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安環境】北市10/12恢復禁用免洗餐具、碳費最快後年徵收、全球14%珊瑚因暖化死亡 | 環境資訊中心
編輯直送

【午安環境】北市10/12恢復禁用免洗餐具、碳費最快後年徵收、全球14%珊瑚因暖化死亡

2021年10月05日
編輯室

10月5日

台北市10/12恢復禁用免洗餐具 柯文哲:研議外送平台也比照

今年5月爆發COVID-19本土疫情,台北市環保局5月中旬宣布原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場所,包括396家機關學校、54家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12家量販店,可用一次性餐具,確保民眾飲食安全,如今環保局已通知各通路、機關、餐飲業者等,將自10月12日起恢復禁用;環保局表示,12日起將稽查取締違規業者,違者可依《廢棄物清理法》開罰1200至6000元。(自由時報報導

竹科寶山2期擴建案審議通過 攸關台積電2奈米廠

內政部都委會今審議通過竹科寶山2期擴建計畫,擴大及變更部分保護區約98公頃土地為園區事業專用區及公共設施用地,計畫攸關台積電2奈米廠;台積電表示,後續將進行用地取得。(中央社報導

2021大膽城市線上論壇 新北分享減碳經驗

新北市政府應「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世界秘書長Gino Van Begin與德國波昂市長Katja Dörner邀請,由副市長謝政達代表視訊參加「2021年大膽城市(Daring Cities 2021)—城市領袖因應氣候緊急全球線上論壇」,於「氣候緊急行動日」線上會議會中分享面對氣候變遷及能源轉型議題治理經驗,與其他全球城市肩起減碳責任。(自由時報報導

嘉市中央廣場森林冒險遊戲場啟用 身障童也能開心玩

嘉義市中央廣場森林冒險遊戲場,市府投入900萬元改造設置森林冒險遊戲場,有新設樹屋溜滑梯、主題式地墊串連各區域及全市首創攀岩牆等,今天由市長黃敏惠宣布啟用,讓每位孩童來到這座森林冒險遊戲場都能充分享受設施,開心遊玩平安回家。(自由時報報導

城市科學高峰論壇台北場開幕 北科大偕MIT挑戰城市環保永續

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在全球7座城市推動城市科學實驗室聯盟,並舉辦城市科學高峰論壇,今年第5屆由台北主辦,台北科技大學攜手MIT在昨(4)日晚間正式開幕,將認識各地城市面對的環境與永續問題,從在地方案昇華成全球共通解決之道。(自由時報報導

澎湖形塑無塑島 從源頭做起

全國循環經濟週活動首站「澎湖無塑島暨循環設施展」,今天在澎湖登場,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海漂廢棄物每天淨灘沒了,潮汐又帶來,只有朝源頭做起,期待地球與海洋生態一天比一天進步。(中央社報導

台灣示範農場正式啟用 助索馬利蘭發展農業

中華民國駐索馬利蘭技術團與索國農業部合作,推動位於首都哈爾格薩的示範農場成立,並由駐索馬利蘭代表羅震華與農業部長奧斯曼(Mohamed Haji Osman)於4日共同揭幕後正式啟用,盼能增加當地農作產量及增加農民收益。(中央社報導

赤腹鷹過境恆春半島近23萬隻 「國慶鳥」灰面鵟鷹接力登場

正值屏東恆春半島的猛禽過境高峰期,墾管處統計,保育類猛禽赤腹鷹到昨天累計已達22萬7000多隻,遠遠超越往年秋季15萬隻的平均值;緊接著要迎來「國慶鳥」灰面鵟鷹。(中央社報導

教宗邀宗教領袖倡議環保 台灣心道法師錄影參與

為呼籲全球關切氣候變遷議題,教宗方濟各昨天邀集多位世界宗教領袖共同簽署宣言。台灣靈鷲山心道法師受邀參加,由於COVID-19疫情不克親自出席,以預錄短片方式參與。(中央社報導

賊窩旁驚見遭「綁架」穿山甲 竹山警機靈解救

竹山警方查緝竊盜案,意外在竊賊住處外塑膠桶發現一隻穿山甲,上半身套著尼龍網袋,臉部沾滿糞便,員警趕緊將穿山甲送到野生動物急救站,穿山甲健康良好清洗後野放。(聯合報報導

