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
台歐關係升溫 歐盟:樂見半導體、氫能等領域合作
2021投資歐盟論壇今天線上舉行,歐盟執委會貿易總署長魏恩德表示,歐盟和台灣可在原物料、電池、原料藥、氫能、半導體以及雲端和邊緣運算科技等6領域合作,樂見新商機深化台歐夥伴關係。魏恩德演講指出,儘管全球COVID-19疫情終於有所好轉,但各國持續面對前所未有挑戰,包含氣候變遷、數位轉型、地緣政治等挑戰,加上供應鏈成為各國重視議題,歐盟須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合作,才能解決問題。(中央社報導)
20億元農地工廠輔導金 民團籲地方政府說明用途
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天說,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法後上路一年半,各地方政府已從申請納管的農地違章工廠,收取新台幣20億元的納管輔導金與營運管理金,應說明經費用途,並呼籲這筆錢應用於拆除違章工廠。(中央社報導)
桃園機場設空品區 不合格柴油車重罰
桃園國際機場近10年來貨運量增加40%,重車大量進出,也造成空氣污染。桃園市政府選定桃園國際機場設置全市第一個空氣品質維護區,柴油大客貨車若未通過排氣檢驗就進入,最重可罰6萬元。新政策明年元旦起上路,也是全國機場首例。(聯合報報導)
檢警瓦解野生動物盜賣集團 溯源追出「上游」獵鳥人
台南檢警去年11月破獲陳姓男子為首的野生動物盜賣集團,救出還未賣出的19種稀有野生動物共64隻;檢警溯源逮到專門在山區架網、以捕獸鋏獵捕鳳頭蒼鷹、領角鴞、黃嘴角鴞、及台灣藍鵲等野生動物的李姓男子,今天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罪嫌將他起訴。(自由時報報導)
寶二水庫溢洪道堰頂加高環差案 數字有誤須再審
水利署為改善寶二水庫溢流情況,擬將溢洪道堰頂加高,並提環差計畫送環保署審查。環委表示雖然立意良善,但資料前後數字不一,也應加強對安全性說明,本案決議補充修正後再審。(中央社報導)
水領袖峰會登場 水利署籲齊心建構永續水環境
「水領袖峰會:無可替代的水價值」今天登場,水利署表示,本次聚焦水資源價值、管理及永續議題,包含水資源短缺下的水價策略、因應乾旱和氣候適應力的方法等,呼籲各界齊心建構永續水環境。(中央社報導)
北市廢棄地下道改建為滯洪池 可容納718噸雨水
北市錦州街、錦西街及中山北路交叉口下的地下道廢棄多年,經過水利處改造後,現在化身為第一座由廢棄地下道改建而成的滯洪池,可容納718噸雨水,避免雨水直接淹至路面,等暴雨結束後,再將貯留的雨水抽出排除。水利處說,工程已於日前完工,將在後續的暴雨事件中驗證它的功效,期望能有效改善當地遇豪大雨易積水問題,讓民眾能夠行得安全、住得安心。(聯合報報導)
南庄鄉苦花潭最醜陋的風景是垃圾 封山聲音再起
熱門景點苗栗縣南庄鄉鹿場部落風美溪苦花潭,國慶日連續假期湧進遊客,卻留下大批垃圾瘡痍滿目,封山的聲音再起,甚至揚言以遊客製造的垃圾堵在路口,南庄鄉長羅春蓮認為因涉及許多私人土地,封山會有疑慮,將會與部落研議因應之道。(聯合報報導)
關西新城圳南華段漂魚屍、油花 環保局緝兇
新竹縣關西鎮新城圳南華段水域今天又見死魚漂屍在一片油花當中,示警民眾飲用水源又遭污染。鄉親質疑是附近某工廠所致,但業者強調他們廢水全部回收、零排放不可能造成污染,當下配合環保局採檢廠內雨污水混排管路,初步認定還算正常。不過環保局稽查員深入追查則發現當地護岸有可疑油品,真正禍首待釐清。(自由時報報導)
解決畜牧飄臭 南市允助更新設備
畜牧異味長期困擾原台南縣區居民,台南市環保局今年接獲588件畜牧污染陳情案件,以柳營、鹽水區最多,異味臭味即占72%,多名市議員屢接獲民眾陳情,要求市府從源頭改善,兼顧農民生計與居民生活品質,有議員主張設畜牧專區,但也有議員反對。市府承諾,將協助業者更新設備、聘請專家輔導,並加強取締,降低異味產生。(聯合報報導)
美沿海岸線大設風電廠 盼2030年供電千萬戶
根據拜登政府今天公布的計畫,美國將沿東、西岸與墨西哥灣建置7座大型離岸風電廠,擬在2030年前設置30GW(百萬瓩)離岸風電,電力足以供1000多萬戶家庭使用。官員表示,這些工程是拜登全球暖化因應的一環,可減排約78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同時能創造多達7萬7000個就業機會。(中央社報導)
英國考慮解除日本食品進口限制 日相盼含括福島
日本時事通信社(Jiji Press)報導,英國首相強生(Minister Bori)今天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通話時承諾,將考慮解除日本食品進口限制。根據日本時事通信社,岸田文雄期待能基於科學證據,儘快解除對於日本的食品進口限制,包括在福島縣生產的食品。(中央社報導)
全球疾呼加速減碳 挪威仍要發展石油
