽還未膨脹與成熟到可以羽化的許多個體,夜晚會倒掛在莎草科的葉子底下,或倒吊在凸出的岩石下方進行蛻皮。多方觀察顯示,牠們確實有許多行為,都是在陸地上進行的。


倒吊在莎草科底下的微刺晏蜓終齡水蠆。圖片來源:胡芳碩

微刺晏蜓的水蠆,和其他水蠆有何不同?

之後,我們順利養出成蟲,驗證了一開始的猜想:牠真的就是微刺晏蜓。

經與台灣其他的晏蜓水蠆,在形態上比對後發現,其中最大的差異處就在於,微刺晏蜓水蠆的足上滿佈瘤突,而台灣其他的晏蜓水蠆並無此特徵。此外,微刺晏蜓水蠆的觸角,也較大部分的晏蜓短上許多。

雖然這並非是世界首例陸生或半陸生水蠆的發現,確是台灣首例,在世界上其他地區也僅有少數陸生水蠆的觀察紀錄。

我們的研究雖找到了台灣晏蜓水蠆的最後一片拼圖,但微刺晏蜓的水蠆還是有很多待解之謎,例如:為何牠能長時間生活在陸地上?為何牠演化出如此異於一般水蠆的獨特行為?這些都還需要未來透過更多的實驗來加以驗證。

微刺晏蜓小檔案

微刺晏蜓 (Cephalaeschna risi) 屬於晏蜓科 (Aeshnidae) 頭蜓屬 (Cephalaeschna) ,由日籍學者朝比奈正二郎 (Syoziro Asahina) 在1981年時,根據中國福建省與台灣的標本發表,種小名取自瑞士蜻蜓學家Ris Friedrich,中文名應取自雌蟲產卵管上的小刺。
微刺晏蜓在台灣是相對稀有的晏蜓,本種分布在台灣本島海拔300至1700公尺,成蟲活動高峰期為每年的8月至9月,成蟲在晨昏時會在湍急的瀑布周圍飛行,白天時會進入附近的樹林停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