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安環境】商品標示碳足跡列入考量、聯合國:升溫1.5℃防線難守、芥子油可提煉環保航空燃料 | 環境資訊中心
編輯直送

【午安環境】商品標示碳足跡列入考量、聯合國:升溫1.5℃防線難守、芥子油可提煉環保航空燃料

2021年10月20日
編輯室

10月20日

中華鳥會行文林務局 籲禁遊隼合法進口及人工繁殖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今天表示,遊隼為國內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因有在地繁殖的野生族群,難以區隔買賣幼鳥是否為非法捕捉,近日將行文林務局建議遊隼從可合法進口及人工繁殖的五種猛禽中除名。目前政府許可的分別是蒼鷹、紅尾鵟、紅鳶、栗翅鷹及遊隼;其中僅有遊隼在台灣有繁殖留鳥的族群,其他四種在台灣則沒有野外繁殖紀錄。而遊隼除了可以合法進口之外,在台灣也已有人工繁殖遊隼幼鳥買賣的情形。(聯合報報導

商品是否環保難辨別 環署思考要標示碳足跡

立委王婉諭指出,坊間「環保商品」琳瑯滿目,但很多在回收或處理上並其實不如預期的容易,而法規上也沒有清楚定義「環保」或「永續」。環保署今日回應表示,有思考是否在溫管法或廢清法的修法過程中,以半強制的方式要求商品揭露碳足跡,或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宣稱環保材質,讓民眾能清楚區分環保商品。(中央社報導

立委批不應補助汰換燃油機車 環保署:明年起不補助

為減少空氣污染,環保署去(2020)年針對汰舊換新的七期燃油機車或電動機車祭出最高5000元補助,但據統計,從去年1月至今年9月為止,汰換成燃油機車占比竟達87%,立委洪申翰批評有違減碳目標。對此,環保署說,明(2022)年起將不補助汰換燃油機車,也會針對如電動機車的充電設備、換電站等基礎設備建置等提供協助。(中國時報報導

垃圾處理量能不足 環長:這一至二年比較吃緊

近年來多個縣市的焚化爐陸續進入歲修,引發垃圾處理量能不足,也發現部分事業廢棄物堆置問題。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日邀請環保署業務報告,環保署署長張子敬表示,廢棄物遭棄置的原因為處理量不足,加上部分去化設施目前不收受外縣市垃圾,使近2年較吃緊,目前積極推SRF(固體再生燃料),待廠建置好後就比較沒有問題。(中國時報報導

每月4萬噸廚餘難消化 環保署:防疫安全不會反對養豬

為防堵非洲豬瘟病毒,農委會自今(2021)年9月起暫停養豬戶使用廚餘養豬,立委蘇巧慧表示,禁止廚餘養豬後,每月有4萬1700噸廚餘無法透過養豬去化,而進入廢棄物體系,恐增加環境負擔。環保署長張子敬說,廚餘飼料化其實是很有效的循環利用,但必須基於農政單位防疫安全下才可進行,若能確保防疫安全,不會反對用廚餘養豬。(蘋果日報報導

苗栗苑裡邊坡遭棄置廚餘 警忍惡臭逮人送辦

苗栗縣苑裡鎮水波里日前遭人棄置14桶廚餘在邊坡,飄散濃烈惡臭,警方追查多日,發現棄置者為非法回收業者,桶內是向洗選蛋場收取來的廢棄蛋液,原欲轉賣給養豬場,疑因9月起全國禁止廚餘養豬,養豬場紛紛拒收,故而隨意丟棄。(中央社報導

雲林口湖設文蛤殼暫置場 創造農廢循環再生經濟

雲林是文蛤、牡蠣養殖重鎮,極端氣候導致育成率下降,文蛤殼、蚵殼等農業廢棄物增加,隨意棄置影響交通、環境和居民健康。雲林縣府今日於口湖鄉萡子寮漁港南側設置殼貝類廢棄物暫置場,讓養殖業者暫置死亡文蛤殼、蚵殼,再轉運給加工業者再生做成飼料添加料,或碾碎運至濁水濁畔定砂防塵,創造農廢再生經濟。(自由時報報導