碳費最快後年徵收 擬定期調升費率

因應歐盟預計2026年對高碳排產品課徵碳關稅,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將修法收碳費,但始終沒有鬆口費率範圍。環保署今天表示,費率會考慮出口競爭國標準取平均值,細節要與經濟部討論並留待子法訂定,子法也擬設立定期調升費率的機制,目前評估立法流程,最快後年就會開始徵收碳費。(經濟日報報導

聯合國統計全球4成食物浪費 台灣每年丟棄食物逾38億元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有將近4成的食物是浪費掉的,而2017年曾統計過,餐飲量販店超商超市等,每年因過期或賣相不佳,丟掉約38億元的食物。近年來環保署持續推動惜食觀念,目前全台22縣市,已經有超過200間店家,自主登錄惜食行動。(公視新聞報導


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德義學者研究地球暖化、複雜系統共享殊榮

2021年諾貝爾獎今天頒發物理學獎,由日裔美籍學者真鍋淑郎、德國科學家哈斯曼(Klaus Hasselmann)及義大利學者帕里西(Giorgio Parisi)共享殊榮,表彰他們對「理解複雜物理系統的開創性貢獻」。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及哈斯曼因為「地球氣候物理模型、量化變異度及可靠預測全球暖化」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表揚。(中央社報導

全球14%珊瑚因暖化死亡 相當於2.5個大峽谷公園

根據歷來規模最大調查,2009到2018年,爆破捕魚與污染及主要受暖化影響,全球有14%珊瑚礁死亡,面積達1萬1700平方公里,相當於2.5倍大的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法新社報導,全球珊瑚礁監測網(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的300多名科學家說,受損最嚴重的是南亞、太平洋還有阿拉伯半島和澳洲沿岸的珊瑚。(中央社報導

全球航空業抗氣候變遷 矢言2050年前達淨零碳排

未來數十年飛航乘客預計會增加數以十億計,衝擊難免之際,全球多家航空公司面對主管機關及環保團體施壓,今天同意加緊腳步對抗氣候變遷。包含數十家國營航空在內、共290間航空公司加入的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將致力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放,這是航空業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首次與2015年巴黎協定掛勾。(中央社報導

歐洲能源吃緊之際 北溪天然氣2號管線開始注氣

為這條穿越波羅的海(Baltic Sea)管線注氣的最新舉措,正逢歐洲面臨能源危機,天然氣存量來到新低,天然氣價格與油價飆漲之際。連接俄羅斯與德國的北溪天然氣2號管線(Nord Stream 2)營運商今天表示,已經開始為管線注入天然氣。(中央社報導

減碳、投資再生能源 NTT發行753億綠色債券

日經亞洲今日報導,日本通訊公司龍頭NTT集團將發行新的3000億日元綠色債券,幫助實現企業對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並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投資。(自由財經報導

強化歐洲能源獨立 法拋核能議題

隨著歐洲天然氣價格飆升,法國正推動歐盟減少對外國的能源依賴。CNBC今日報導,最近幾週,歐盟努力應對能源成本上漲問題,促使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和法國政府採取措施減輕對消費者的影響。(自由財經報導

氣候危機加劇將致北大西洋噴射氣流北移  歐洲乾旱地區更乾、濕者更濕

北大西洋噴射氣流(Jet Stream)對北半球天氣有深遠影響。上月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的分析表明,氣候變化可能會在未來幾十年內引發該大氣環流系統出現大變,令大西洋兩岸出現更劇烈的天氣變化。(立場新聞報導

87%還能再高,電動車電池組成本持續下探

鋰離子電池是一輛電動車成本最高的零件,而這項零件的成本不斷在下降中。根據DOE(美國能源部)車輛科技辦公室統計,電動車用鋰離子電池組成本,從2008年到2021年,已經大幅下降了87%。能源部指出,2008年時,電池組成本每度電(kWh)為1237美元,而今年這個數字已經降到157美元。(科技新報報導

非洲公園史上最鉅額28億捐款金主曝 網:只是他資產的九牛一毛

環境保育非營利組織The Rob and Melani Walton Foundation日前承諾捐款1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8億元)給非洲公園,成為非洲保護區有史以來最大筆贊助。(聯合報報導