挪威的經濟仍需要石化業支撐,難跟上全球減碳風潮!挪威大選近日落幕,新上台的中左派政府近日受訪時表示,雖然挪威願意在2030年前減碳55%,但石油業仍是國家發展重要命脈,因此未來幾年仍會繼續發展石化業。雖然非歐盟會員國,但由於有加入歐洲經濟區(EEA),挪威訂出的減碳標準仍與歐盟一致,不過在減碳同時卻不放棄發展石化業,也讓外界對於挪威減碳還有疑慮,更是在右派執政8年後重獲政權的左派政府最大的挑戰。(聯合報報導)
COP26會前預警:全球上市公司將導致氣溫上升3°C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將在10月底登場,MSCI發布最新淨零追蹤報告顯示,隨著全球經濟活動復甦,上市公司直接碳排放量持續上升,預計今年內增加6.7%,導致氣溫上升3°C,實現《巴黎協定》中的溫控目標變得更遙不可及。報告指出,與1.5°C溫控目標保持一致的上市公司不到一成,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C以內的全球碳排放預算,將在2026年11月前耗盡。(科技新報報導)
整個海灣都是我的研究室,義大利智慧灣成為海洋變遷觀察中心
氣候變遷不是只在南北極造成冰帽溶解,使海平面上升,對所有海域的海洋生態都會造成影響,義大利決定將利古里亞海岸的聖特雷莎智慧灣,做為海洋變遷觀察中心,以無脊椎動物外肛動物們的苔蘚蟲等生物,做為監測海洋的「感測器」,提供資料給研究極端氣候的科學家。研究人員希望與當地漁民與觀光業合作,將智慧灣打造為一個結合觀光、潛水、自然資源以及研究的地方,不僅能對全球氣候變遷研究有所貢獻,本身也能成為一個碳中和灣。(科技新報報導)
Google DeepMind機器學習進軍天氣預報,打敗傳統預測法
近日Google旗下AI實驗室DeepMind在《Nature》發表論文,將機器學習運用到降雨接近預報,並建立深度生成模型(Deep Generative Model,DGM)。DeepMind DGM學習數據機率分佈,並曾基於2016~2018年英國雷達記錄的大量降雨事件資料庫訓練。DeepMind斷言,DGM能預測潛在隨機性難以追蹤的天氣,以及準確預測降雨位置。人工智慧在氣候變化領域還有更多用處。2019年10月,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生成極端天氣圖像,使氣候變化可視化。(科技新報報導)
中國象群遷徙引關注 雲南:將建立長效管控機制
原棲息在中國雲南的一群大象去年3月起離開原棲息地集體北遷,歷時約一年半才重回棲息地。雲南省副省長王顯剛昨晚表示,將建立健全科學、符合亞洲象生存生長規律的長效管控機制。這些機制包括安全指揮調度、監測預警、資訊報送、肇事補償等,還要在現有基礎上更大提升對亞洲象的科學研究,並加快推進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亞洲象)國家公園的創立。(中央社報導)
中國局部地區仍有缺電危機 將嚴控化石能源消費增長
中國短期內電力供需情況仍不樂觀。中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明指出,目前即將進入冬季,總體來看,電力供需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局部地區仍存在「硬缺口」。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指出,為確保今冬明春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將嚴控化石能源消費增長。(聯合報報導)
中國在沙漠建置100GW超大再生能源電廠,容量超過印度綠能加總
根據外媒報導,目前中國正如火如荼建置超大型再生能源發電廠,其規模大約是印度所有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加總,容量約100GW。不過目前還看不到這座電廠的全貌,包括確切位置、環境衝擊與風能、太陽能裝置量分配等等,習近平指出,中國將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太陽能電廠。(科技新報報導)
山西水患煤礦停產 炭價創新高 發改委:禁擅關煤礦
中國產煤大省山西的洪災加劇了煤炭供應不足問題,中國的動力煤價格在13日漲至紀錄新高,今年迄今累計已飆升124%。因應供需不均,中國政府近期放寬電價市場化,新舉措提振了發電廠的需求。此外,中國國家發改委昨天也強調,堅持「全國一盤棋」,嚴禁地方擅自關停煤礦。(世界新聞網報導)
香港常見海藻比例18年急升 港科大料與全球暖化有關
全球暖化嚴重,影響多個地區的水域。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香港常見的海藻「矽藻」,相較另一常見海藻「雙鞭毛藻」,兩者在珠江口水域的比例在18年來上升接近一倍。研究團隊料比例增加,或與全球暖化、人口活動有關,認為值得再作研究。(東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