曾文水庫放水轉存年損3,000萬噸 斥近20億增建導管、擴大抽泥

全國規模最大的曾文水庫,放水都先先入曾文溪,再引至烏山頭水庫,以維持農業灌溉與公共用水的順利供應,不過河川引流有滲漏的問題,平均每年耗損逾3000萬立方公尺水資源。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計畫增建專用的箱涵「導管」4.5公里,並擴大抽泥工程,可留住原本會損耗的水資源,提升利用效率,而淤泥暫置區擴建後,每年也可增加約306萬立方米的清淤量,有助於延長水庫的壽命,已獲行政院支持。(自由時報報導

高市砸4,250萬元 打造鳳山多處滯洪池

高雄市鳳山多次因大雨淹水,鳳山行政中心(鳳辦)前更是淹水熱區。為改善鳳山淹水狀況,水利局展開曹公圳、鳳辦綠地、青年公園滯洪池等整治工程,三項工程總滯洪量約1萬5500立方公尺,總經費約4250萬元,都要趕在明(2022)年汛期前完工,希望能有效改善鳳山淹水狀況。(聯合報報導

鴻海拚電動車 BOL模式區域製造佈局歐洲印度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今日應邀於三三企業交流會(三三會)以「台灣電動車的轉型與挑戰」為題專題演講,表示傳統造車是「燃油引擎與變速系統者得天下」,是台灣廠商弱項,但電動車產業則是「三電、軟體與半導體得天下」,將會是台灣的機會,預估2024年就會全面起飛。鴻海採BOL模式布局區域化製造,BOL為Build-Operate-Localise,主張營運本地化,歐洲、印度、南美都有規劃。(自由財經報導


聯合國:化石燃料產量超標 升溫1.5℃防線難守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今日表示,政府近十年化石燃料生產計畫,與必須達到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嚴重脫節」,根據其《生產差距報告》發現,至少在2040年前化石燃料產量都可能持續增加,將比把全球升溫限制在1.5°C內的產量高出超過110%,也比能將增溫控制在2°C內的產量高出45%。(中央社報導

北半球迎嚴冬、南半球防乾旱 反聖嬰現象連兩年襲捲全球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指出,造成去(2020)年全球嚴冬和嚴重乾旱的反聖嬰現象(La Niña)今年捲土重來,並將持續數月。去年秘魯、波利維亞、巴西南部、阿根廷和智利都經歷嚴重乾旱,影響了莊稼、河流乾涸和水力發電,現在更要擔心今年反聖嬰現象將進一步推遲南美洲南部的雨季,使2022年成為更乾旱的一年。(中央社報導

學界認人類影響氣候 反對者失立足點

在1991~2012年間發表的研究中,已有 97%認為人類活動正在改變地球氣候,有多達3%的學界人士對人類與氣候變遷間的關聯性持懷疑態度,但根據康乃爾大學近期研究發現,2012年之後氣候相關的學術論文中,99.9%論文認為人類的各項行為正在影響氣候,顯示大多已認同人類對氣候造成影響,將有助減緩民間質疑氣候變遷、拒絕採取相應環保行動的聲浪。(臺灣醒報報導

印度尼泊爾洪水土石流災情慘重 已奪116條人命

印度和尼泊爾連日發生嚴重洪水和土石流,沖毀道路和房屋,當局今日表示,災情已導致超過100人喪命,另有許多人失蹤。專家指出,土石流是喜馬拉雅地區經常發生的災害,但隨著降雨愈來愈不穩定及冰川融化,土石流會更趨普遍,水力發電大壩工程和濫伐也是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中央社報導

印尼總統邀使節種紅樹林 籲富國兌現氣候基金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6屆締約方大會(COP26)即將召開,印尼總統佐科威日前邀駐印尼使節參與種植紅樹林活動,因紅樹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強,藉此聚焦氣候議題。他表示,開發中國家如果沒有資金和科技的協助,很難應對氣候變遷議題,呼籲已開發國家儘速兌現氣候基金的承諾。(中央社報導