睽違60年 北方黑鮪魚現蹤英國南方海域

氣候變遷為英國帶來意外的驚喜,英格蘭西南部海域,最近大量出現已經消失60年的北方黑鮪魚,讓漁民喜出望外。40位漁民們目前加入政府計畫,先對黑鮪進行標記再野放,希望釐清牠們為何重返英格蘭。(公視新聞報導

北海道海膽和鮭魚大規模死亡 疑赤潮影響

日本北海道東部海域,最近出現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的異常現象,包括鮭魚、海膽,甚至養殖淡菜,無一倖免。其中海膽死亡率高達9成,專家研判可能是赤潮造成的。(公視新聞報導

二氧化碳再利用引逾8億美金商機 可製成運動服和鑽石

減少溫室氣體,是對抗氣候變遷的首要課題,許多新創公司都積極研發二氧化碳的再利用,像是運用細菌或蛋白質加快分解,就能做成運動服甚至鑽石等各種消費用品。運動服界的高端品牌Lululemon,則跟新創公司LanzaTech合作,把工業溫室廢氣用細菌轉化成乙醇,再製造成化纖原料乙二醇,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把廢碳排做成的布料用在旗下運動服的品牌。路透社報導,今年以來相關業者募資已經超過8億美元,達到去年的三倍以上,人類每年製造的溫室氣體大約是500億噸。(公視新聞報導

浙江麗水首現鸚鵡熱病例 1人死亡

中國浙江省麗水市今天公布,自9月至今先後收治7例鸚鵡熱病例,其中1人救治無效死亡。這是麗水市首次報告鸚鵡熱病例。

鸚鵡熱是由鸚鵡熱披衣菌所引起的一種細菌性人畜共通傳染病。由於最初發現本病多見於玩賞鸚鵡者,故命名為鸚鵡熱。根據麗水疾病防控,鸚鵡熱病的傳染源主要是鳥類,家禽也可成為傳染源,病人咳出的痰對他人有傳染性。此病多發生於與家禽和鳥類集市的經常接觸者,或有關的職業人群。預防方式主要是勿與病鳥接觸,進口的鳥類應檢疫。(中央社世界新聞網報導)

四川釣友救奇特大鳥 竟是「全球瀕危鳥種」 僅存數百隻

四川瀘州市古藺縣兩名釣友,9月23日結伴前往貴州省黔西南興義市的萬峰湖釣魚,在湖邊救了一隻長相奇特的大鳥。在兩省三地鳥類保護工作者的共同參與下,大鳥的顯赫身分逐漸浮出水面——「全球30個瀕危鳥種」之一、國家一級保護珍稀動物海南鳽,全球僅存數百隻。據悉,這隻海南鳽的發現,是黔西南首次記錄觀測到該鳥類。(世界新聞網報導

中國官媒引述專家:十四五期間 缺電將更嚴重

中國近期限電波及十多個省市,其中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東三省更要「拉閘限電」,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中國官媒《中國新聞周刊》引述專家稱,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伴隨高比率新能源接入電力系統及需求側電氣化程度的提高,電力負荷的峰谷差勢必逐年增大,「尖峰負荷」現象將更加顯著,預計「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期間,更大範圍、更深程度的缺電現象將頻繁出現。(世界新聞網報導

限電救急 浙江首次進口哈薩克煤

中國多地限電,「電荒」背後反映「煤荒」。在此背景下,浙江首次從哈薩克採購的13.6萬噸煤碳4日運抵舟山港。負責採購哈薩克煤的浙能富興燃料公司6、7月份時也首次採購了美國動力煤。浙能集團表示,此次採購哈薩克煤是「助力浙江省進一步推進清潔燃煤的一大重要舉措」,和「低卡高硫」的國內煤搭配使用,可滿足浙江省內「能耗雙控」需求(中央社報導

港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批出首輪8個資助項目 當中7項屬本地大學

為助香港邁向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港府在去年成立2億港元「低碳綠色科研基金」,以推動本港減碳和加強保護環境的科研項目提供更充裕和對焦的資助。基金秘書處今日表示,基金在首輪申請中批出第1批共8個本地大學和私營企業的項目,涉及總金額約3,900萬港元。當局稱該些項目相信有助推動綠色科技在減碳節能、新能源、廢物管理、空氣質素等不同範疇的研發及應用,加速香港低碳轉型,幫助香港邁向碳中和(東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