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談國家永續發展策略(NSDS)? | 環境資訊中心

為何要談國家永續發展策略(NSDS)?

2007年05月02日
編輯部彙編

「永續發展」一詞則於1980年聯合國大會首次被使用,呼籲全世界「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係,以確保全球的永續發展」。至1987 年,聯合國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定義「永續發展」為「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之發展1」。至此,國際上廣泛使用「永續發展」一詞。199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發表「關懷地球-永續生活策略」,將永續發展定義為:「在不超出維持其生態系統的容受力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正因為全世界自然環境遭受破壞與巨大變遷,因而導致其程度嚴重威脅地球所有生物後續的生存和發展。然而,自由經濟體系及工業化發展的擴張力量仍未停歇,以致全世界環境惡化趨勢逐年嚴重。因此,如何在環境、經濟與社會三大面向中找到平衡點,仍是人們努力的目標。

尤有甚者,我國土地狹小人口眾多,若扣除山區面積,則人口密度堪稱世界第一,因此,環境負荷及風險遠遠甚於其他國家。然而,我國環保政策歷年來則偏重倚賴「末端(Waste-End)」工程技術來解決問題,較少見「前端(Front-End)」預警(Precautionary)、預防(Prevention)相關政策之實施與推動。另一方面,我國政經思考一向是以經濟掛帥為主流,刺激經濟成長是追求生活與生存的主要活動,因此,促成了自然環境的快速變遷與惡化。我國環境原本具有脆弱的本質且敏感性較高,經濟開發又有強烈需求,相關民眾參與的機制並未受到重視,因此十多年來發生許多大型嚴重的環保抗爭,例如五輕、林園、拜耳等事件,民間團體與政府、企業間形成對峙,延續至今,彼此仍鮮少有互信的對話與溝通,例如近期(2003年)發生之垃圾處理政策之爭議,亦在社會上引起相當之重視與討論。歸納爭議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制度不夠完善,另一方面則是各方謀求共識的誠意仍然不足。

因此,如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所述:「...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正可對「永續發展」之內涵增加一點社會關懷與環境保護的註解。當我們檢討世界各國對永續發展之運作機制時,不同機制架構之規劃各有所長,但不變之處在於我們對社會關懷與環境保護是否出自真誠的對待與人及萬物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