芥子油可提煉環保航空燃料 降低碳排68%

航空業的碳排放佔2%,這促使科學家們持續研究環保的航空油。過去多研究食用油,但糧食作物拿來做為燃料是糧食浪費,因此新的研究方向是尋找非食用油。喬治亞大學找到一種十字花科的伊索比亞油菜(Brassica carinata),又俗稱伊索比亞芥菜,葉子可食而種籽榨的油不適合食用,是不錯的航空燃料替代品。勞斯萊斯公司拿伊索比亞芥菜油做實驗,以100%的濃度做為商用噴射引擎的燃料,結果發現減碳效果不錯,引擎沒有不良影響,碳排放量僅是航空汽油的1/3。(中國時報報導

汽車業除拚電動化 還得努力利用回收材料顧環保

法新社報導,全球車廠除了正在投資能夠將舊零件重新利用的設備,業界也尋求回收未來車輛使用的數以百萬計電池。儘管電動車已比前代化石燃料車更潔淨,但電動車電池所需的原物料開採自非洲的礦場,而這些礦場往往被指責破壞環境及利用童工。根據永續未來研究所4月發布的報告,回收電動車電池,將使鋰需求到了2040年減少25%、鈷需求減少35%、鎳和銅需求各減少55%。(中央社報導

力拓削減碳排放計畫 2030年前減五成

澳洲礦業巨擘力拓集團(Rio Tinto)今日宣布,目標2030年前削減直接碳排放量一半,高於之前設定目標達3倍。力拓多年來因為礦場作業造成的污染,不斷面臨批評。此舉將對澳洲政府帶來壓力,澳洲總理莫里森雖然提過2050年碳中和目標,但拒絕讓該目標更具拘束力,也尚未承諾會設定更具意義的2030年減排目標。(中央社報導

搶救鯊寶寶 生態學家凌晨衝魚市 挖死鯊卵回家「幫孵」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統計全球海洋有1147種鯊魚、鰩魚物種,當中超過1/3面臨滅絕。部分生物學家試圖搶救鯊魚後代,以提高該物種數量,環境生態保育組織Sharklab- Malta創辦人諾威爾即自2011年起,會到魚市場買回魚販出售鯊魚泄殖腔排出的卵,帶回辦公室水族箱孵養,嘗試讓每條未出生的小鯊魚再次獲得生命,近年科學家們希望將這些孵育方法運用到其他種類魚種。(世界新聞網報導

香港電動車趨普及 占新登記私家車比例 三年間由1%增至12%

香港運輸署資料顯示,不論是數量或市占率,2020年首次登記的電動私家車都比過去兩年大增。2020年電動私家車新登記約有4595部,數量較2019年增近九成,更是2018年的8.8倍;以市場占比來說,2020年達12%,比2018年(1%)及2019(6%)大增。(香港01報導

綠惜地球:港股減碳跑輸大市 促企業盡快加入碳中和

環保NGO綠惜地球在檢視香港恆生指數成份股中,19間電力及能源、運輸及銀行企業後發現,只有四成企業跟隨政府的2050年碳中和目標,且同時訂出達標路線圖者只得21%。該會強調,行業在借貸及融資上提高綠色門檻,將對氣候變化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呼籲上市公司應盡早加入碳中和行列,為地球降溫出力。(星島日報報導

中國限電 企業自購發電機應急 廠家稱訂單爆滿需提前20日預購

中國多省市近來受電力供應緊張、能耗雙控等多重因素影響,相繼發生「拉閘限電」現象,面對突如其來的限電,為了追求生產目標,雖然柴油發電機成本較電價高,但不少企業仍搶購柴油發電機以保障電力供應。發電機廠商紛紛將生產量能最大化,但仍難抵需求而出現缺貨。(香港01報導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不搞「一刀切」和「運動式」減碳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日的「2021年金融街論壇」上表示,去年中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高達56.8%,要從實際出發,推動實現「雙碳」目標。他強調,要正確看待碳減排;積極探索低碳、零碳等新能源,但不能脫離實際,更不能盲目跟風;不搞「一刀切」和「運動式」減碳。(聯合報報導